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止性对策的解决方案 ) U5 L5 y) ?0 w% z! H* m
防止性对策是审论命题的重点。防止性对策的解决方案分为两个方面:社会现象和突发事件。这两个方面又有不同的解决模式。请看图表:
8 g7 a4 ]5 \ O$ f' K# W* b2 |8 Q3 x* A6 D* I. u
' ^$ Q$ D) ^9 d( z
+ ^( y! n3 S% T% R/ m9 A* q% s6 A2 z, f
2 D& Z2 z* r# ?- Z8 F% X |
9 j) g% d2 S* I- Z3 X3 X% ~
6 F3 C0 o, t7 s9 x% h; Z, C; T5 T/ h
4 s# L* o$ C0 U3 {0 S4 m( y
; W3 I$ F3 H3 L) O+ r7 e# G
, _, z& y! s; c/ y! a ?$ x突发事件 | : |* j' z1 E! R
% {5 H3 ]$ O5 l' Z' ?+ Y0 U1 F) B+ s4 V1 R- ]8 D1 A1 T2 J
0 T( j( t9 V- ~! X7 s% C) i/ Z' m
. N2 V( t5 H: A* l K* _
0 U/ \' [8 l' c9 U O政策层面:宣传 | ' c( g7 W( }: P9 L* J! v8 g4 o
) r1 m( |4 s7 B% J9 {- l% A8 K; @! @* v8 A6 g4 z
+ g) X6 \4 y% U4 A% A4 w( L4 Y5 u! v) n
. {* d5 C4 M$ V( p4 C8 O9 e( g8 R
行业层面:建立机制 | ( c& Q: f' s$ v/ _
4 J: Z" o" j& L' W0 H y
# W0 }' R6 M* V: E
9 _3 P! B1 v( e6 d: k
: ?' Q" e5 ^) K% X# a8 ^+ G7 }4 {/ \, ]0 @0 n0 R" z. A
个人层面:加强教育 |
; `/ B' ^5 A: h% @
6 ?/ _) {6 K2 M6 S7 M$ x; x
+ t& S+ L& G7 Q7 k! ?2 u- G! C- C' Z' C$ Y
% X, _% v% L: z
| ' j1 }: u3 k! b! L5 B7 U9 N7 Z
- h( F4 i4 A/ [. a) u& p1 J$ M# h
0 K6 [0 `( n3 P/ h E8 a: J3 [. W& N. ?0 Y: j+ L4 x
2 O# P* f. L. U! [
|
8 i' a/ Z7 j( H- e4 l2 u; A8 s- I$ M' x, A( N; f! b, u
- m0 A6 T, x% o: N
; E1 G) O C7 I& R) B. ^
5 X, `2 F, V( z" K" C1 l! z P1 j# _0 x( e3 m3 t1 n
制止当前事态,处理遗留问题 |
$ |$ X% w+ e0 R6 V' Z
# d/ e1 a4 x2 W4 x2 q4 H# b# J# U8 F( m2 F
d1 i3 J8 ?+ X# f- j4 |6 O$ M
! _ r& U2 G/ a" [ u
$ e( X4 u* ^: u6 u落实个人责任制 | 2 c) U' ?2 {( G1 G' w
& ^) T! Q2 l+ H% P4 l3 E* m
( K, a# A! K8 u- n
, L% g. n0 X$ }. g) r/ e% d6 N) j6 j9 z! l
5 k6 _# x7 P3 ?4 r% f防止性对策 |
1 t) J' F \8 t5 S3 _, ~
凡是防止性对策,我们就可以套入这个模式,答案全面而准确。请看往年真题示例:
, p+ f% u8 F6 H- b社会现象的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
5 g6 d7 d7 g6 l) `2 L) N! y+ w8 x对加强我国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三个解决方案: + b ]0 E& K2 R& x6 _4 B7 l
(1)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鉴于网上是欧美的“信息霸权”,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线趋于模糊,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侵害。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就很有必要了。 $ D5 K0 ]& Y* d1 ]# ?
