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媒体上出现了关于官员上升路径的所谓“天花板”的讨论,有人担忧“天花板”将成为阻碍基层官员积极性的重要制度缺陷,甚至惊呼,此种现象不解决,将导致基层官员腐败等问题,不一而足。单从担忧者的逻辑来看,存在三重误区。5 w! K! S' o" F( k/ s2 s" J
4 Q+ M3 c( ]6 |4 ^( A
7 y Z" x9 V/ l7 |3 g
' Z/ X- F! R# u @+ l
第一重误区,官员成就的“唯官阶”逻辑。担忧者认为,官员上升,越往高层越困难,特别是基层官员,往往上升到一定层次,会遭遇到上升的“天花板”,意即无法再往上升。首先,从政府架构的层次来看,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不可能每位基层官员都会不断往上升,能上升者往往少之又少,这原本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学者认为,所谓“天花板现象”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既然如此,为何一些论者还就此担忧不已,惶惶而不可终日?倘若在其思想中没有“唯官阶”逻辑,恐怕难以自圆其说。
' e' _9 \: o" e0 ~4 V
* @8 W, B) g4 l- \/ Y9 Q7 z' _
6 j" J- }2 X8 q0 d* Y
# w: a, h" ]% M7 O! }2 u第二重误区,官员激励的单向度思维逻辑。一些论者认为,“天花板”现象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基层官员,会存在激励不足问题。诚然,通过官阶的上升而获得激励是官员获得满足感、产生激励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这决非唯一渠道。这些都是外在的激励,并不能真正获得持续的激励力量,这正是时下一些官员虽官位不断擢升而不满愈增、怨恨愈深的原因之一。然而,一方面,同样的外在激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满足,在比如通过级别的上升获得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群众的认可、事业的成就等内在的激励所获得的激励力量才会更大,持续时间才会更久。“天花板”论的思维逻辑实质上陷入了官员激励的“单向度”怪圈,助长了官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思想,也强化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
) s5 i$ s/ S, b* ?7 W1 M$ o- a
5 a+ t# q7 w% E$ x/ j+ i+ ?
, h! H. u" ]7 S* V U/ P& \1 N x- V' W9 p# l9 ^/ _1 ~: B& d- D
第三重误区,官员腐败的利益不公逻辑。官员的腐败与“天花板”没有任何联系,难道提供了足够多的上升空间,官员腐败就会自动消除?把腐败归咎于“天花板”,只能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诿过托词,一种为腐败所作的苍白辩解。常识告诉我们,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当他律由于制度不健全而未能从外部进行有效刚性约束,而自律因其软性又不足以产生内在约束效果之时,腐败便会见机发生。试问在层级节制的机关体系中,哪个层次不会出现所谓的“天花板”?是否说明无论在哪个层次,腐败发生都情有可原?再者,心怀贪腐之念,上升到更高官位,其摄取私利的权力、能量可能更大,对人民的危害性只能更大。
4 U0 q3 }: W$ J: d8 r0 H% ?0 X, R; J1 t, F
+ m* \- r3 F; r! p
. D& e5 q% w# j! B为“天花板现象”担忧,应当警惕这三种误区,明眼人,对此该重新审视一番了。
% ]" S9 Q! ^& Z
( @# @+ G4 w0 O- f" W* t b 2 X3 b! k( e4 U* M7 V+ m
. W* H8 m2 G% m6 h5 o, h
(邓摘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年9月14日 邓念国/文
6 X. W9 [4 F% M1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