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d- {0 Y( D( Z; e p
1、概念题
; q2 q; z' ]& ?( i+ G! w3 u% @3 \
作文的题目只提供了一个概念(抽象概念),一方面对我们思考所作的限制最小,给我们留下的思维空间最为广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限制,写起来也最容易不着边际,漫无中心。目前作文中常见的“话题”,往往就涉及一个概念。我们这里举例说明:面对“话题作文”给出的概念,如何运用上述思维方法提炼论点。常见的文章一般格局是“总——分——总”,“提炼论点”所经历的思维过程也主要是由“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概括)”。
1 ~) |7 R! E8 \$ Q6 }8 D 比如《谈实干》,接触到这个题目,我们便可能形成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实干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工作精神。同时也可能为自己的思考初步定向:要提炼出哪一种类型的论点。这些思维活动便是初步的综合。然后便可展开分析。在实际的思考活动中,我们的分析可能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侧重于概念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下面为了提供一个范例,我们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概念分析。实干,其核心是个“干”字,所谓“干”,就是“实践”。其次,便是强调一个“实”字。所谓“实”,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三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其次,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实干精神的呢?从根本上说,一是出于对所从事的事业具有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公的精神,二是由于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三是由于长期的实践,四是对“实干”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如此等等。那么具有实干精神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第一,实干可以出真知、出成绩。第二,实干可以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干”和“实事求是”、“勤奋踏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此等等。再次,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将“实干”和“空谈”在表现、本质、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将“实干”和“蛮干”、“巧干”也在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辩证分析。事实上,“实干”和“空谈”在表现、本质、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将“实干”和“蛮干”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说来,人们总是肯定“实干”而否定“空想”。但是一味“实干”而不去“空想”,很可能成为“只管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的事务主义者,很可能变为“蛮干”。如此等等。
N% j i2 a2 f* ~
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综合。一是对“实干”的性质作出判论,形成如下论点:“实干首先是要实践”,“实干要实事求是”,“实干要有勤奋踏实的作风”,“实干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在这些论点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综合性更强的性质判断。二是对“实干”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判断:“实干精神来源于对四化大业的高度责任心”,“实干精神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干精神来源于实践”,“实干出真知”,“实干出成绩”,“实干不同于蛮干”,“实干中应当包含巧干”。在这些论点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综合性更强的判断。必须指出,以上两种类型的论点,它们的提炼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不同、互不相干的。对于某一事物性质的认识,往往是认识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而认识了两事物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又将有助于认识这些事物本身的性质。所以在形成对事物性质的判断时,往往也要运用因果分析、比较分析、辩证分析。比如通过因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干”这种精神的本质、意义,在和蛮干、巧干、空想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实干”的特点。以上所形成的论点都属于第一类——认识性判断。
/ c4 e+ ]+ K) h* L8 [+ ]$ k% a# g 在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综合,我们还可以形成第二种类型的判断——评价性判断。比如在以上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赞‘实干精神’ ”这样一个评价性判断。评价性判断还可以和认识性判断结合在一起:“实干精神好就好在‘实’字上”“实干反映了可贵的主人公精神”。又如对“无名英雄”这个概念,通过概念分析和因果分析,可以认识到无名英雄对我们的事业作出的贡献,认识到无名英雄具有不求名利的思想品质。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识到无名英雄和沽名钓钓誉之徒、庸庸碌碌之辈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可形成评价性判断;无名英雄值得赞美。
; r! l5 r% s" l* n