(2)发挥网络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对外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对内起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以加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其识辨能力,抵制西方网络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8 K$ z6 s, a) v* V2 e; |' s
(3)加强网络法规建设。我国是后起的网络用户大国,近几年已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网络法规,但还很不完善。应加大网络立法的力度。一是应加快立法速度,以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实行保护;二是应强调采用法制手段制裁处罚网络犯罪;三是应大力培养网络执法人员,及时发现与打击网络犯罪;四是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人民群众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技术加密防范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防染能力等。(2002年国家公务员真题)
5 H* z6 @: Q6 D' U突发事件的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
# m; c: a% Q0 \# d# _7 Q' H1 z&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力争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尤其是要把恶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及时控制住:
6 J; X, V Y4 f4 `! _& j+ E: d (1)尽快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查办的查办。同时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也就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事故教训,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 Y0 K$ Z# c# _/ @, Z (2)尽快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安全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努力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 i9 ^# I q. ~: b: T d: n% G
(3)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预防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分工负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同时,对重大事故责任人坚决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1 K, P9 Y8 A' W- N
(4)尽快出台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的法律或者法规,或者对刑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司法解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和规范安全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 J: x2 w( s4 D5 \% ?(5)鉴于目前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工作不到位,因此建议提请国务院,尽快调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增加人员,落实经费,并授予相应的管理和处罚权限。 # }7 l" I. _& Z
(6)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机制,一旦出现事故,及时抢救、处理,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 3 _2 w1 d7 i; Z0 m j
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
8 c2 U" L! Z! n! j \: e+ D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 k3 A" m# l. {: b1 D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 G. v0 K+ o3 E' |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7 K8 Z3 z5 D& }3 R$ j& v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7 b3 k6 B: R8 M7 m
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 f: V& U. r/ q6 a x 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 C F# f% g5 D1 o
第三,强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5 ]. B( g) V$ k
第四,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e. ]- ^3 u0 t6 B2 }4 Z
第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 5 h- a' |- l! P# y" S9 t' u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
6 @5 M9 S* X j ; O' D0 ^% O+ U6 H* F( a
3、 解决性对策的解决方案 % H; \+ A1 m. {, ]: O/ s% c
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具体事件,一个是行业现象。具体事件类似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措施,则需要挖掘更深的政策措施。
% s. i! v+ j' i2 |) b9 N% _ 例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
- L: ~& B7 V7 T# h2 C1 L2 U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 U( B* V1 s" S. _* t+ S 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来我市交通状况越来越严峻,交通拥堵现象如今已极为突出,老百姓中甚至有“北京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的说法。车路矛盾不仅降低了运输和通行效率,还加大了财政负担,每年需大量资金投入到缓解交通拥堵上;交通拥堵带来的汽车怠速运转,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2002年每天死亡人数达到300人。可以说,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否则必将极大地不利于市民的工作、生活,影响我市的长远发展。
9 G) J9 [+ s& O+ C. }) C7 |8 H 据调研,我市交通拥堵现象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 `0 E0 S3 [ 一、道路发展赶不上车辆增长,车路比例不协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均呈增长趋势,修建了地铁、高架桥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拓宽了地面交通要道。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同期也在迅速增加,其增长总量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这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相对缓慢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而近年我市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私人购车,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估计私家车还将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6 e! i# j0 b5 A& w6 j
二、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不清。专家认为,就功能定位而言,城市道路应分六个层次,即城际高速公路、沟通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区道路,可行车速从每小时120公里到10公里不等。但我市道路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行车错位。 & x3 H6 c' E) v4 l/ x$ \/ b U! q
三、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原因在于:市区停车不便导致的临时停车占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在行车辆遇阻或减速,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小汽车在我市机动车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与公交车、自行车等运输工具相比,其运行效率最低,但占用的道路资源却不少。 . ^ F$ n. E) S. z+ i8 q4 Z- u
四、其他影响交通的情况,如道路施工建设,尤其是毒干道道路施工,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部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 3 y! s" T, z8 W- x8 R
交通堵塞的现象在任何一个国际性城市都发生过,交通管理仅靠简单的行政和经济措施,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针对上述情况,我部门经过调研,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4 `7 I+ k( y" m+ c7 z, ~# e' M
一、继续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公共交通不够发达是交通不畅的最关键因素。我部门建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共客运交通投资比例;给公交车设置专用封闭车道,加快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城市地下交通,缓解地上道路资源的紧张;货运时间与客运时间高峰期错开,商业、娱乐休闲业营业时间与上下班时间错开。
