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当中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在增加就业、创造税收、提供财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体制惯性作用,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依然受到贷款难、行业进入难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其自身素质、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产权分配、诚信制度、企业文化等严重不足亦困扰着民营企业发展。如何解决瓶颈性制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笔者拟就此略陈浅见。
一、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舆论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促进民营企业放手放胆放量发展,必须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一)更新观念,破除思想障碍,正确认识并大力宣传民营企业的地位和贡献。民营企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重要成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纳税总额达85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提供就业的主渠道、国企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扩大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地位已提升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脊梁,应给民营企业必要的社会名分和法律地位。这需要改革的勇气,更需要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二)大力宣传民企中的典范,营造尊重、保护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文化氛围。民营企业家是重要的人才队伍,他们不但要有高智商的决策能力,还要有高情商的组织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取决于这些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是内因。激活这个内因,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民营企业家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和弘扬商本位、学本位的文化理念。要树立典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和表彰经营成绩显著、热心公益事业的私营企业,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增强其荣誉感,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人士积极参政议政,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使他们不但“经济上有实惠”,而且“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三)摒弃小农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兴则社会稳”的社会舆论环境。小农意识的典型表现一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二是热衷于“吃大户”,乱摊派,勒卡索要;三是“红眼病”,封建文化残余的仇富情结。小农意识浓重的社会氛围中,民营企业家缺乏社会安全感。“枪打出头鸟”,谁做大了谁就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均归罪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认为企业的唯利是图是万恶之源。这无非又陷入“左”的思维惯性。因此,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重商”、“扶商”的人文环境和“敢富”、“争富”的社会环境,大力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通过宣传,引导达成共识,让大家尊重、推崇、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高效的服务,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目前应尽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的问题,努力构建民营经济服务平台。
(一)全面落实“新非公经济36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规定,对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一些政策措施尚未真正落实到位。5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新非公经济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多方领域,打破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垄断,形成相对竞争的格局。相关部门应出台细则逐步贯彻落实,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民营经济的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杜绝滥用管理职权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与司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执法环境。再则,要按照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程序化的要求,充分听取和尊重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意见与建议,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鼓励民营企业壮大发展。
(二)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对民营企业创业的行政审批采取联合审批、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扎实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执行“阳光”审批、收费;扩大为民营企业代办服务范围,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创业前置性审批等业务代办服务;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由政府部门牵头、商会协助,对民营企业开展产业导向服务。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引导民营企业努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在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过程中逐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换代升级、出口创汇、申领专项资金和政策信息等等,都给予全方位服务。设立完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诉的受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三)着力改善融资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改变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个体、私营企业排除在外的状况,落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基金和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发利用民间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创办和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民营企业投资融资公司、民间借贷市场、融资租赁业、资产证券化等发展;从民营经济特点出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信用评级办法,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加强政府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分层次的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平台,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企业孵化风险基金。引导发展民间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互联互保关系,形成多层次的市场化担保服务体系。
(四)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发挥民营企业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塑造一种凝聚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要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承认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做出的业绩,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视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培训机制,积极改进劳动力培训方式,建立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重点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把民营经济人才培养纳入政府专项工作计划。鼓励企业自身积极投入,并从政策层面增加经费,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实培养、培训内容,创新培养、培训方式,比如组织赴国外或外地考察学习、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与省内外专家开展交流、引进紧缺人才或选送企业专业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经常开展专业技能比武等等。
三、不断支持和加强宏观引导启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和市场引导,总结探索出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引导民营企业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的新机遇,深化改革的新机遇,提高发展水平的新机遇。
(一)重视民营企业产业引导政策。制定改善宏观经济层面的产业政策,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缺乏针对民营经济的产业保护、产业扶植和调整援助政策,缺乏有关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产业技术进步政策等,不利于营造和维护一个具有较高透明度且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一味强调姓公姓私,往往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缺乏规模效益,市场交易费用增大带来的效益下降,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进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宏观调控能够促使民营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缺陷,如粗放式发展、多元化、资金链薄弱、盲目投资等问题。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基本方向要使民营企业促进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企业效益,主动、积极地退出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自觉节约能源、少耗资源、保护生态。
(二)鼓励民营企业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总的结构,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引导民营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整体竞争优势。要鼓励民营经济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民营经济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培植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名牌战略促企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型服务企业,增强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的配套功能。引导民营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要采取符合实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发展计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探求新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充分利用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较强的自我研发能力,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提升发展水平,推进企业技术水平的高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