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外贸出口增长15%(海关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历史可比口径),内联引资市外资金实际到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1%,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围绕“三个不低于”目标,重抓“五个突破”:一要突破政策空间。运作落实国家支持海西政策和支持原中央苏区政策,跟进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政策,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我市应对危机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努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扩大政策效应。二要突破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订实施《龙岩市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加强重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大力推进5个全国和4个海西的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三要突破重大项目。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把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开工、投产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策划生成一批产业集群核心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市体系项目和民生项目,进一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持续增强内需拉动。四要突破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全市城市发展大会部署,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申报海西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五要突破品牌创建。把品牌带动作为优化结构、转变方式、争先创优的重要平台,持续培育和提升一批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工作品牌、服务品牌,构建在全国和海西有地位、有影响的品牌体系,增创竞争新优势,推进发展新跨越。
重点推进“八项主要任务”:
(一)突出“三农”基础。一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稳定农民种粮补贴政策,集中资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推广“三农”综合保险。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投向,提高效益。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建成类型多样的特色村镇,形成示范带动。抓紧制订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推进试点工作。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茶、竹、猪、渔四大提升工程,新植茶树2万亩,发展丰产竹林120万亩,新实施30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新建和改造标准化池塘3000亩。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保年新增产值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1家以上。积极争取引进新日鲜集团竹业加工项目,推进林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1个市级和6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0个以上。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6.6万亩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汀江和九龙江北溪防洪堤建设25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1座。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7700口,积极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造福工程”搬迁9650人,加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新网工程”。
(二)推进产业升级。一要深入实施三大“百亿”工程。继续实施“破百亿产业推进计划”,加快机械、建材产业集聚,确保烟草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破百”,铜产业产值2011年“破百”。大力培育百亿园区,力争龙岩经济开发区、上杭工业园区产值突破百亿元。有序推进龙岩经济开发区与龙州工业园区整合,加快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实施“工业19条”,深入开展“百家千户”培育工程,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0家,力争2011年左右将龙烟、龙工和紫矿本土部分培育成为产值超百亿企业。二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稀土产业园、龙工配件园、汽车工业园、铜产业园、光电产业园、陶瓷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专业园区,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强龙岩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和市科技创业园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实施100项工业创新重点项目,提高“6?18”项目对接成效,加快建设国家环保除尘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级矿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推进龙工、森宝集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龙净环保、卓越新能源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 25 件和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2个。三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争取把我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落实《龙岩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加快实施《龙岩市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水泥、
煤炭、钢铁、造纸、小火电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争取三年内关闭所有水泥机立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探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四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龙门物流园区、闽西交易城二期和象屿物流园区等13个物流商贸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推进以三大主题景区为重点的旅游深度开发,加快建设龙岩美食城、紫金山体育公园、海峡客家论坛等项目,办好第八届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依法处置已供未建土地,加大片区开发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大力发展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和物业、家政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三)增强内需拉动。一要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1903.5亿元、增长94%,年计划投资214.5亿元、增长25.5%。其中“重中之重”项目35个,总投资1571亿元,年计划投资152亿元。确保漳平电厂改扩建、上杭紫金20万吨铜冶炼、龙工精密铸锻件加工、武平塔牌水泥二期、新龙马客车扩建等40个在建项目顺利竣工或投产。推进龙马中重型卡车、东源环保装备制造、上杭紫金磷酸系列产品生产、连城精武白鸭深加工等45个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全力推进200万吨优质钢棒材、西气东输经龙岩引入福建、核电、抽水蓄能电站、30万辆新龙马微卡、中重型汽车发动机、新罗钛及钛合金材料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整合开发力量,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寻找新的重大项目源。二要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永武高速公路(龙岩段)7月前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双永”、蛟城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厦蓉线漳州和溪至龙岩红坊控制性工程、古武线武平十方至东留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龙厦铁路和赣龙铁路扩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南三龙铁路、浦建龙铁路,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力争启动冠豸山机场扩能改造。三要有效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从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面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项目。大力推广BOT、BT、TOT、PFI等投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搭建对接平台,促进政府推介项目与民间资本的有效对接。全面落实各项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四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购销网络。继续落实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和购买环保节能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促进家电和汽车消费。发展旅游消费、体育健身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四)构建城市体系。一要完善城镇规划。中心城市呼应海西城市群发展,深入参与厦