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形成第三种类型的判断——决策性判断。比如,在了解“实干”和“蛮干”的区别以后,可以提出:“要实干,不要蛮干”;在了解实干和理想的辩证关系以后,可以提出:“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有远大理想”。在了解了实干精神形成的原因以后,我们可以提出:“要形成实干精神,一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主人公的责任感,二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三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实际……”,如此等等。
1 r5 v) l! Z! @5 {2 A2 j [思考和练习]
- h8 W( E* ~3 A& d 1、根据下面提供的概念,多方面展开分析、思考,提炼出若干论点;选择其中一个,写成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4 j% m/ ~' t( d% k$ b9 s) _ 2、《小议“能说会道”》、《也谈“论人非”》、《谈“哭”》、《谈自信》。
4 e$ _4 E* ?1 a: C9 u d( b) v 2、形象化概念
. y! u, |7 X- f
[训练讲话] 抒情散文中有一类散文,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比如《荔枝蜜》、《茶花赋》、《灯》、《白杨礼赞》等都是如此。议论文写作中,也经常运用据事类义、托物明理的写法。这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脑子里先有了一个要说明的道理,然后选取读者熟悉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作类比、比喻,这时就不存在根据提供的形象化概念来提炼论点的问题。还有一种则命题作文中,提供了那种反映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概念,然后要求我们根据所提供的概念来提炼论点,写成议论文。这两种文章,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是最后一种则明显多了一道要提炼论点的过程。
作文题中所提供的形象化的概念,可能是一个(前面、后面加上“谈”、“说”、“……的启示”等字样),比如《十字路口》,《含羞草的品格》,《说牛》,《谈登高》等等。也可以是两个,比如《磨刀与砍柴》,《水滴和大海》,《绿叶和红花》,《识璞和理玉》,《塔尖和塔基》,《栽树和乘凉》等等。有些题目虽然提供了两个概念,但是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类比关系,比如《行船与治学》,《树木和树人》,这种题目可以归入“提供了一个形象化概念”的范围之内,仅仅是进一步明确了类比的对象而已。还可以是三个形象化概念。比如《从花、茎、叶想起的》,《果实、鲜花、绿叶》,《蚂蚁、蜘蛛、蜜蜂》,《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以上这些题目中的概念,反映的都是单一的具体的事物的形象。
% H6 }& m. Y) F$ y% q 题目中提供的是形象化的概念,提炼论点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也是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和题目中提供的抽象化的概念相比,在提炼论点的过程中,往往多两道手续,一是要确定类比对象,二是要确定类比点。比如《果实、鲜花、绿叶》这个题目,在初步综合阶段,可以大致了解果实、鲜花、绿叶这三种具体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丰硕的果实使人垂涎欲滴,美丽的鲜花使人留连忘返。而绿叶,它不仅作为花果的陪衬而存在,而且通过光合作用为花果输送养分,没有绿叶就没有花果满枝头。由此联想到类比对象,把“社会”比作一棵植物,那么那些功绩显著,声名显赫的人物,就如同是备受人们青睐的果实和鲜花,而那些默默无闻地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人们,就如同是密密层层的绿叶。在初步综合的指导下,便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比如,果实、鲜花和绿叶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社会上那些功绩卓著、声名显赫的人们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各自的特点,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如此等等。在具体分析中,还可展开各种联想、想象,运用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形成最后的综合:我们应当甘当绿叶,争当红花;红花也要甘当绿叶;红花来自绿叶;绿叶要争当红花;赞美绿叶,赞美果实、红花、绿叶之间的和谐协作,如此等等。这些便可以分别成为文章的论点。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确立类比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确定类比点;也可以先确定形象化的概念所表示的具体形象有哪些特点,或者说几个具体形象之间具有哪些关系(而这些特点、关系实际上便是可供选择的类比点),确定类比点然后再确定类比对象;也可以同时确定类比对象和类比点。但是不管怎样,确定类比对象和类比点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关键性的环节,类比、联想是整个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 r% p$ Z& o5 R0 V$ v q# \
形象化的概念所反映的是具体的形象。具体形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多义性。就是说,任何一个具体形象,从不同角度看,它可以具有不同的特点。正如一幅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可以形成不同的结论(当然绘画作者完全可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所以根据形象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确立若干的类比点,据此形成若干各不相同的论点。比如《说牛》,可以写“孺子牛”精神,从鲁迅先生写起,写到青年学生应该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献身的精神。可以联想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写到名优的谦逊。可以从牛的种类说起,牛不仅可供耕田,还有可供运输的牦牛,提供牛奶的奶牛,供角斗的西班牙斗牛等,品种不同,作用也不同,由此想到人应当扬长避短。可以从牵牛鼻子谈起,谈学习知识,进行建设都要抓主要矛盾。还可以从牛的生理特点“反刍”谈起,联想到学习上应不断复习,温故而知新。二是模糊性。这个特点和具体形象的多义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它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具体形象,它所具有的有些特点,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的,因而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同样面对落日,可以使人想起“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可以使人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到“满目青山夕照明”。