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刊记者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莆田市人大、莆田市政协和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闽台文化研讨会于10月30日至31日在莆田市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发来了贺信。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原省长胡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家松等各级领导和福建省内外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共100多人参会。
张克辉在贺信中说,闽台文化同根同源,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支区域性文化,也是维系闽台联系的精神纽带。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在闽台文化研究上能深入挖掘,拓展层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何少川在会上指出:这次研讨会是继1992年厦门会议和1994年武夷山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闽台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深入研究和探讨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次会议在莆田召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是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女神,对妈祖信仰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两岸学者共同努力,互相切磋,深入挖掘,拓展内涵,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积极开展学术争鸣,求同存异,共同把闽台文化研究推向新阶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叶家松着重从闽台文化研究应当体现社会价值观上进行论说,他讲了三个观点:一、闽台文化研究要体现海洋文化。首先要探索闽台海洋文化的特点,而要探索闽台海洋文化的特点,就一定要探索闽台民众信仰的海神——妈祖文化,从而才能探索闽台文化的精神。闽台之间“五缘”相连,主要是由于闽台同属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研究,不但可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台独分子从台湾文化独立入手,从而实现台湾法理上的独立。二、闽台文化研究要体现共同理想。以共同理想作为闽台文化研究的支点,不但有利于两岸人民形成最广泛的共识,而且在这个旗帜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阶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而妈祖文化在其间起着纽带的作用,妈祖文化体现了文化和谐。三、闽台文化研究要体现思想道德操守。闽台文化研究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公民;着眼于人文关怀,促进人际和谐;着眼于培养社会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海上女神——妈祖的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的浓缩。弘扬妈祖精神,实际上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本次研讨会始终采取大会发言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提交60多篇论文中,有30多人在大会上发言。老省长胡平、台湾人民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祖基、台湾澎湖科技大学教授杨崇正作大会发言。其后,按专题进行了6场发言,各场分别提问、答辩和评论,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积极开展学术争鸣,互相切磋,求同存异,共同把闽台文化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通观本次论文,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对闽台之间的“五缘”文化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这是以往的热点,本次会上仍然热度不减。福建向台湾的移民、闽台之间的家族文化关系、姓氏源流和血缘认同、人员交流、制度沿革、宗教联系、文化传播等重要问题,仍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力,或以新的资料、或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例如蒋维锬《清代台湾官员推崇妈祖信仰探析》、徐晓望《清代敕封天后问题新探》,史料翔实,论析严密,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史学的优良学风,结论是可信的。杨齐福探讨由科举带来的闽粤台之间的移民问题,认为“科举考试中两地之间移民的迁徙增进了两岸之间地缘、血缘与文缘的联系,并促进了共同文化圈的形成”,分析细致,论说深入,丰富了闽台移民史和两岸“五缘”文化关系的内涵。李祖基分析迁台移民与福建原籍、原乡、原族之关系,征引了族谱、簿契、碑刻、信函等丰富的民间文献,分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把移民与原乡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第二,从思想史入手来分析台湾史和闽台文化。以前研究闽台文化,对思想文化方面着力较少,这次会议有好几篇论文进入这一领域,邓文金比较施琅、蓝鼎元的治台思想,陈名实、林国平探讨郑成功的儒学思想,肖仕平探讨连横《台湾通史》的正统意识。这种从思想史入手分析台湾史和闽台文化的文章,难能可贵,应视为本次会议的一大收获。与会代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从思想文化、精英文化的层面来研究闽台文化,使闽台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多彩。
第三,在民俗研究方面有新的进展。在宗教文化方面,徐心希对以福州鼓山系为中心的闽台佛教交流的研究,叶翔对福州五帝信仰传台的研究,王晓云对邵武回族与台湾关系的研究,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学者们对于南音、莆仙戏、戏神、年画、建筑、闽南情歌、祠堂文化等民间文化在闽台间交流、承传、变迁的研究,也都别开生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第四,本次会议呈现一种大文化的研究格局。既继承了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也体现了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价值取向。其中,台湾学者杨崇正的《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区与两岸海上通航近程政策规划之探讨》,高屋建瓴,眼光独到,提出了“福建外贸货柜选择高雄港为枢纽港与高雄港争取福建为集货腹地”的建议,对于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极具参考价值;其开阔的视野和新颖的研究方法,对于大陆学者也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另外,张华荣对于闽台产业发展比较的研究,叶世明关于闽台文化资本形成与运作的研究,高和荣关于社会资本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应用的研究,运用了新的理论、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为闽台文化研究拓宽了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海洋文化及海神妈祖的格外重视,也是本次会议一大特色。老省长胡平在开幕式致辞中就强调了海洋文化在闽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研讨会中,也有多篇文章论述了海洋文化问题和海神妈祖问题,有的文章谈海峡、谈海岛、谈海运,也是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但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与会专家探讨、挖掘得还远远不够,还有待今后做更大的努力。
第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有新的拓展。有的学者偏于宏观研究,如单玉丽在闽台区域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述闽台经贸合作问题,以及杨崇正博士讨论的两岸海上通航近程政策规划,都是一种宏观研究。有的学者偏于微观研究,那些对于宗教民俗文化中个别门类的研究以及个案研究,都属于微观的研究。在闽台区域的框架下,讨论莆台文化、榕台文化、泉台文化和厦台文化交流问题,则可归于中观的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在本次会议上是结合得比较好的。而有的学者取传统的史学方法,有的学者则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的方法,或兼采多种研究方法,还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方面,有新的探讨,内容别开生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刘大可对于台湾客家运动的研究,林星对于日据时期厦门台湾公会的研究,卢建一关于明清时期闽台海岛状况的研究,既注意收集丰富的史料,恪守论从史出的传统学术规范,又注意及时转换学术视野,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新问题,体现了学者研究对象、研究视野和研究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史学实证作风与学术预流思想的较好结合。
第六,年轻学者的大量涌现可圈可点。经过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长期的不懈培养和提携,记者欣喜地看到,不少三十多岁的学者,已经独当一面,成为某一领域的骨干力量;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其成长的势头却十分喜人。同时,与会的老专家也希望真正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以及所有真正搞学术的人,都要注意学风问题,要尽量避免空疏的无根的游谈浮议,只有这样才能把闽台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