5 z1 Y1 n$ ?- x6 {. F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市道路建设和使用,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为此,有必要加强交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空间发展布局调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编制《交通发展纲要》;推进城市功能布局及交通结构调整,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及运输比率;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分配比例,市区道路投资由以快速路、主干路系统为主转向次干路、支路建设,提高路网的整体效能;改革高速路收费制度。 2 }: b: ]. C2 X: A) M0 O: v8 k* ]5 l
三、引导和限制私车使用。私人小汽车发展缺乏引导,导致了城市交通结构进一步恶化,建议用经济手段引导和限制私车使用:征收小汽车牌照费,二环路内及交通严重拥堵地区征收道路拥挤费;对停车收费实行差别化管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城区中心停车要高收费,以此调节交通的流量。此外,在市区边缘,结合大型公交枢纽建设,设置低价位或免费停车设施,鼓励市民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倡导“理性用车”,缓解交通压力。 7 O: f5 n; R: Y5 s5 x# h ^* c; s
四、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组织水平。我们现在仍没脱离靠人管理的模式,用的都是限制、处罚的方法去维持交通。需尽快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实现由静态交通到动态交通的管理;科学分配警力资源,提高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技应用技能,警力时空分布和勤务管理由现在的分散管理转向科学化、集约化。 ) I3 z* M) _$ ^) _! J3 R) u2 q
五、加快发展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为此可以着手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和智能公交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诱导系统、物流货运智能运输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等。 0 P4 R) l4 h& a& E) J4 J0 }$ U6 B
六、加强交通法制建设,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制定如《道路交通条例》、《公共交通条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其他相关法规。还要在增强市民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上多做工作,经常组织相关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
! z; d( N# m0 I6 T# Y- x* k以上分析和方案是否妥当,还须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特此报告。
; r" Y5 p/ `9 Y这份答卷比较完美。文章布局合理,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思路,前面介绍情况,中间分析原因都紧紧围绕材料进行,并将材料中的信息概括起来,反映出考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接下来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文章前面的分析而提出的,也体现出考生在写作中能够前呼后应,并且分析得很有条理,全篇文章语言也很简洁。美中不足的是,在所述方案中,有些泛泛而谈,材料中的数据也没有准确掌握好,因而对成绩有所影响。 3 b+ r, J5 \4 ~( Y6 M/ m' E* l
4、对策分析的解决方案 * S. |4 l) s$ _4 I; h% [6 `1 i
近两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命题趋势:“策论”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对策分析的试题分量在逐渐加大。审论的精神实质迅速地突现出来,这就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是近两年审论的分数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
, d# w3 b. K- o% m
# i9 `+ i. g- f' M+ E2 T/ h7 ? 对策分析模式:解题――理论或政策或历史对比分析――对策
% }3 S' r" _, e( S. k
- M3 o1 \2 N j( ~- {. f+ T例如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 H. d9 F: D5 I! z, p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 H+ a6 b# d' a$ ` }9 v$ E& X
中国农民脱贫的出路在哪里?思路之一是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思路之二是利用城市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加速城市化步伐,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两种思路,就是两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在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个关系国民经济的根本大计的首要问题上,两种思路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孰优孰劣,值得深入思考。
5 g+ t9 p' d* G9 o) d5 t/ E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具有很强的有针对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最近几年来,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但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今后繁荣农村经济的一大重任。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内把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
$ y" C H, O6 z& a/ L$ n另一方面,从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会面临无土可耕的危机。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但如果只着眼于农村自身建设来发展“小城镇”,实际上就是“让农村关起门来搞城市化”,还是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不符合中国国情。
8 Z, ^$ E( M0 T: [& B1 ]. Y3 z: p从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成为历史。农民工对城市GDP的贡献将被承认,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这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要通过改革,使城市向农民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农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各方面的条件已逐渐具备。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敞开城门镇门,让农民走进来。 : I U- v6 A/ c
这篇文章写的是比较好的。其突出优点是“理据相谐”、“有立有破”。作者紧扣主题,将给定材料中列出的问题加以梳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要以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思路”这一论点,加以论述。“策”“论”结合,浑然一体。
# b, X+ V3 }$ Q* v& X! y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已经有了给定观点,让你议论。解题思路是: ; y5 n; H* x8 ]: K5 }& E. i
第一步:给定观点与相关政策比较,经过比较就会产生差异。
# H" N( f% O8 g1 p 第二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 n. S8 y$ v) q
第三步:分析给定政策产生的影响。 % `: |5 {2 j B0 D6 ^0 ~
第四步:提出相关措施。并评价相关措施。
- S+ C: M, J1 i" ?5 n “策”论的具体方法:用历史的、现实的、抽象的、数据的方法从四个角度加以论证。如图: 6 S! H- w( n! b9 O& t+ {: N
& S% ~8 n+ T/ g& J
, ]8 X" d% A) N
6 n4 n: q' E2 x/ Y$ R: F
7 K. D( c1 P* R0 J& W$ Z" z# |+ i- ?, Q
2 F4 Q# u: I4 \$ C | 1 I' F3 I% H) |0 V- E) B$ E$ L
q! |( h; G8 y" Y5 d) c5 T7 W. \6 E
1 v. O" M, v, k4 L
* ~$ w4 W" n/ k8 P( H' g
/ X* C5 c4 L/ M& Z# J! t$ C |
1 d9 I. ]: X# G! z/ m% o' N
- Z: N/ u( U; V- V$ ?
+ r4 w6 [- Q; l/ V; ?) u/ \# N+ {4 l3 Z6 J- T" t e, p2 ~$ D; w0 P
0 ?5 s9 e! [% {# d
$ w* f( d! P1 @& b3 u! [) v% y4 B/ P现实联系法 |
, V+ \: A, J6 { g+ X) S# y* }
& C' X- Z+ k/ N) x) t* {: @7 B
- ~9 D$ @: k" G+ @+ s3 @+ ^
* B0 N# a( J& g# ?* K( H, Y _6 ^# v, r" [
. }! ?8 K- R: b" j# o3 B数据分析法 |
" X7 I4 H0 z9 v! P3 l
$ n8 M- B! H! c* [& W" h# x1 }1 g* S, i+ X3 G7 `% o$ k
# A& c6 T! E8 X8 V4 \6 ]' H, U1 ^7 a$ \- v* A
' q5 j t! h. w7 y
给定
. F3 S7 U' Q C8 A观点 | 9 S; D/ |1 N& D;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