从根本上来说,具体形象的多义性、模糊性,都是因为具体形象可以注入我们的主观的思想感情色彩(下文将要讲到具体形象的情感性)。当然,说具体形象的特点具有模糊性,并不是说这些特点全是由我们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外加上去的,它又必须有一定的客观依据。齐白石论画,有一句名言,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意思是说绘画既要注意“形似”,既抓住了事物本身的客观的特征,又要注意“神似”,即在描绘具体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征。根据这一原理,我们面对所提供的形象化概念提炼论点,就不仅要抓住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形象的特征,生发出议论来,而且要注意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具体形象和类比对象(抽象事理)沟通起来,赋予具体形象以某些人格化的特征。比如《秒针精神》一文,作者将秒针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作为类比的双方。文中突出秒针具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永不知足这三点精神,从而指出,学习上也需要具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所以赋予它这三种精神,是出于论述事理的需要,因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当秒针具有这些精神,也不是全无根据,只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既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特点,也不是毫无根据地牵强附会,如此罢了。具体形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情感上。上文说过,具体形象的多义性、模糊性,植根于具体形象的情感性,这已经部分地说明了情感活动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情感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情感又会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活动,和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具体的形象更易于激发情感的活动,具体形象的描绘更易于疑聚、反映作者的感情色彩。反过来,情感的活动又可以激发形象的活动。情感奔放的时候,往往也是浮想联翩、不能自己的时候。所以面对着题目中所提供的形象化的概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形象的情感性,激活自己的思路,让自己的文章生气流动,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 b8 P, x5 P7 X" W; F9 {
最后,我们对形象的多义性作一些补充说明。上文说过,对于具体形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而且,有些特点、关系,是为了说理的需要,而人为地赋予它们的。这样说,决不意味着否认事物本身客观存在着的特点和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关系。在事物的这些特点、关系上,有时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提炼论点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住。比如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花和刺》,就是这样的题目。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树木和森林之间,存在着局部和全局、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而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则存在着互为因果、条件,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而《花和刺》一题,则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说明了看问题应当全面。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从形象化的概念中抽象、概括出唯物辩证法的某一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由此便可以居高临下,生发、演绎出若干具体的观点,这些都可以作为论点。比如《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可以引出如下论点:在改革中,我们需要李向南那样的“新星”;在改革中,我们需要大批立志改革的“群星”;在改革中,我们需要制定有利于改革者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气氛。这三个论点,分别强调了三组矛盾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分别强调其中的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经过综合,又可以形成不同的论点。如果换一个话题,比如谈社会风气,谈学校环境,谈班集体建设,谈人才问题,同样可以从中找到局部和整体,和互为因果条件的对立统一关系,形成若干论点。所以说,从形象化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当中,能否抽象、概括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实在是审题立意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3 D# v- i; m1 A6 l [思考和练习]
$ {7 ]+ F4 q6 V9 }2 v 1.《登山的启示》、《手电筒和镜子》、《红花与绿叶》。
! _$ Z3 E' M9 u: `( G 3、简单的记叙、描写性材料
5 u' l% ]! h* ~3 m O) v
记叙、描写性材料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实的记叙、描写。我们把这类材料分为简单的材料,也可分为客观性材料和主观性材料。这样划分只能是相对的。本节中主要介绍对于简单的客观性材料如何提炼论点。所谓简单的客观性材料是指语言材料中所涉及的事实比较简单,只涉及较少的人和事,而且材料中较少体现叙述者的主观感情、意向。下面举例说明根据“简单的记叙描写性材料”提炼论点的一般思路。
