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复制链接]
张家界 发表于 2011-12-28 08: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国家,救灾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就我老秘网县而言,近年来相继遭遇了雨雪冰冻、冰雹、洪涝、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通过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系,成功应对了上述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但抗灾救灾防灾工作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现结合我老秘网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长宁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现状

(一)救灾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长宁县先后成立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及办事机构,设立6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建立相关部门应急联动制度。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应急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通过整合原有资源,全县上下形成了统一调度、左右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分级作战的指挥体系。建立了涉灾部门之间的灾害信息会商、通报、共享及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二)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了以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基础,县级职能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和乡镇综合应急预案为支撑,灾害易发地或危险源现场处置方案为补充的县级救灾应急预案综合体系。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三)救灾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救灾应急专业队伍、驻县武警官兵、民兵应急队伍和各类民间应急力量相结合的综合应急队伍。通过整合县乡武装部力量,长宁县民兵应急救援队伍已达到4000人,形成了我老秘网县救灾应急的中坚力量。依托县公安消防中队,建立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日常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生产安全事故,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建立了森林灾害、矿山事故、交通事故、地质灾害、防汛抗旱、水电气抢修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努力提升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技能。

(四)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完善。长宁县应急物资设备的储备分别由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等方式自行储备;由县政府应急办对全县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设备储备情况进行分类汇总,造册登记,整合全县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设备调用程序和机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由县级应急指挥机构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统一调用。仅2010年,我老秘网县就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购置应急救灾专用设备。

二、长宁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干群灾害应对意识淡薄。全民防灾的知识教育、普及灾害自救互救常识方面还十分欠缺,一些部门的灾害危机意识淡薄,重应急处置、轻事前防范,在灾害防范上被动应付,缺乏针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干部对于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于灾害管理工作特别是辖区内灾害的基本特点缺乏深入研究,对于灾民特别是特困户、重灾户的救助特别是灾后重建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有的地方不重于、不善于进行减灾宣传和教育,许多措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面,没有细致入微地化为人们的具体行为。

(二)应急保障能力还欠缺。由于财力有限,尚未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损耗等补偿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十分有限,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短时间内难以筹备到足够的应急救助物资。应急队伍装备配备不足,面对重大灾难往往无法开展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

(三)应急宣传演练还不够。部分单位对应急知识宣传的认识不高,没有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实现本地本单位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重形式、轻实效,应付检查的成份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成份少。基层单位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还不够,即使组织了应急演练,也缺乏科学策划、严密组织,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低,难以达到演练效果。

三、长宁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强化应急预案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全县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乡镇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预案。大力推进预案进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把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到基层,在全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预案内容要详实、完整、关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管理过程。预案制定后要定期组织开展不同等级、规模、行业的预案演练,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

(二)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要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县级相关部门特别是县公安、安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督、住建、地震、环保、畜牧、地质灾害、水务、消防、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县交通、通信、水、电、气、医疗、民政等部门要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统筹考虑应对突发事件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恢复重建等规划的有效衔接。二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整合全县各行业应急队伍,建立以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县公安、安监、林业、交通、卫生、水务、环保等部门要建立消防、矿山救护、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医疗卫生、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强化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确保发生应急需要后能及时组织应急力量。三要落实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安全事故等做好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机具、通信器材、交通工具、医疗药品、生活用品等物资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对储备物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健全跨部门、跨乡镇、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高效调运和紧急配送机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四要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体系。以社区、乡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应急预案、有救援队伍、有物资储备、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五要完善灾情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乡镇人民政府等灾情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灾情管理的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灾情统计制度,规范灾情报告的时间、内容、形式,明确责任人及审核程序,切实做好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建立灾情发布制度,主动衔接各类媒体,及时、客观地发布灾情信息,把握好舆论导向。

(三)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一要统一领导,靠前指挥。县政府是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在县长的领导下,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副县长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县政府办公室、县级有关部门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县政府和市应急办报送的紧急事项,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县、乡镇、部门相关领导干部必须按规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加强组织协调,控制事态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二要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培训。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到乡村、社区。县电视台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等知识的公益宣传。学校要开设应急教育的有关课程。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能力。要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切实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救灾装备及物资储备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倡导单位、公民、法人和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和物资,为应对突发事件捐款捐物。四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和问责追究制度。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和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中有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等行为的,要严格问责追究,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文/盛小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