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分配问题:社会不公与心理失衡研究述评 付 珏 姚本先

[复制链接]
北京老秘 发表于 2011-9-24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内容提要: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其中社会不公问题首当其冲,社会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出现了极为显著的不平衡,社会公平缺失极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心理,导致群体和个体心理失衡。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公的表现及心理失衡问题方面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平抑社会不公平感。



关键词:社会公平  社会不公  心理失衡



面对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到普通民众的发展都飞越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享受快速发展成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的“社会发展副作用”,或者说是“经济发展失灵带来的负产品”。①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呈扩大趋势。②温家宝总理曾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必须正视因“社会不公”而引起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失衡危害性和严重性,如果一个社会出现普遍性的心理失衡,那将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社会不公及心理失衡问题方面的危机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平抑社会不公平感。



一、社会不公与心理失衡的内涵



(一)社会公平的内涵。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于公平问题有着长时间的关注,其研究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很广,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神学等。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平的含义包括保障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两种形式。③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就是每一个人分享或获得的利益应当等于他的应得,在权益分配上都有多和少的极端之间有个合适的中点,这适度的中道就是公平。④霍曼斯和瑞斯切认为,公平是一种存在于不平等之内的平等的奇怪混合体。理论上的公平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公平概念是相互抵触的。理论中的公平是要反对平均主义,而现实中的公平却要向平等,平均看齐。⑤国内学者认为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司法的公正等。⑥



(二)社会不公的内涵。社会不公是对利益分配不合理和经济政治社会权益不平等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意味着“权利的不平等、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机会的不均等与司法的不公正”。著名学者杨继绳认为,“社会不公首先是指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享受者错位,即承担改革成本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担改革成本少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多。”⑦秦晖认为,我国进入转轨时期的时候,公平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结果不平等的问题而是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的问题。王绍光对中国社会不公问题进行了几点分析:一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中国基尼系数明显上升,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平等较严重的国家。俞可平认为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司法不公对社会发展构成威胁。⑧陈刚认为教育卫生费用分配不公、腐败问题、官员对速度和政绩的痴迷以及对民生的漠视是产生社会不公的原因。⑨



(三)心理失衡的内涵。皮亚杰认为:“人体的认知功能有两个基本特征:组织和适应。组织是把直觉和认知的信息系统化到认知结构模式中去的倾向;适应是个体利用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产生调节环境的倾向,两者密不可分。个体通过对认知的不断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当人体通过认知不能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时,我们称之为心理失衡。⑩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取决于他与他人进行的社会比较和与自己进行的历史比较所得的相对值。如果比较结果被认为是合理的,人们就容易达到一种心理的自然平衡,相反就产生不公平感,心理产生失衡。{11}冯绍群认为心理失衡是由一种协调的、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过渡到一种不可遏制的、非正常紊乱状态。{12}吴锡改认为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13}还有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在活动时所处的一种需要给予调节而又尚未得到调节时的波动或呆滞状态。{14}



二、社会不公的表现与心理失衡的类型



(一)社会不公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各阶层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缺失问题。{15}就政治领域而言:一是民主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力的发挥,导致人们在利益表达、维护和实现方面的不平等。二是法制的不健全,使得社会利益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失去了法律的有效调控,一些非法的逐利行为得不到法律上的有效惩戒,正当的、合理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和维护,从而造成了人们在追求和实现利益上的不平等;就经济领域而言:一是人们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的机会不均等。由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倾斜政策等,造成人们在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的机会不均等;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或各非法及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财富拥有上的不平等。人们在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机会上的不均等,造成人们在获得财富的多少以及财富积累的快慢上,产生巨大的差别,由此造成人们在财富拥有上的不平等;{16}就文化领域而言:一是人们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是不平等的。由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二是人们在文化发展成果的享用上和条件上是不平等的。就全国来看,一些文化设施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文化设施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人们很难享用这些文化发展的成果。{17}