. z, K( x7 _; r8 r4 ?2 x6 [7 ? 材料如下:报纸上曾报道,中国女排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奋勇拼搏,最后终于取得冠军。
' W, |- G j: O6 A$ ]
面对这则材料,我们如何提炼论点呢?一种途径是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一般性认识。在综合阶段,我们通读整个材料,了解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实,才可能对这个事实形成初步的总体评价。然后,根据各方面情况,比如作文的要求,当时的背景,自己的知识积累等等,确定分析的重点。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进行特点分析。“中国女排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奋勇拼搏”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女排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将事物的主要特点抽象出来,接着,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推广到与“中国女排”同类的事物上去,从而形成这样的一些判断: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如此等等。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国女排具有顽强拼搏精神”推出“中国女排具有顽强的意志”“中国女运动员具有顽强的意志”、“中国女子具有顽强的意志”、“中国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如此等等。可见,概括过程,其实也就是将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不断抽象化的过程。从一个具体事实,我们可以形成抽象程度不同的若干判断,这些都可以成为论点。
, X- d1 n6 o1 g0 [- U 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也可以进行原因分析。材料中所提供的两个事实“奋勇拼搏”和“最后终于获得冠军”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因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抽象概括: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是她们取得胜利、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所以能自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顽强的意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考虑到中国女排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经过拼搏而取得胜利的,我们还可以作出如下概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胜不骄,败不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此等等。
6 j* N# T% C# Z! `( e9 a& _! y4 I5 n# C 以上这些概括,都是在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联系这则材料之外的其它材料,我们可以概括更多的论点。比如就以所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展开因果分析。比如女排取胜,除了临场的奋勇拼搏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或者说,她们所以能够奋勇拼搏,又是什么原因呢?女排的取胜,会产生什么结果、影响?据此,我们又可以概括出如下论点: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平时训练是战时取胜的基础;要从难从严要求;严(名)师出高徒;无名英雄(陪练队员)精神可贵;中国女排的胜利必将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如此等等。我们还可以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概括综合成新的论点。这当中又分几中情况。一是和所提供的材料中概括的观点相一致的材料。比如我们可以想到中国乒乓女队如何奋勇拼搏从而取得胜利的材料,想到中国女科学家、中国人如何奋勇拼搏从而取得成功的材料。二是和所提供的材料中概括的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我们也可能想到,中国男排似乎一直上不去,中国的足球也一直难以上去,这些材料和“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这类论点似乎是不一致的。想到了和原有观点不一致的材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它可以逼着我们深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观点加以限制、修正,使其更加严密,或者概括出更为深刻的论点。比如,在将中国女排的材料和中国男排、中国足球队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以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否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还取胜于是否有激励机制;同时,单纯具有顽强拼搏精神是不够的,要取得成功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
w0 S/ t9 { T C. ~1 h4 ? 第二种途径是在初步综合的基础上,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综合性认识。比如面对上面所举的同一则材料,在初步综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女排获取冠军这一事实进行特点分析,把握住她们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经过顽强拼搏”,反败为胜,从而取得胜利的。还可进行原因、结果的分析(和上文相似),当然也可以和其他相关、相反、相近的材料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事实形成全面的认识。要说明的是,这两种途径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可能是交融在一起的。
