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探讨

[复制链接]
三明人才网 发表于 2010-3-17 08: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新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 l0 d( R3 [! b# l% H

建设新农村要由政府来扶持、指导,更需要广大新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与质量。新农村的建设要新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离不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愿意献身农村事业的乡土人才;离不开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复合人才;离不开一批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人才;离不开懂现代农村管理人才。可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6 |& q, V) V u+ f0 V. L" B0 o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靠新农民来实现。我们要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不再是单凭经验和力气劳作的农民,而是按标准组织生产,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的农民和进行市场流通的农民。这对农民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农村生产力能否快速提高的关键。

, ]8 @+ Q. a2 E7 o

建设新农村要求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善于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这就要求农民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技能,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不断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与附加值,实现农民的增收、创收。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才能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 N q4 G; L+ R$ s- c

建设新农村还要构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我国,农民文化生活仍存在娱乐活动匮乏,形式单一等问题。由于与先进事的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大多数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断层”。因此,加强健康文化在农村的传播,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农民,提高农民思想文化修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就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强的乡村人才队伍。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村基层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农村基层不断学习,提高其整体综合素质和政治修养,深入了解当地实际,熟练掌握农村工作的技能。

2 o- p9 V* J/ n0 O7 P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培养新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所在。“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下来难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稳定地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农民。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低下,生产经营能力差,平均受教育年限少,加之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新农民本身的培养,成长需要一定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我国农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农村建设遭遇主体缺失,这就注定了培养新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 w( y; a3 U; C3 P+ O

二、新农村建设遭遇主体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7 m* b$ H" X' x5 x/ Q1 q

首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糟粕和生活陋习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农民。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尤其在西部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不愿接受新事物,对市场经济,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具有排斥性。盲目从众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必要判断力,过度谨慎的行为使得农民在生产经营时亦步亦趋,错过市场契机,市场饱和了却还蜂拥而上,结果许多农民血本无归,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我国农民固有的消极无为和经验排斥的观念与意识。

6 }4 T3 K+ ^- T

其次,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生产经营能力差。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进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各个方面带来极大阻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成人培训仍相当薄弱。许多农民缺乏新劳动技能,除了从事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低位低、收入水平低的体力活外,难以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 ^2 ~9 W" w1 z% l8 l

即便在一些地区,农民取得了丰收,但由于缺乏产业经营人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农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无法形成品牌,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意识和能力,只能提供低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始终无法摆脱价格战的悲剧,农民最终成为低端竞争的受害群体。而不少乡镇的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人才瓶颈,致使他们无法科学、高效地经营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早夭折。农业生产力发展了,农民却没有因此受益多少。

) f7 d' W$ J P$ {* k A+ |

再次,农村基层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不少差距。不少农村基层队伍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领导能力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思想观念沉旧,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大,执行效果不尽人意。乡村干部不懂经济,不思进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举手无措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缺乏系统的党性教育,工作作风不务实。有的基层干部缺乏对当地农村实情的了解,关在屋子出主意,出决策,甚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权谋私,脱离群众,扭曲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这就阻碍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危害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 Q* o6 V- I; X6 B) W

最后,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新农村建设力量单薄。我国过去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过分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观的指导。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和大中专毕业生非农化就业倾向的加剧,转移出的农民再也没有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活动。而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恰恰是农村稀缺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力资源。农业的生产由老弱病残人员支撑,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贫困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医疗保障缺位,农民受不至良好的医疗保护,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村沉淀了各种有身体素质缺陷的劳动者,在相当多地区的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农民青年一代起来越少地从事农活,他们大部分人丧失了农业劳动技能与兴趣,新农村建设后续无人。

/ i# j8 a0 @' O! J

三、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与途径

7 l0 ^2 K; F# j* ~ |

要确实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大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夯实九年义务教育基础,培养乡土技能人才,产业化经营人才,新农村管理人才,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三次农村革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 b# Y- T. Y4 m

首先,巩固和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是培养新农民的基础。我们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切实把九年义务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使得新农民整体素质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要求。依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适龄人群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指标纳入农村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保证适龄人群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调整农村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全额发放,保证教师工资的优先支出,使得农村教育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中,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发挥现有教师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教师录用中严格把关,鼓励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扶助,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杜绝农村中小学中教师聘用制的随意性,花大力气组建农村中小学师资梯队,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有效统筹当地高校假期闲置教师资源,大力提高农村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狠抓九年义务教育质量,让广大农民子女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 Y" E# p/ i: s2 [

其次,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农业技术,造就一支拥有一技之长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乡土人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迅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根本,也是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农业综合发展规律,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的轨道上来,坚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保障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靠科技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引导,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靠培训。我们要有效利用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有线电视节目、农业类书籍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组建农村协作小组以乡镇农技站、成人教育中心联办的小农场为基地,围绕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建立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科学实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运行机制。在农村中传播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帮助农民了解政策、学到实用的技术,为新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农村中大力普及基本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市场信息作用,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适时性、有效性,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率,优化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构建一支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梯队。

# u$ W, B3 m% U$ g& }- H

再次,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形成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善经营、懂管理的农业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农民在外务工、经商取得收入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科技素质,培养了市场观念,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农民返乡流动促进了文化、科学、技术、信息在农村的传播,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文明程度。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把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引进农村,提升农民整体的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吸收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参加新农村建设,使得新农村建设拥有坚固的人才后盾。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要求有一批现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我们要大胆实践,努力创新,通过各种利益机制,支持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各地实际出发,鼓励农民采用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加强政府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服务功能。要稳住现有农业经营人才,吸引优秀青年农业经营人才,大胆借鉴国内外成功做法,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农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在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增产的同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地把农民所实现的生产发展变成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7 f/ y3 {! k z, V

最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高等教育导入农村,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才。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开发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如乡村管理自学考试、乡村成人教育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组建一支专职、兼职的农村干部培训师资队伍,通过利益杠杆,撬动假期闲置教师资源,通过举办农村干部专门培训班为农村选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精干人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加社会稳定,繁荣新农村经济,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服务。针对农村区情、村情实际,适应乡镇工作需要,着重要加强其业务培训,掌握真才实学,着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建设新农村要培养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乡村基层干部,发挥乡村基层干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配置好乡村资源,增强乡村政府的服务功能,把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新农村蓝图。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政治过硬、领导有方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相统一领导班子,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带领新农民强村富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 J8 d& {) ?; s l

(作者:福建农林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8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