(二)心理失衡的类型。根据作用环境划分,可以分为群体心理失衡和个体心理失衡两大类。群体心理失衡指群体对其生活的周围环境产生的不适应性。这种对环境的不适应性往往来自于一群体与另一群体之间、一群体与整个社会大群体之间各种不同因素的碰撞。个体心理失衡指个体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适应性:{10}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由认识偏颇造成的认知型失衡与由喜怒哀乐失控造成的情感型失衡{18}。根据维持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短暂的瞬间型失衡与长期的持续型失衡。瞬间型失衡来得快去得也快,心理发泄后随即烟消云散。持续型失衡则往往维持时间较长,甚至很难走向新的平衡。根据质的体现不同,可以分为多见而合符常规的常态型失衡与少见而远离常态的变态型失衡。常态型失衡是个体自我控制系统没有出现大的崩溃,在短期内能够得以恢复,且并不严重地妨碍其正常生活的心理失调现象。变态型失衡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失衡,是常态型心理失衡的恶化。{14}



三、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的多种表现



(一)相对剥夺感。R.K默顿(R.K.Merton)认为“相对剥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是一种来自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19}乐国安认为,社会分配不公使得靠正当、诚实劳动获取收入的一些阶层正逐渐趋向于相对贫困化,由此而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20}随着社会不公问题的日益凸显,这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就日趋强烈了。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感受到收入、社会地位及生活水平比上年提高很多或略有提高的人的比例正逐年降低,而感到略有下降或下降很多的人的比例正逐年增加。认为其现有所得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比偏低的比例超过半数,感觉与其他个体相比经济地位偏低的比例仍很高。这些都表明,人们所感受的社会不公现象正在增多,相对剥夺感较为严重。



(二)受挫情绪。社会不公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地区发展、社会地位、收入方式及多少的差异性,种种差异造成了人们利益来源和获取方式的不同。横向相互攀比的心理使一部分公众认为其他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利益及其获取方式优于自己,并且不能对此进行冷静合理的分析与归因时,便会萌生不满情绪。对现实社会结构变动的不同理解及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这些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对国家社会的高期望值与现实生活中自己实际地位的相对低下,这种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导致了内心的失衡,挫折感总是不能被剔除掉,出现了认知上的困惑与迷茫。这样很容易产生自我评价降低的抑郁、强迫、苦闷、自责甚至自残心理和行为。



(三)安全感缺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仅次于生理需要的第二层次的需要,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以及对免受惊吓、焦躁和混乱折磨的需要等,这种安全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的安全。{21}当今时代,社会公德失范,职业道德败坏,家庭道德嬗变,传统道德规范正在土崩瓦解,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贪污腐败、见利忘义、尔虞我诈、权钱交易横行,社会诚信日益缺失,{22}传统体制下稳定的工作、收入和保障等,一下子被急剧变化所替代,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等,使人们感到缺失安全感,产生大量的焦虑、恐惧、迷茫心理。{23}



(四)仇富心理的泛化和偏激化。“仇富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所谓“仇富”心理的泛化,是指对一切富者都怀有愤慨态度;而“仇富”心理的偏激化是指用非理性的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慨、讨回“公道”,更有甚者用肆无忌惮的手段向社会发泄“仇富”的愤怒情绪。李培林等学者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最可怕的,比这种财富上更可怕的是基于贫富差距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情绪心态的对立和敌视。{24}社会转型期间,单一的传统价值体系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价值体系所代替,一些人利用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可乘之机谋取暴利,“非法致富”、“为富不仁”者“恶行”给一些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刺激,将这些人在社会上的覆盖面加以扩大,从而导致了仇富心理的泛化和偏激化。



(五)越轨行为。根据默顿(R.K.Merton)的越轨理论,当社会成员尽管愿意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或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或对二者都不感兴趣时,目标和手段之间便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就是社会失范,从而导致失范性紧张。为缓和这种紧张就有可能以越轨行为来释放它。{25}一些人在紧张的生活压力下,看到的是丧失公平感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受到的是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利益损失与成功机会损失的危机感,而如果社会对个体的努力给予不公平的报偿,那么,个体便会将怨气发到社会上,一点点刺激就会引发他们不惜采取过激性的举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个体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因环境阻滞、受挫产生越轨行为。



四、未来研究展望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Z╮¥¥ 发表于 2012-3-6 2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soso_e175:} 想看全部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