: w1 c' L: |& s w 思维的结果,是形成三种类型的若干论点:认识性的、评价性的和决策性的。在这些论点中, 我们到底选择哪一个作为文章的论点,还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作文题的要求,是要求写成读后感,还是写成评论或者其他文章。二是要根据写作背景,要尽可能选择最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来写。三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哪一个论点,写起来最为得心应手。
' J* D2 L# J' Q" G/ T [思考和练习]
1 \+ z. l4 t" Q/ | 1.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简单的记叙、描写性材料提炼论点,可能有哪几种基本的思维过程?回味、分析自己写作议论文时的构思过程,简要加以说明。
6 u K2 R8 G4 A# @6 o, {& d; _; q$ i 2.阅读下列材料,考虑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分析,提炼哪些论点。选择其中一个,写成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9 x2 R7 _8 U- d 据报载,美国总统里根的女儿,因经济拮据,境况窘迫,而加入领救济金的行列。
- M/ N- m7 R( z9 [- e
3.猫头鹰样子不招人喜欢,叫声凄厉,被人视作“不祥之鸟”,然而它实际上是益鸟。根据以上这则材料提炼论点,拟成写作提纲。
0 c X( t( J( q# l" P1 n7 F
4、复杂的记叙、描写性材料
7 C( A/ ~' {6 u$ w: m 复杂的记叙、描写性材料和简单的记叙、描写性材料之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大概来说,复杂的记叙、描写性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往往涉及较多方面的人物,较多方面的因素,经历若干的阶段,如此等等。这种材料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材料,一类是主观性材料。客观性材料,对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只是作客观的记叙、介绍,没有或者较少经过叙述者加工,没有或较少渗入叙述者的主观感情和意向。在写作中还是经常见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和新闻报道,大多可以归入客观性材料之中。面对这种材料,我们需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将材料进行“横向分解”、“纵向分解”。所谓“横向分解”,就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分解为几个方面,几个要素。所谓“纵向分解”,就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分解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若干阶段。比如1980年高考作文题《读<画蛋>有感》,所提供的材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材料。对于这则材料,作横向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画家佛罗基奥是一个方面,学生达·芬奇是一个方面。父亲也可以认作为一个方面,但材料中没有做更多的介绍。作纵向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达·芬奇来学画,老师让他从画蛋入手;2.达·芬奇画了十几天,感到不耐烦;3.老师见他不耐烦,对他进行教育(讲了两段话);4.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诲,用心学习素描;5.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将复杂的材料经过分解以后,实际上便将它变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简单事实。对这些简单的事实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便可以形成若干论点。比如,我们可以发现这五个阶段中,存在着一连串的因果联系,而最后的结果便是达·芬奇的巨大成功。从达·芬奇方面来看,其所以取得成功。有这样一些原因: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育,苦练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等等。分别着眼于这些事实,经过分析、抽象、概括,便可设出如下论点:虚心受教结硕果;要苦练基本功;欲速则不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苦实践出成果,等等。从教师佛罗基奥方面来看,他所以培养出达·芬奇这样的学生,有如下因素:1.不光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而且懂得如何教会学生绘画,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2.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给予教育;3.对学生严格要求;4.讲的两段话讲到了点子上,可见其批评、教育得法。分别着眼于这些事实,经过分析、抽象、概括,可以形成若干论点;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教学艺术的重要性;既要注重传授技艺,又要注重思想教育,等等。针对佛罗基奥讲的两句话,也可以分析、抽象、概括出一些论点;要学会(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观察的重要性;“手眼一致”才能“得心应手”,等等。在这些论点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概括、综合,还可以形成若干论点。
$ T/ O. P6 h) k8 {8 v
主观性材料中往往渗透、体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情、意向,并且以此为准则,对现实中的客观事实作了选择、加工。一些虚构的故事、寓言可以归入主观性材料之列。
4 `# v2 G* P9 c6 S/ l4 E7 K" p
根据主观性材料提炼观点,一般说来可以通过分析、概括(或综合),把握材料的主旨,然后针对主旨发表议论,对主旨表示赞同、反对,或者进行具体分析。所以说,提炼论点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受到材料的主旨的启发,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材料主旨的约束。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面对主观性材料,思路就没有开拓的余地。
