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服务科学发展需要“三多”

[复制链接]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6-7 1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服务科学发展需要“三多”

□陈天铬


当前,组织部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处理好中心任务工作和组织部门“主业”工作的关系?结合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做好组织部门工作要发扬“三多”精神,即多一点傻气、多一点实干、多一点拼命,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多一点傻气。“傻气”就要有甘当人梯的精神,人梯是什么?它源于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的集体配合行动。它是一种人抬人、人推人,用自己血肉之躯把同伴推上高处的奉献行为。组工干部被称作“人梯”,因为组工干部要选人,要用人,要配班子,要为优秀干部成长提供支点,要为杰出人才发展加上一把助推力。有人给组工干部总结了一句话就是“身在组织部,天天尽义务”,这是由组织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比如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范围广,学习实践任务一环扣一环,一件接着一件,一项连一项,忙起来时节假日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情。所以我们就要“傻气”,甘为人梯、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甘当幕后英雄、甘于寂寞的精神,才能把学习实践活动按时保量的完成好。组织部门的特殊性,造就了组工干部要把完成好工作视为自己的最大快乐,只有在平凡而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才能在苦与累中磨炼意志品质,在干与学中体会快乐与满足。

多一点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组工干部工作作风的基石。组织部门作为肩负着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重大使命的重要部门。工作繁杂,千头万绪,责任重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小则关系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则关系一个国家、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踏踏实实工作。古人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责,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应该是党员干部的榜样,组工干部要求党员干部遵守的自己必须先遵守,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不干的自己坚决不干。所以组工干部就要有实干的精神,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作用。只有树立实干的精神,我们组工干部才能成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高标准、高要求地完成好各项工作。

多一点拼命。拼命说到底,就是一种不畏艰难、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勤俭创业、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组工干部的“拼命”精神体现在形象上、能力上、品德上、作风上、工作上,更体现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大无畏精神上。现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多、很艰巨,会常遇到一些难解决、难处理的问题,这就对组工干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组工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仅要实干,还要全力以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抓工作,推动组织工作不断上水平、出成果。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工作必将凸显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来更加繁重的新任务、新挑战,作为组工干部要应发扬“三多”精神,全力做好组织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更好服务科学发展。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6-7 1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读书要有量的保证


□蓝 波


前不久,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位学者说起,他认识的一个副厅级干部一年要读30本书,每本书平均花费20-30小时。也就是说,不到两周时间读完一本书。这位学者说,他听到时感到很惊讶,就问这位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之余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回答是,他讲话、做报告从不用秘书代笔,而又要言之有物,就只能通过读书来补充知识。末了,这位学者不无感慨地说,恐怕现在不少号称专家教授的,一年都未必能读这么多书。

这就让我想起邓小平1950年的一篇讲话,题目叫《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里面专门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上述的这位领导干部,看来是抓住了这一“领导的主要方法”,而且抓得非常有效果,因为他在“拿笔杆”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去读书,读到令一位与书本打交道的学者都感慨的程度。

而能够做到“拿笔杆”,归根到底,靠得还是多读书。黄宗羲有一句话,叫做“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这句话用在现时,也还成立。一些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就是因为“读书不多”,所以,不能够深刻认识党在新时期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对党的很多包含重大理论意义的主张,只能照抄照搬一些文件式的语言去阐释,自然不可能具备思想上和逻辑上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们很多理论上的宣传不能吸引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重要原因。

那么,读书多少为多?比如历史方面的,读完《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应该是不少了,更不用说一部二十四史。但即便二十四史,读完它,似乎不是没有可能。1934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的演讲中,说到:“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勉”。当然,这只是举例,未必就说要读完二十四史,事实上也很难。而是表明,难的事情做到它,“日读两卷”,四年也能一部二十四史。就象上面提到的那位领导干部,一年三十本书,积累下来,几年内也很可观。

最后,还想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读书多,这个“多”是要有一定数量上的保证的。这个例子更久远些,未必恰当,但对我说的读书要有数量的保证,是直接的证明。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叫李绂(1673-1750年),清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型官员,他曾经这样描述他的读书经历:

“小时看书,日可二十本,字版细密者,犹不下十本;今来馆务(翰林院)分心,余力无几,或一二本而止。七阅月中,看《三国志》、《晋书》、《南北史》及李白、子美、义山、飞卿、子瞻、放翁诗各二遍;尔雅、孝经、仪礼、论、孟诸注疏,史记、前后汉、隋唐书、五代史各一遍;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诸书及宋、辽、金、元史不及一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99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