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已进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新时代,以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重点的高级人力资源,成为衡量地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认识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地位,探讨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我市集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构筑人才高地,推动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
第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应对竞争、赢得主动的战略保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性的人才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被人们喻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要争夺的制高点。谁占有了制高点,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甚至赢得胜利。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施“人才集聚工程”、“领军人才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集聚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以求在支柱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争得先机。
第二,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资源。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核心,谁拥有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战前,德国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的3倍,火箭、导弹也是德国最先发明,但因为不同的人才战略,爱因斯坦等大批德国尖端人才从当时的世界中心欧洲来到了美国新大陆,从而导致了世界科技中心和产业中心的转移,这也是美国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可见,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战略支点。时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不少国家和地区深受影响,新余经济却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逆势上扬,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异军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被省委省政府誉为新的“新余现象”。新余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的小市,却能成为江西省的经济“小巨人”,成绩的取得,究其原因之一得益于引进了彭小峰、张芃等一批国内外优秀的高层次人才。2005年以后,以彭小峰创立的江西赛维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张芃创立的江西江锂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与钢铁产业共同成长为我市三大支柱,优化了新余的经济结构,使新余的经济结构实现从“金鸡独立”到“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余经济发展有多点推动,抗击风险有了多点支撑。新余支柱产业的成功转型再次表明,谁拥有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谁就有化解经济危机、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命之钥匙。
二、制约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的因素
不少地区都埋怨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总量少,引不进来,引进来又留不住、用不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究其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其一,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少地区界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高学历和高职称。固然,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中不凡有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但“博士里面也有庸才”,相反一些没有学历,甚至没有职称,具有高超的专门技能的,也可以成为某些行业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这种“唯高学历”、“唯高职称”的界定标准,注定不利于发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并定出年度指标,致使相当多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的内容研究,没有长远打算。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肯定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敢于面对挑战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其二,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形成不了合力。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导致政出多门,缺乏统筹,难以形成人才发展的合力。二是企业主体性发挥不充分。不少地方的人才的引进与管理一般由人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显现,甚至人才的待遇都由市财政补贴,使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片面认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政府的事,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三是人才流动不顺畅。在我国,绝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落后,按干部身份进行简单管理,人才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又存在户口、档案、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给人才流动设下了重重障碍,使本应社会化的人才变成了某个单位的人才。流动不畅,人才就会发生固化,而一旦固化,很容易使人才安于现状,缺少创新的火花。
其三,培养机制不健全。有些地方特别是某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只看到了近期投入和成本负担,看不到长期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舍不得投入。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看眼前困难多、看远景效益少,讲得多、做得少,导致科研投入远远不足,设备落后,科研资料查找不方便,影响科研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成长。甚至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学霸”“学阀”现象,这些“学霸”“学阀”垄断了大量科研资源和培训机会,压制青年人才的成长。
其四, 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不少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分配中“大锅饭”的思想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贡献多少在收入上差距并不大。非公有企业薪酬设计缺乏长远考虑,期权、股权制度不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难以激发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不利于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育,还会导致原有的人才流失。
三、推动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向支柱产业聚集的政策选择和平台建设
(一)着眼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进得来”,打造高效能的诚信政府平台
1.切实兑现出台政策。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信状况是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关注和看重的前提条件,具有“首因效应”。通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进,相关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系统强化政府信用体系,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品牌。尤其是在领导班子调整和换届时,决不允许出现新官不理旧事的现象发生,确保严格兑现招才引智的各项优惠政策。
2.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服务至上,诚意无价。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变全能行政观念为有限行政观念,变人治行政观念为依法行政观念,变消极封闭的行政观念为开明开放的行政观念,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满意度测评和末位问责等活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领域,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过程中,大力推行贴心助商为主要内容的“亲商、安商、富商”理念,既重视前期引入,更重视跟踪服务,坚持以全天侯、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保姆式服务,精诚感召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资源配置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需要架起人才与政府联系沟通的桥梁,发挥政府在领军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作用。各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可以提供安家补助、生活补贴、科研启动经费、融资贴息等优惠政策,从国内外吸引一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证券、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通过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地方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以及投资兴办企业等服务。
(二)着眼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转得动”,打造高配套的资金扶持平台
1.设立项目专项资金。科技领军创业人才,主要从事重大科技项目的孵化和成果转化,它的特点是领军人才即是关键技术研发者,有的还是科技企业创办者。一般来说,这些人才是带项目、带技术、带理想来找创业资金和创业基地的。特别是项目的启动,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设备投入、产品试验和测试、创业团队的高额报酬发放等。而这些创业群体除了知识技术没有什么抵押物,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物色到第一笔项目启动资金。为了吸引这批科技创业精英,各地财政应该设立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资助专项资金,为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启动资金,进行项目的孵化。
2.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加强与全国性证券公司的联系,重点支持支柱产业的主要企业改制上市及上市辅导工作,加快推进规划项目的上市步伐。积极推动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充分发挥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新股、发行企业可转换债券等持续融资功能。
3.加大银行信贷投入。建立经常性的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银行信贷和银团贷款,使金融部门更好地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信贷担保公司和信贷担保联合体,为项目企业融资提供信贷担保。加强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积极推进支柱产业有关项目企业的债转股和资产重组工作。
(三)着眼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留得下”,打造高成长的创新创业平台
1.依托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区域人才高地。以工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重点产业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使支柱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政策保障向园区倾斜,工作力量向园区摆布。着力打造若干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之势。
2.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人才创业基地。根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研发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兴建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好留学生创业园,加快形成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努力拓宽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平台和空间,切实提高引才、聚才、用才的整体效益。
3.依托技术服务平台,打造科研成果转化洼地。科技领军创业人才,既是高端研发人才,又是创办企业载体的企业家。他既可以创办技术研发中心,也可以创办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我们很多地区没有高等院校、高层次研究人才群体的支撑,很难成为区域创新研发的中心,但大多数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位置、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却可以成为科技企业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各地工业园区要打造的平台应该更多的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平台,依托这些技术服务平台,打造科研成果转化洼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因势利导地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效应。
(四)着眼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跟得上”,打造高质量的素质提升平台
1.走出去“求”学。围绕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定期组织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著名大学进行跟班实践和研修,有重点地选派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到与本地区支柱产业有相关的知名企业参观考察,零距离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请进来“导”学。不少地区很难刚性引进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拔尖人才,可以通过项目博士后的形式引进博士进行科研工作、短期访问、技术指导、兼职等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拔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对当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3.合起来“用”学。高校具有数量颇多的高层次人才,但大多欠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可以把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有针对性地派到支柱产业的一线,依托支柱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实践平台,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校企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共同成长。
(五)着眼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栓得住”,打造高品质的联系服务平台
1.营造尊知重才的舆论环境。建立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和决策咨询制度,定期开展评比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技术创新奖和突出贡献奖等活动,注重发现、培养和总结“人才创业、人才兴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努力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光荣、创造光荣”和“人人关心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舆论导向。
2.营造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推进人才国际化,吸引并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为国服务或回国服务,必须创造一种文化认同氛围,使海外人才回归或到中国来,有一种亲切感、宽容感和尊重感。各地在建设一流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多种语言标识环境建设,对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科技馆、休闲公园、高档会所等场所,必须配置多种语言文字,开展各种涉外业务,为国际人才提供便利。
3.营造舒心安定的生活环境。每年有计划地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尽快改善在本地、本单位挑重担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条件。在工资、住房、科研经费、工作条件、职称评聘、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购买、市场运作的方式,分层次建设各类人才公寓,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人才功能小区。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邹小云系市委人才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