2 W8 N" G" P9 S- \' x; G 比如一则报道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芜湖公交公司某公共汽车乘务员陆忠在车上指责一些歹徒的不法行为,遭到歹徒的围攻、殴打,最后被刺身死。周围不少人围观,竟然无一人出面伸张正义,事后,陆忠受到表彰,歹徒被一一缉拿归案,围观者遭到舆论谴责。这则材料的主旨是赞扬陆忠的见义勇为,谴责围观者的胆小怕事,指出不法之徒行凶作恶终将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这则材料的感情倾向很鲜明,但是针对主旨中所涉及的三个方面,仍然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提炼出如下论点:新时代青年具有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等可贵品质;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千万不可“明哲保身”,“法网恢恢”;“邪不压正”,如此等等。
& p Z7 y# R* X+ Z4 W2 r& T' Y+ m9 V
其次,有些主观性材料言近旨远,有深刻的含义,可以容许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生发议论。比如《庄子·养生主》中一个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它的主旨是说,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才有可能修生、养生,以尽天年。我们自然可以针对这一主旨,批判这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是这个寓言从其他角度理解,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做到游刃有余。还有一些主观性材料,所包容的事实比较丰富,一些事实在表现主旨方面只起很小的作用,但其自身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也可以从中提炼出论点来。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包含若干片段,多方面反映了廉、蔺二人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生发议论的着眼点。其中一个片段,介绍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以后被破格提升,位居廉颇之上。这一片断只是两个小故事之间的过渡,和全文的主旨并无密切关系。有同学联系实际,由此提炼出“重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的论点。可见根据主观性材料提炼观点,也不一定要针对材料的主旨。是否针对材料的主旨发表议论,同样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作文题的要求,二是写作的背景,三是自身具备的条件。当然,如果提炼的论点不是针对材料的主旨的,那么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据此作出恰当的表达。
* H9 n7 J* e1 z8 a9 t; u5 N0 B 根据复杂的记叙、描写性材料提炼论点,和根据简单的记叙、描写性材料提炼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经过横向分解或纵向分解。必须注意的是这分解必须以对整个材料的综合把握为基础,否则有可能将材料分解得支离破碎,从中无法提炼出适当的论点。例如以上曾经提到:陆忠忠于职守,遭到歹徒毒打,最后受伤致死。就这一个片断进行分析、概括,而不考虑原有材料的主旨,不考虑原有材料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产生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论点。而有些材料虽说可以进行分解,但分解以后的各个部分、方面,不能够相对独立。比如拔苗助长、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从中分解出一个片段来,大概很难提炼出什么像样的论点来的。
+ m, g }9 V I6 `* P; h
[思考和练习]
- F& G2 h, A2 _9 b
1.阅读下面的故事,仔细领会它的含义,从听提炼出若干论点。在其中选择一个编写写作提纲。
. g# L8 e o- a6 H/ @5 p 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来拜访巴尔扎克。她拿出一本小学生的作文本,双手递给巴尔扎克,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你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所以我想请求您一件事,请您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并回答我,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今后的前途又怎样?”巴尔扎克面对这位心情急切的老太太,在仔细看完作文本后说:“您是这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不是,先生。”“那一定是亲戚?”“也不是。”“那么,恕我直言奉告,这孩子今后出息不太。仅从字迹来看,这孩子就显得很迟钝。”“是吗?”老太太似乎大吃一惊:“不过,您当上了声名远扬的大作家,怎么连您自己的笔迹都认不出来了?这是您当小学生时用过的许多杯子中的一本呀!”“啊,老师,是您……”巴尔扎克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自己孩提时代的老师现在竟还珍藏着自己的作文本,不禁惭愧得满脸通红。
8 ~6 ?5 U& `7 o) G 2.有一次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奖给她的一枚奖章交给两个女儿玩耍。一位客人见了,惊讶地说:“可不得了啊,这么高贵的奖章,怎么可以随便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荣誉只是一个人努力取得成果的纪录,奖章就像玩具一样,玩玩就是了,把它像神灵一样奉守着,反而一事无成。”居里夫人没有刻意留给子女荣誉和巨额财产,倒把不少财产捐赠给她的实验室。她常常告诉女儿:“你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之路。”她的一个女儿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根据以上材料,提炼若干论点,选择其中一个,编写成写作提纲。
! b4 O% W8 D- i' ~; S; r/ I
5、绘画材料
- W m" X- r7 S# a9 _4 v) a
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绘画的特点。绘画通过色彩、线条描绘形象,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绘画的题材广泛,在表现事物的形貌特征方面,具有确定性。但是绘画难以表现时间、过程的变化,它必须捕捉某一特定场景来概括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把动的过程包孕在静的形象之中。绘画不像语言文学作品那样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必须通过动作、神态的描绘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绘画包括许多种类。供议论文写作用的绘画材料,大多数为漫画。漫画是一种讽刺性、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描绘出讽刺性、幽默性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S# f+ s+ K. _