泉漳龙城市联盟,形成“一主一副三片”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构建“十里大道、两翼新区”的
城市主骨架,努力建成海西西部重要中心城市。6个县域城市呼应中心城市发展,突出县域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能力。10个试点中心镇呼应县域城市发展,依托交通枢纽、乡镇工业集中区和物流集散地,突出功能集聚,努力建成联结城乡、带动周边的小城镇。二要推进项目实施。中心城市方面:大力推进“三大板块”建设,加快商务运营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龙门物流园区一期和闽西交易城二期;加快推进六大人居板块建设,启动东肖、江山两个生态新区的规划建设。深入实施“绿亮美”工程,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规划建设一桥一环一通道,一园一湖一水系“六个一”工程,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继续抓好城市交通整治,构建立体化、网络型城市交通体系,加强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提升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公交线路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县域城市和中心镇方面: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性、功能性、民生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人口集聚,实现快速发展。三要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城市体系发展壮大城市经济的若干意见》,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中心城市“退二进三”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提升。制订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政策,促进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向中心城市商务板块集聚。建立中心镇试点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深化改革创新。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金融奖励政策,健全担保体系,加快组建上杭农村商业银行、漳平村镇银行,积极引进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争取再组建1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推进“三大集团”和“三大中心”的高效运作,强化融资功能。加强矿业权收购、储备、开发,提高资源调控能力。力争龙洲运输、畅丰车桥、森宝食品上市。二要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力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25%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相关政策。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培育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0个。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等制度,加强村级干部的保障激励。三要深化中心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心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系,原则上中心城市管理职能尽可能下放新罗区,形成新的城市管理格局。创新征地拆迁安置机制,加大货币安置力度。探索组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新罗区执法分局。提高“数字城管”建设水平。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抓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削减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和完善市县乡联动的行政审批网络。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六)扩大对外开放。一要密切龙台交流合作。整合漳平万亩工贸新城和新罗龙雁工业新区,启动海峡西岸龙岩台商投资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参加海峡两岸农博会、茶博会、花博会、林博会,进一步提升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上杭古田等龙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连城庙前工业集中区、永定德泓光电产业园等台商投资集中区建设。抓紧制定“海峡客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力度,加快客家博物馆、客家族谱馆等项目建设。二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精心组织招商活动,用好上海世博会、“9·8”等国内外重大招商平台,提升“11·18”活动品牌,拓展第二届海峡机械产业博览会平台。加快组建专业会展公司,规划建设龙岩展览城。健全外商投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机制,加强督查通报,促进签约项目报批、落地。加快建设龙岩“无水港”物流中心。继续实施外贸出口扶持政策和引进外资奖励政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密切关贸、检贸、银贸、税贸、险贸协作。壮大外贸出口主体,积极培育出口超千万和超亿美元的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基地,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三要强化区域协作。深化龙岩—厦门山海协作,密切县、区结对帮扶。加强闽西南五市合作和闽粤赣十三市协作。积极参与珠三角、长三角和沿海港口经济的分工协作。
(七)持续改善民生。一要深入实施民生素质工程。扎实推进“双高普九”,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莲东中小学、实验中学建设,启动龙岩一中分校规划建设。抓好龙岩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和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学院建设。推进职教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确保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总体成绩稳中有进。做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科技馆、艺术馆、图书馆的前期规划。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加快演艺、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广播工程,加快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积极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二要深入实施民生健康工程。扎实推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加快市二院分院、市中医院病房综合楼、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市一院门诊楼建设,启动市一院分院、市三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完成市妇幼保健院组建。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保障水平。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认真抓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三要深入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万人,统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抓好上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社保卡系统建设,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新建廉租房3288套、经济适用房438套。开工建设市福利中心二期,加快建设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健全
社会救助体系。抓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彭州市隆丰、军乐两镇工作。四要深入实施民生环境工程。围绕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推进环保攻坚。全力抓好九龙江、汀江、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关闭拆迁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和何家陂水库。继续抓好大气污染企业整治。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落实行政村专职保洁员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五要深入实施民生安全工程。抓好新一轮“平安龙岩”建设。加强信访督查督办,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交通、煤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水平。
(八)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要突出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要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预期性和约束性,科学论证,精心测算,形成一套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既适当超前又切实可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目标体系。要认真研究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探索低碳经济、推进城乡统筹等重大课题,从更高层次上推进“三二四”经济工作布局的落实,实现更大作为。
(根据黄晓炎市长1月7日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