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傅柏翠诞辰110周年
. N$ S% ?$ ^" E: V' w2 J5 H
7 e C, u1 r1 Y3 J% D6 |$ I廖劲松 ; s8 [; ?' J* q4 T- Y
傅柏翠在台湾有许多故旧世交,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与陈立夫等国民党军政要员有过交往。出于两岸炎黄子孙同祖同宗之同胞之感,柏翠老人高瞻远瞩,通过各种渠道联络他们,让他们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义,以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重,不计前嫌,共谋中华民族之前景。1982年,廖承志副委员长致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中有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傅柏翠极为欣赏这两句诗,因为诗句正表达了他同样的心意。后来在一次省政协座谈会上,他即席赋诗以抒怀言志:“依时顺势合人情,泯灭恩仇手足亲。接受和谈天下利,管教青史永留名。”
! D$ S* U5 z1 P& }, [" F; n# b1983年,傅柏翠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后回到福州,应邀会见了当时来闽访问的旅日台胞棒球队领队与全体队员。面对来访的台胞,88岁高龄的柏翠老人内心难以平静,夜不能寐,浮想联翩,诗情大作,写下《欢迎旅日台胞棒球队来闽访问有感》:“台湾我邻省,历史关系深。地隔衣带水,人本骨肉亲。反帝出传统,爱国同此心。旅日棒球队,海外播名声。应邀返大陆,比赛上北京。观光犹未艾,访问来八闽。同胞兄弟至,老少尽欢欣。相见无畦畛,喜悦难具陈。” 0 L: U7 I1 `8 o
傅柏翠曾对《港台信息报》记者说:“我1985年虚度九秩时,曾口占一绝,其中有‘九十春秋百折程,谬蒙文采饰生平。犹怀隔海金瓯缺,盼赏中原璧月明’的诗句,以聊表老夫心愿……” 1 j; j% {5 T% g
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的1989年,93岁高龄的柏翠老人,出自对民族英雄壮举之敬仰,对台湾同胞抗敌之赞颂,又发诗情,赋诗《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力肩危局脱儒巾,抗鞑驱荷萃一身。碧血丹心照日月,千秋忠义仰斯人。一水未通白发增,先贤遗志应相承。金瓯补缺期今日,国土分离万不能。”
* y$ a7 P5 p7 T, q1992年春节,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贾庆林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亲自登门拜访傅柏翠,祝傅老新春快乐、健康长寿!同年7月间,项南带着陈丕显等中央老同志的问候,从北京回到福州,看望正在医院治疗的柏翠老人。在住院期间,傅老对来访者说:“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以什么方式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1992年冬,《港台信息报》记者到医院采访傅老时传达了陈立夫在台湾寓所接受大陆记者专访的信息,又聊谈起60年前傅老与陈立夫交往的话题,傅老关切而又激动地说:“贵报9月中旬转载台湾记者所写的《大陆记者访陈立夫先生》一文,我略知一二……”记者深为住院治病仍不忘国家大事的傅老所感动,诚恳地说:“我今天带来了陈立夫先生最近亲笔书写的6条题词的复印件,请您过目。这是陈立夫先生的私人代表,原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齐先生特地寄给本报的。”此时身患白内障的傅老在病榻上架着特制的眼镜专注地阅读。当他读到“家和万事兴,国平天下宁”时,心情异常激动,连呼:“好!好!好啊!”当记者问傅老还有什么话可以通过本报转达给海峡对岸的陈立夫先生时,傅老深情而又感慨地说:“……我已老病交加,来日无多,个人生死固不足道,魂牵梦绕乃台湾回归,祖国一统也!历数十年如一日未敢忘怀,盼望陈立夫先生和在台湾的国民党故旧袍泽、亲朋戚友多多出力,与海内外各界人民和有识之士一起,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则我死亦瞑目矣!” 7 i& `& u4 S; [) o7 c3 b
1993年初春,贾庆林同志及其他省领导专程前往医院探望病重的傅柏翠。弥留之际,从傅老迷迷糊糊、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仍可以领悟到他还在操“祖国统一大业”之心,还在发“海峡两岸同胞”之情。
" N) K/ a- H3 d5 X e0 D小档案
. E% @1 o2 x' r+ S$ j傅柏翠(1896-1993),闽西上杭县蛟洋乡人。早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后转东京法政大学),在东京受到孙中山接见后,从内心敬佩孙中山“天下为公”之革命精神,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寻求“扫除专制,振邦济世”之道。回国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尤其从事家乡农民运动,领导了著名的蛟洋农民武装暴动,后又多次会见毛泽东和朱德等红军首领,参与闽西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 ~ `2 ~0 G6 Q1 }! N( M# g解放后,傅柏翠历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政府(后改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文史馆馆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顾问等职。
- Y; l1 Y8 ^5 c7 d7 d1993年1月30日,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傅柏翠去了,但他的“海峡诗情”,永远澎湃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 ^+ U0 m* C% o; u$ G7 W近日,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福建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厦门市中医药促进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福建)第七次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在福建福州隆重开幕。来自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40多名中医药界同仁和北京、辽宁省、福建省的中医药专家、学者200多位相聚榕城,探讨中华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 Q6 P; o6 u4 Z4 m- t' f
“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个伟大贡献,并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吴新涛代表福建省政协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在贺词中说,从1990年第一次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召开,至今已历经7次,长达16年。今天,海内外中医药同仁聚集在一起交流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这预示着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J( l6 K# Y7 Y& E
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黄少萍指出,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我们共同拥有绚丽多姿的华夏文化,两岸中医药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已成为两岸和海内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了海峡西岸十分耀眼的新亮点,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 r# ]) G( B& z4 e+ ^! T“中国中医是一支奇葩,90年代以来,台湾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医治疗的瓶颈现象十分严重,要加以解决。如何解决?这就要靠中医来担负起这个责任。”就职于台湾长庚医院骨伤科并任主任的杨哲彦先生说,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民间对中医有了更多的需求,这次各位同仁能在一起共同商讨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是一件幸事。
, \, T0 u9 T- Q7 q) |原台湾“统一联盟”主席、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陈钦铭先生认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中医药与大陆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弘扬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了承传先祖之业,台湾许多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陆的中医学院来学习,所以台湾中医界人士对祖国历史比较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认同感。现在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走的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希望将来,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能跨入平坦的阳光大道。 - y# Y, [# Z4 }2 H0 Y& P. ^! @" ?
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农工党中央秘书长游宏炳、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许友玲、史于广,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树芳及福建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本次大会收到论文118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历次学术会议以来少有的,这显示了祖国中医药事业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反映了弘扬中华医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医药和中华文化良性互动,造福桑梓,是海内外中医药界同仁的共识,同时也表达了海峡两岸中医药的同仁们期盼祖国繁荣昌盛、早日统一的美好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