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浅读贾祖璋科学小品

[复制链接]
人大办 发表于 2009-9-14 11: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浅读贾祖璋科学小品

4 H: I' ]6 A+ }6 D* N

 

& k, n1 z$ {. z! ]% c

林思翔


: o( c" L# L9 \* @+ B& n( q6 W

今年9月24日是贾祖璋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贾祖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祖籍浙江,长期在福建生活工作,曾担任福建省民进主委,省科协、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省科技出版社顾问,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常委等职。

. ]5 g2 l+ y: j" D

贾祖璋先生是生物学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工作时就开始科学小品创作,60多年来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创作了数百万字脍炙人口的普及生物知识的科普作品,在他笔下花鸟虫鱼皆文章。他是我国近现代科学小品的先驱者、开拓者之一。

; o9 c0 ~3 Q" b2 |

贾祖璋先生的科普作品已由福建科技出版社汇总出版《贾祖璋全集》五卷,该书荣获了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翻阅贾先生科学小品,字里行间在撰物说事中可感这么几个明显特点。

: n0 j# Y i9 P! D- I

一是科学性很强。科普作品是用通俗语言阐述科学道理,科学性是其生命力所在。贾先生说:“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基础。……科学讲究规律,讲究真实、准确,不容许有丝毫的偏差和错误。”贾先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创作科普作品,每一篇都讲究真实、准确,反对“戏说”科学。

8 b- u0 f8 n' ?5 }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贾先生在一份杂志的《儿童周刊》上看到一篇讲“蚕子变金鱼”的文章,他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就写了一篇《金鱼》的文章揭穿蚕子变金鱼说法的不科学,他说:“‘蚕子变金鱼’跟腐草化萤、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一样,在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一定知道它是不足信的。”并严肃指出:“把这类毫无意义的知识,作为‘小试验’来介绍给天真的儿童们,岂非笑话!”更为可贵的是,当他发现有的文章对生物表述不当或不准确,可能误导读者时,不管什么人写的,哪怕是名人文章也敢于质疑或予纠正。郭沫若先生在讲解毛主席诗词“芙蓉国里尽朝晖”时说芙蓉指“木芙蓉”。贾先生从毛主席诗的意境和引用古人的典故及其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物候季节等作具体分析后认为,芙蓉指的是“荷花”。赵朴初先生亦持此说。唐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贾先生认为,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形态有不足之处,因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遂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荔枝的科学知识。

$ l7 t5 \- l$ L8 k1 o2 |

二是文学味很重。贾祖璋的科普作品许多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科普散文。他娴熟地运用文学笔调写科普文章,使生硬、枯燥的科学道理变“软”、变“活”。同时,巧妙地在科普作品中注入文学元素,在阐述科学道理的同时又旁征博引,把与描写对象有关的古诗词融入其中,增加了科普作品的纵深感,平添了可读性,而且往往一开篇就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卷。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美文,读后就像大热天吃了荔枝一样,令人心清气爽,口齿留香。这篇2000字左右的科学小品,作者不仅把荔枝的形态、产地、成熟期和不耐贮藏等特点讲清楚,让人对荔枝的生物学特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引用了白居易、杜牧、苏东坡、宋徽宗、文征明、徐?等六位历代诗人有关荔枝的诗句,讲了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而派人从千里之外送荔枝的故事,讲了蔡襄、陈鼎的荔枝谱和至今犹存的莆田“宋家香”千年荔树的故事。跟随作者的笔锋,读者仿佛走进了一派“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南国六月荔枝林,聆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品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荔枝,生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从荔枝的生态,而古人诗词,而历史掌故,而南州夏色,丝丝紧连,环环相扣,人们在认识荔枝的同时,感受文学的绿荫,萌生对斯土斯地的挚爱。这是科学知识的诱惑,也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 T+ D w' d4 ?* c1 J

三是趣味性很浓。科普文章面向大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专业术语太多,或是呆板的技术性文章让人不忍卒读。这就要求科普作品要写得生动而富于启发性,通俗而有趣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范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本是电影《冰山上来客》插曲的歌名,随着电影的走红,这首歌曲也响彻大江南北。贾先生用歌名作为科普文章题目,这本身就很有趣味,一下子吸引人欲读这篇文章。文章开篇作者就直奔主题: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接着用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约的语言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植物生理、进化论观点、昆虫作用以及人工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揭示、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妙趣横生。读毕这篇千把字的科普作品,读者与作者很自然形成共识:“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 W% v2 ?1 m1 s0 X& d' l

贾祖璋先生对鸟类情有独钟。写鸟的文章多达50多万字,出版了6部关于鸟类的专著,对燕、杜鹃、鸠、鸥、鹤、雁、鹭等几十种鸟作了详细的介绍,既讲鸟的特性,又讲鸟与人的关系,还穿插与鸟有关的诗文典故,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极富趣味性,很受青少年喜爱。比如讲雁,作者开篇是这样说的:“江南木落草衰,月白风清之夜,寥廓的长空中,随时可以见到一列或二、三列的雁阵,自北向南地飞行。有时还可以闻见她们嗈嗈的鸣声。她们是从漠北带来了秋风,使我们从此感到萧飒的景象。她们也是一种普通的鸟类,和燕、雀、乌、鹊等鸟同样,自古即为我们所熟知。”作者从物候变化落笔,叙说雁的迁徙。然后引《诗经》,采《礼记》,讲了雁有白雁、朱雁等种类,讲了人们感兴趣的“枕断烟波晓梦余,雁声悲切过匡庐”,雁的哀鸣是如何形成的,再讲妇孺皆知的雁阵和雁字,“一画写开湘水碧,半行草破楚天青”背后的故事,讲了雁奴和“天霜河白夜星稀,一声雁嘶何处归?”的孤雁以及相关的诗词,最后又讲了几则关于雁的寓言,更平添了趣味性。

! }: r1 h- N; F. B, P8 r2 b" \2 T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贾先生这些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鸟的科普作品,对于正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特别有意义。据最近《人民日报》披露,在已知1万种鸟类中,有1211种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179种鸟已经处在灭绝边缘,更有77种鸟类的数量不足50只,稍不注意就会从地球上消失。鸟类是农牧业的忠诚卫士,是环境的清洁工,是监测环境、生物报警器,人类如果失去它,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贾祖璋的鸟类科普文章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了,至今读起来仍感十分亲切,它对于推动亲鸟、爱鸟、护鸟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7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