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L4 X4 a) b& R" a! b* l9 |
$ N# Z$ [6 N6 y2 x. J1 [2 I0 ~
4 U: E0 A3 z& v% [9 L《铜都通讯》的成功经验 | 0 T8 j/ B' B4 j; w* C1 ^; ^
4 y3 G# y6 A7 d5 n6 ~, [
& n5 l3 e2 D* L8 V' F2 t 综合科 陈先明 % N, A, T! b% p9 D: B, y
我们四人为期14天的安徽之行,收获很大。其中,铜陵市委办主办的《铜都通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把感悟形诸笔墨,倘能对本办工作有些小裨益,那也算不虚此行了。 《铜都通讯》是一份由铜陵市委办主办、铜陵市秘书学会协办的机关刊物,双月刊,以“政策性、指导性、综合性、服务性”为宗旨,面向全市征稿和发行,版面设计和彩色印制由一家公司承包,每期栏目基本固定,常设栏目有“卷首语”、“领导论坛”、“工作研究”、“调研报告”、 “它山之石”、“办公室工作”、“秘苑漫笔”等,2004年被评为全国城市优 秀党刊。 据了解,整个铜陵市人口才74万,铜陵市委办也才20多号人马,真正从事文稿、办刊工作的秘书一科、二科(其职能相当于我办综合科)也才8个人,铜陵市秘书学会基本没有参与《铜都通讯》稿件的编写工作。以区区几个人做完全部的征稿、编写、发行等工作,积十年之力办成全国城市优秀党刊,其“秘诀”何在? 笔者虚心向铜陵同行请教,认真观察其办刊过程,发现了几个很值得借鉴的亮点。 “秘诀”之一:团结精神形成的大文稿制度。人手少,任务重,团结一心是唯一出路。因此,《铜都通讯》的主办者很早就形成了“大文稿制度”:整个市委办“全民皆兵”,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到文稿写作、评选、校对当中。工作稍清闲者多写,工作紧张者多校对,相互密切配合, “大文稿制度”团结所有对文字感兴趣的人,较好达到了增强表达能力、加强沟通交流等多个目的。稿件也实行优中选优制度,对“落选”来稿,编辑部和其他同事也一一提出修改意见,以理服人,力求每个投稿者每写一篇都有进步,如此,《铜都通讯》的文稿质量就有了很好的长效保证。 “秘诀”之二:创新精神打造的大约稿制度。文稿的编写如果只限市委办人员,视野、文风和创造力显然会受到约束。《铜都通讯》发扬“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大胆向全市机关党委工作人员约稿。市委办是全市全市机关党委的指挥中心,《铜都通讯》有着“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天然优势,稿件终年络绎不绝。有了可靠的稿源,《铜都通讯》也就有了彩印、发行的经费来源:被选中和报道的单位都很乐意花一点钱(大约也就500块)在市委机关刊物上向全市乃至全国推介自己。 “秘诀”之三:开放精神培育的刊物交流制度。我办“三个打造”极具首创精神,无独有偶,《铜都通讯》也声称建立“开放型刊物”:不仅广征稿件,而且以文会友,建立了较完善的刊物交流制度,定期和全省乃至全国的党委办公室互寄各自刊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在相互学习和互相借鉴中,《铜都通讯》发展很快。 “秘诀”之四:奋发精神造就的精品意识。铜陵号称“小而全”、“小而精”、“小而优”,最近又提出“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足见“自强不息”的“铜都精神”的确融入了铜都人的血脉当中,奋发有为也成为市委办、尤其是《铜都通讯》主办者的自觉追求。他们目光始终超越了小小市委办,超越了小小铜陵,盯住了广阔的外面世界,“创精品”是全体编者的不懈追求。“十年磨一剑”,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品意识使得《铜都通讯》终于成功入选全国城市优秀党刊,为铜陵市委办增色不少。 平心而论,《铜都通讯》的成功经验其实算不上“秘诀”,让人钦佩的更多是他们的“四大意识”(团结意识、精品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就办公室理念、文化而言,我办“三个打造”、“办公室无小事”、“服务零差错” 等 显然更具前瞻性、包容性、拓展性;就干部培养机制而言,“七个一批”更是走在时代和全国的前列,铜陵人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只要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学习铜陵人的经验,加强“学习与交流”,注重积累,全办的写作能力应该都能较快提高,办公室其他工作也会更有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