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我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龙岩市重视抓好社区社会服务工作,初步建立了一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积极为社区百姓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如社区卫生服务,各县(市、区)均制定了“社区医生进家庭”工作方案或计划,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落实了按照服务人口人均15元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都建立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社区医生进家庭”服务团队。社区矫正工作,自2007年底新罗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单位以来,成立了区社区矫正中心,公开招聘2名工作人员,区委政法委、新罗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做好矫正对象的移交衔接与日常管理工作,初步形成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溪南社区组织一支助残自愿者队伍,全方位组织开展扶残助残活动,随后又建立了和谐卫士扶残助残活动平台,组织100多名和谐卫士每人联系十户做好宣传、助残、扶残的工作,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帮助残疾人子女实现就业,被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当前,随着龙岩市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好的起步,但与中央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从性质上看,没有真正意义的社工人才队伍。从严格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人才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市社区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和服务主要是居委会性质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从事服务性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党委(支部)书记、主任和人民调解员、治安保卫员、计生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妇女工作代表等专职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医疗、康复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社区义工(志愿者),包括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党团员和群众中的志愿者。这与当前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和开展社会工作的资格要求不相符合。
2、从专业上看,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层次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培训机构、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我市社区社会工作者接受社工专业方面的培训少,目前还很少有社区工作人员系统学习过社工专业知识或者通过专业培训取得岗位证书。经验型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居多,他们多数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与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满足不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如开展“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矫正、“两劳”释放人员的司法矫正、残疾人康复服务等,由于缺乏正规的培训,凭借现有的条件,很难担负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工作。
3、从岗位上看,没有统一规范的设置标准。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全国从上至下还没有统一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许多地方尚未把岗位设置摆上议事日程。就我市而言,没有启动社会工作岗位体系的开发设置工作,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团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也相当薄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没有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系列和形成从业资格标准,社会工作者与律师、会计师相比,其职业威望也比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此外,社会工作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解决,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4、从管理上看,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2006年,我国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定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发达的城市已先后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社区义工管理办法》、《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工作保障条件的意见》等相关配套制度,而我市目前在这些方面的配套制度几乎空白,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难以激发社会工作者活力。
5、从环境上看,工作条件差、待遇比较低。目前,我市开展社会工作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条件还较差,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较低。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市多数县级公共卫生配套经费未能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设施及人员培训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经费没有明确,仍然按照较低水平的差额补助办法核拨。在办公条件方面,根据新罗区有关部门的调查,全区45个社区中,37个社区虽然有办公场所,但是有些达不到标准要求,8个社区无办公场所,借用或租用私房办公。在福利待遇方面,社区主干和一般干部的财政性生活补贴分别低于《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的水平。
二、原因分析
当前,全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剖析其原因,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滞后,环境尚未形成。受人事政策限制和岗位、编制束缚,许多社会工作紧缺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考录渠道之外上岗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引进的各类人才不能占有编制,加之一些单位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交流、使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进出口不畅,削弱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另外,街道一级的各类服务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要想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想择业场所,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有择业观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在社区服务机构中直接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还未真正形成。
2、投入不足,筹资渠道狭窄。受地区经济及其它因素影响,不少社会工作筹资困难,筹资渠道有限。一些部门、单位对社会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支持力度不大,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许多社会工作单位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经费、办公设备都不能保证,导致正常的社会工作无法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不能得到改善,这就影响了社会工作人员的就业愿望和创业热情。
3、能力欠缺,自我提升乏力。一方面,不少社会工作人才由于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视野不开阔,思想不开放,观念保守落后,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其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在培育社区上缺乏规划,未能按照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将社区干部培训纳入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对社区干部进行全面培训,帮助社区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社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影响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业务上的提升。
4、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够。目前,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
三、加快我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和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原则,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法律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体制,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使用体系、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着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1、造环境,促进社区社会人才成长。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发展需要,需要逐步制订完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实施意见》等配套制度,达到规范化管理、绩效化评价的目标;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以政府津贴形式,鼓励社区社会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探索建立参照专业技术人才晋升工资制度,对于获得不同级别证书的社会工作者,按照不同档次规定给予晋升工资,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威望,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二是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促进社会工作发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三是优化工作生活环境。统筹协调现有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设社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社会工作和具体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社区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各类组织和个人到社区兴办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可免费使用城镇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户籍迁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2、重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以钱养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财政按社会工作项目任务和社会服务人数核拨财政经费的具体办法,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购买社会服务的具体办法,鼓励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服务。二是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制定工商、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制定《龙岩市公益事业捐赠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社会工作。研究制定国内外慈善组织来我市举办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吸引和鼓励市外资金投入和资助社会工作。三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政府社会服务机构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聘到社区管理岗位工作的,可选择按所聘管理岗位或本人具备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享受工资福利等待遇。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福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四是建立优先晋升(录用)制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社会工作。
3、强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素质。一是在高校设置此类专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各种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二是对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较系统的业务培训,可请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业务传授和交流,组织社会工作人员到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也可选派人员到专业院校进行学习。三是立足目前的工作实际,加强对目前正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从事社会工作的现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掌握和熟悉从事社会工作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会工作职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了解政策、法律和法规,提高他们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准,使之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4、聚合力,规范社会工作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在每街道选取1—2个条件好的社区作为试点单位。同时,制定《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工作,成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待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展到其他社区、乡镇和社会服务领域。对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履行社会工作职能的民政、司法、劳动、扶贫、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社会工作岗位,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进行设置和管理。调整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岗位,如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法律维权工作等,对这类岗位性质按照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管理和考核。积极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建立。比如,成立社会服务机构,出台相应的税费标准和激励保障机制,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对迫切需要的社会工作岗位,甚至可以采取先“官办”后“转民”的形式进行运营,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方式。对现有民间的社会工作组织进行认定,规范民间社会工作行为,让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