如何根据提供的绘画材料提炼论点呢?一般说来要经过三个步骤。
" n+ \" b* H8 r6 e
第一,通过观察,把握画面的内容。观察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由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首先,对所提供的绘画材料作全面的,总体的观照。这一步的任务是了解画面上描绘了哪些人物、背景和事件,并对画面的主题作出假定性判断。总体观照阶段,尤其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切忌顾此失彼。同时要注意看清绘画材料的题目和有关的说明性文字。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细致观察确定方向,试以1983年高考作文题为例。作文题中提供的是一幅漫画。在全面观察中可以看到画面上只有一个人,扛着大锹。背景是没有挖完的几口井,下面是地下水。图画的上方有一行文字:“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去挖吧!”根据这些,我们可以了解,这个人挖了五口井,都没有挖到底,当然也没有挖到水,就下结论说:“这里没有水”。可以想见,他换个地方去挖,抱着这种态度,肯定还是挖不到水。有些考生由于对画面观察得不全面,漏掉某些内容,也不注意阅读文字说明,以致氢挖井说成是毁林造田,或者把画中人当作战天斗地的英雄来歌颂。有些考生仅仅注意到人物的细部特征,认定画中人是“土华侨”,“吸烟上瘾的青年人”,因而提炼出“论毁林造田的弊病”、“赞战天斗地的英雄”、“吸烟是慢性自杀”之类的论点。
& }* T+ T: _8 [' H4 T" M 在总体观照的基础上,便可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一步的任务,一是“验证”总体观照中所形成的判断。二是进一步具体了解画面的内容,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是接着上文的例子。在大体了解画面的内容以后,我们可以仔细地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他只穿着汗衫、背心,裤腿卷得老高,看来也着实大干过一番;他叼着一支烟,仰着头,一副自信的样子,前后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细部描写,都突出了他的胸中无数、盲目自信。再看看他身后的井洞,深浅不一,也能反映他的心理活动;第一个挖得比较深,因为他刚开始挖,很有自信心,很有干劲。第二、第三个稍浅,信心、干劲都减少了。第四个最深,说明他准备奋力拼搏一番,最后一个最浅,说明他已经失去信心了。在总体观照和细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对画面的内容作最后的综合,形成全面、细致的认识。在整个对画面的内容用最后的综合,形成全面、细致的认识。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我们都要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画中所描绘的瞬间的情景,想到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由人物的动作、神态,想到他的内心世界,将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事情发生的过程。
3 R' K/ M6 K( O0 S! k! z
第二,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在把握了画面的内容以后,就可以将绘画材料“转换”为语言材料,概括主题的思维过程以及下一步形成文章论点的思维过程。和上文已经介绍过的基本相同,下面举例简单地加以介绍。还是用上面举的例子。图中表明,地底下明明有水,挖井人也确实大干了一番,都没有能挖到水,是什么原因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之所以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地底下是否有水胸中无数。经过原因分析,并加以综合、概括,画面的主题就出来了;这幅画面讽刺了那些工作不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又没有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的人。需要强调的是,在概括画面主题中,必须充分注意利用绘画材料的题目和说明性文字,包括所注明的创作的时间。
! t: M$ |2 Y8 p3 q- L* o/ ~5 g
第三,围绕绘画材料的主题,进一步提炼出所要写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可以是对绘画材料的主题的再认识,可以是对绘画材料的主题、艺术特色的评价,也可以是决策性的论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论点,都应当既与画面的内容、主题有密切的联系,又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形成自己的新的见解。例如上面那幅漫画,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一些论点:办事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成功贵在有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事不能浮躁,要专一。这些论点都是切题的。有一个考生则提炼出“人才,到处都有的,只不过没有发现罢了”的论点。他在简述了漫画的内容后,写道:“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现化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到处叫苦:‘没有人才’。其实,哪里是没有人才呢?到处都有的,只不过没有发现罢了。”这一论点紧密联系当时的现实,显得富有针对性,富有新意。
) f6 E1 i5 m n [思考和练习]
1.对《鹤立鸡群》这幅漫画有多种理解,因而挖掘的角度也随之不同,最佳角度应是( )。
! H* T/ P% C0 }2 b3 P, i9 X& J
3 L8 ?9 h9 S2 i- ^( E. m. J
A.漫画锋芒指向鸡群的排外性,鹤不同类,故众鸡横眉怒时,鹤也就胆战心惊,可联系外来人才受排挤的社会问题开掘。
B.漫画锋芒指向鸡群,由于鹤高于鸡,众鸡便都视为仇敌,鹤只得曲颈缩腿,胆战心惊地走过鸡群。可联系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对“冒尖”人才的嫉妒现象生发议论。
C.漫画锋芒既指向鸡群,也指向鹤,鸡群仇视鹤固然不对,鹤屈从“鸡威”也不对。可从“人才”应有拼搏的角度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