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农村垃圾数量也日益增多,垃圾污染加大,农村脏乱差与城市干净整洁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近期,武平县人大常委会对本县农村垃圾处理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存在着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垃圾收集覆盖面小、处理方式简单、经费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全县仅有乡村垃圾焚烧炉10个、中转站4个、垃圾池200个、垃圾箱50个、村保洁员234人,一些地方随意填埋、焚烧垃圾,或将垃圾露天堆放,甚至丢弃到河道,污染水源,破坏环境。垃圾污染严重影响了人居生态环境、威胁人们身体健康,也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处理好农村垃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科学合理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解决好“源”的问题——加强宣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污染。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垃圾整治的成效。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卫生、环保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宣传垃圾污染的危害性,倡导移风易俗,引导、促进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自觉参与家园清洁行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污染。
二、解决好“收”的问题——立足实际,科学选择收集模式。可分别采取户集村收村填埋、户集村收乡(镇)填埋、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统一填埋等方式进行。一是靠近县城的乡镇,将垃圾集中后运往县垃圾处理场处理,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摸式,实现城乡统筹处理农村垃圾;对县垃圾处理场服务以外的乡镇,原则上单独建设焚烧炉或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二是未能纳入县、乡镇垃圾处理场的村庄,在完善垃圾收集点建设的同时,综合考虑周边自然村布局,近期采取相对集中的简易卫生填埋或建设小型焚烧炉,中远期则以运往县、乡镇垃圾处理场处理。三是县、乡镇垃圾处理场服务范围以外的村庄,根据村庄布局及人口规模,在完善垃圾收集点建设的同时,在指定区域内采取相对集中的简易填埋、卫生火焚、农家堆肥等处理方式。
三、解决好“分”的问题——分类减量,实现垃圾减量化的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和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建立“农户自觉分类会聚,村街入户收集分拣,乡镇区域压缩运输,全县分区无害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一是要求农户自置两个垃圾收集容器,将本户日产生活垃圾按照低污染可降解垃圾和高污染不可降解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收集。二是要求村保洁员严格落实入户收垃圾机制,将农户日产生活垃圾集中运输到垃圾分拣场进行二次分拣压缩减量,运往县或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并利用可分解可循环垃圾大力发展沼气工程,以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效率,减少农村垃圾的排放总量。
四、解决好“钱”的问题——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垃圾处理经费。一是积极拓展上级政策。用足用活省家园清洁行动、农机具购置等补助政策,争取更多资金补助。二是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村保洁员报酬,垃圾焚烧炉、垃圾房、垃圾箱建设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开展部门挂联。县直各部门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联系乡镇、村解决“脏、乱、差”问题。四是开展村企结对。以改变农村环境卫生为载体,发动辖区企业参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五是提倡有偿保洁。建立村庄环境卫生有偿保洁制度,向村民适当收取保洁费,并对辖区内的商店、企业收取一定保洁费;制订完善农村企业、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交纳垃圾清扫、清运费的政策。六是实行资金捆绑使用。将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资金统筹列出一部分,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划拨到乡镇,专门用于农村垃圾处理。七是搭建多元融资平台。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县内外投资者参与乡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垃圾清运车等基础设施建设。如BOO形式,即“建设─运行─拥有”,谁投资,谁运行,谁拥有。采取TOO形式,前期由政府建设,建成后向社会转让全部或部分股权,由受让股份企业负责运行管理;采取合资形式,由政府和企业合资建设,企业负责运行管理。
五、解决好“管”的问题——着眼长效,完善垃圾处理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机构。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镇、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和督促推动;各乡镇成立乡镇环卫管理站,负责本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组织推动;各村按每800人配备1名村卫生保洁员,乡镇环卫站统一管理,费用由县、乡镇、村按比例分摊解决。二是完善环卫管理机制。加快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相关规定和工作规划方案,明确农村垃圾处理的职责与目标、工作与任务、方式与方法,保证农村垃圾有章可依,全程控制,长效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责任制。对部门、乡镇、村及有关责任人要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和督促、协调、考核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日常保洁、清运和管理等制度。制定垃圾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政策和工程验收标准。三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行环卫体制改革,实行环卫作业与管理工作的分离,按照市场化模式,对垃圾收集、运输、处理部门逐步实行企业管理体制,并采取入股、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垃圾处理专业公司,培育垃圾处理产业。建立生活垃圾经营许可证制度,借鉴十方、中堡镇聘请龙省物业管理公司承包模式,将垃圾处理引入市场机制,对垃圾清运、卫生保洁等实行承包管理,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各类公司参与垃圾治理,形成市场竞争机制。
六、解决好“推”的问题——注重规划,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开。一是着力规划推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建设各乡镇、村的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焚(焖)烧炉、垃圾池、分拣场等设施。二是以点带面推开。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省道沿线人口密集的村庄作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村。在充分总结试点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在其他人口较密集的村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工作,逐步在人口稀少的村进一步推进,力争在2011年年底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民形成日常性的卫生清扫保洁习惯,垃圾收集处理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