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群众用水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县上进一步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缓解了群众用水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筠连县水资源及水利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周南缘、川滇两省结合部,幅员面积1256平方公里,辖9镇9乡243个行政村和14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据水务部门统计,筠连县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0.56亿立方米(地表水7.73亿立方米,地下水2.83亿立方米)。从水资源总量上看,我县水资源丰富,但以现有人口计,我县人均有水2642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有水3130立方米水平。再加上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县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现象突出,水资源紧缺问题已逐步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的一大绊脚石。县委、县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县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截止2009年底,筠连已建各类水利工程8016处,群众用水难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水利骨干工程短缺、工程分布不均、病险工程增多、工业生产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存在,全县仍有12万人存在饮水困难。
二、筠连县水资源紧缺原因分析
(一)水利骨干工程短缺,工程分布不均。
全县已建成的11座水库均属小(Ⅱ)型水库,库容在10~50万立方左右,唯一的中型引水工程--龙碗大埝,由于年久失修,未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供水能力偏低。加上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县内水利工程分布不均,主要体现为西部水利工程较多,中部次之,东部偏少,全县12个无水库乡镇东部就占7个,无塘镇乡也多集中在东北部。工程性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旱山村、缺水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病险水利工程增多,蓄供能力下降。
全县现有的塘、库70%以上建于上个世纪50~7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已不同程度出现老化现象。据统计,11座小(Ⅱ)型水库中,病险水库就有9座,占水库总数的82%;山坪塘病险工程38个,占总数的79%;水轮泵、机电提灌站存在病害的有35处,占总数的78%;其他水利工程存在病险的有58处,占总数的28%;微型水池存在病害的有2720口,占总数的46.7%。病险水利工程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我县水资源紧缺困难。
(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目前,我县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尚不明确,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用水缴费意识不强、自觉管护工程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造成水利工程日常管护工作困难。同时,个别乡镇争取水利建设项目主动积极,但在管护方面工作力度不够,重建轻管较为突出。
(四)工业生产对水资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日益加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对水资源的破坏及污染将不可避免的增加。筠连县是煤矿大县,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35.8亿吨。 2009年,筠连县55个煤矿企业全年煤炭产量564.97万吨,开采煤炭资源已成为筠连县重要支柱产业。但不可回避的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筠连的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一是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剧。由于地下采空区塌陷,造成含水地层的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大量消失,采挖区范围内及周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已有69个村3.5万余人不同程度受影响,此现象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二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使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用水窖等大量被拉裂。三是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破坏水环境。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了地下水源;而仅经过粗放处理即大量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渣等直接流入或通过雨水冲刷随着自然地势从高处往低处流入矿山附近河道,又对周边水环境形成了新的污染。
(五)群众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利用率偏低。
目前,筠连县工业和农业用水均属粗放型用水,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均偏低,生产和生活领域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如目前农业用水,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65甚至更低,农田灌溉仍是采取大水漫灌。“大手大脚”用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的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县水资源紧缺又一重要因素。
三、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对策
(一)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
组织对全县现有的水源点开展一次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乡镇为单位,结合当地实际,自下而上编制完善“十二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逐级审核汇总,形成全县“十二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以全县十二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由县上统一组织实施,改善水利工程不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二)兴建骨干水利工程,加大已建水利工程管护力度,有效提高可供水量。
在无法增加我县水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可通过兴建和维护水利工程有效提高可供水量。在满足条件的地方兴建各种蓄水工程,是增加可供水量的最直接途径。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和防渗工作,减少水库、山塘和渠道水的渗漏,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县即将动工建设的王家沟水库,是我县唯一一座中型水库,该水库总容量达1200万立方米,预计可新增或恢复蓄引提能力1200万立方米,该项水利骨干工程的建成将有效缓解我县水资源紧缺问题。
在加强新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切实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由水务部门牵头,相关镇乡切实履责,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当中来,共同做好水利工程管护工作。水利工程既要重建,更要重管,唯此,工程才能长久发挥效益。
(三)做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恢复或改善水环境。
一是严格控制矿业“三废”排放。努力提高废水重复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降低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二是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积极实施矿山生态水系系统恢复与重建。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非法采矿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四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依法督促采矿权人对矿山开发活动中遗留的坑、井、巷等工程进行封闭和回填。五是对筠连矿区范围内从事煤炭开采的企业,按照动用(消耗)资源储量,以10-20元/吨标准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所收取基金主要用于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农户搬迁、水利设施重建等生态环境问题治理。
(四)推广节约用水,有效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推广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县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群众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普及节水知识,提高群众节水素质。要加强对取水户尤其是取水大户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鉴于目前我县的工农业用水浪费较为严重的现象,要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开展农业灌溉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渠道水利用效率;要通过技改等手段,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同时,切实把好《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和年检关,严格限定取水量,取水许可量严格限制在国家定额标准低限极限值,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对超许可取水的单位或个人实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