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交通枢纽建设影响下的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对策思考
为了实现上述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必须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两个先行区”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三明的实际情况,顺应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态势及其对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综合考虑。
(一)进一步搞好交通建设,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整体效能
三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已经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必须集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进度,不断提升三明交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综合交通枢纽的整体效能。
1.加快建设新的交通项目。要认真总结以往交通建设的宝贵经验,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进一步修编完善交通建设规划,不断提升三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层次和水平。对于在建的永武高速公路和新近开工建设的向莆铁路、永宁高速公路,要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计划如期竣工。对于已经立项的泰建高速公路,要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对于已经列入海西高速公路网的厦三、永漳、三明绕城、尤溪至莆田兴化湾、三明至明溪高速公路,已经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的南三龙、浦建龙、长永泉快速铁路,要主动与相关设区市加强协作,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立项、早建设。对于暂缓建设的三明(沙县)机场,要聚智集力破解难题,争取尽快恢复建设,使三明人民企盼了10多年的机场早日建成通航。讲到机场建设问题,这里顺便引述《福建日报》2008 年10 月24 日一篇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谈到当年为了是否修建厦门机场一事,在国家计委引发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国家计委有的同志认为,“厦门每年公路、火车进出的客流量不过100多万,建机场为时过早。”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张遗提出,“在没有机场的情况下讨论是不是有人来坐飞机,是一种静态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正因为没有飞机,交通不便,所以人才来得少。”事实证明张遗的见解是正确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于1982年1月开始修建,1983年10月正式通航。根据设计标准,预计1993年客流量达到35万人次。后来的事实是,1993年旅客吞吐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次。1997年二期扩建工程建成,设计旅客吞吐保障能力为1200万人次。 200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68.5万人次,接近饱和,又开始筹划三期扩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三明当然不能和厦门相提并论,但道理是一样的。对于三明机场的综合效益,2003年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良椿曾在《三明日报》发表文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讲得很有道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航空港的城市,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现代化城市。再也不要去争论三明机场有没有效益的问题了,这种无谓的争论只会耽误发展的时机。三明要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现代化步伐,就要以积极的态度破解决机场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争取尽快恢复建设并早日建成。以上讲的是已经规划的交通建设项目,另一方面,还必须进一步策划新的交通建设项目。要总结在争取向(塘)莆(田)铁路项目过程中“无中生有”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关于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的各种政策导向,结合三明综合交通枢建设发展态势,进一步策划更多既顺应全国和海西交通网络发展趋势,又符合三明交通发展内在需求的新的交通建设项目。例如前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节中说到的北起建宁接泰(宁)建(宁)高速公路,经宁化、清流,南至连城接永(安)武(平)高速公路,或至长汀接龙(岩)长(汀)高速公路的三明“井”字型交通网西部纵线高速公路。建设这条高速公路,从三明内部来看,有利于完善“井”字型交通网,促进三明西部经济增长带的形成;从全省范围来看,在闽赣边界老区县建设这条贯通南北的高速公路构成海西高速公路网的第四纵,有利于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和闽赣边界贸易的繁荣,促进“西部山区发展轴”的形成;这条高速公路往北通过拟建的泰(宁)建(宁)高速公路与在建的宁(德)武(夷山)高速公路相连,进而接上福建沿海高速公路的北端,往南与已经通车的龙(岩)长(汀)、龙(岩)厦(门)高速公路相连,进而接上福建沿海高速公路的南端,这样就使福建高速公路网形成一个大环形的外围,对于完善海西高速公路网有重大意义,把这个项目纳入海西高速公路网的可能性比较大。
2.加快改造现有普通公路。三明市现有普通公路包括169公里国道、1199公里省道和大量的县乡公路,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逐步改建,路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资金主要投向高速公路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对于普通公路特别是省道、县道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相当数量的省道县道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甚至还有一些断头路尚未打通,在加快建设新的高速公路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加快改造省道、县道公路。如果把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公路比做人体的大动脉,那么省道、县道公路就好比小血管,乡村公路就好比毛细血管,只有大动脉、小血管和毛细血管都顺畅了,才能加快血液循环,只有整个道路系统都顺畅了,才能提升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目前福建省已启动普通公路“年万里百亿工程”,未来4年全省公路建设主要目标是实施“年万里百亿工程”,投资超600亿元,完成普通公路建设约2.5万公里,基本完成国省道、县道和通村公路规划建设任务,要求提前5年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普通公路建设任务,促进全省公路网协调发展。“年万里百亿工程”的具体目标是:全省5条国道路面重铺全面完成;“八纵九横”17条省道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100%,打通503公里断头路,消灭322公里砂土路,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规划总里程比例从43%提高至70%以上;县道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100%,县通乡(镇)、乡(镇)通村均有一条水泥路面硬化公路;每个港口都通一条以上水泥硬化公路。“年万里百亿工程”给普通公路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务必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投资项目,加快改造现有普通公路,从而全面改善三明交通条件。
3.大力推动交通经济发展。在交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增加了投资,能够直接增加交通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对交通的直接投资和交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能够为其他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拉动了三明钢材、水泥等建材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公路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交通条件改善后,对三明的物流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物流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真可谓“一通百通”。因此,在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三明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过程中,要不断促进三明交通经济的发展,以交通经济的发展来带动物流经济、旅游经济及其他经济的增长。要加快交通枢纽节点及其周围的物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经济,拓宽货源,增加公路、铁路的货运量,以发挥好综合货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和作用。要加快交通条件改善后的旅游市场开发,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从而增加客运量,发挥好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和作用。要加快三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壮大物流业、旅游业等与交通条件紧密相联的产业,为三明已有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开拓和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确立与交通枢纽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程中加快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影响,强化交通枢纽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为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强化交通枢纽意识。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开工和竣工通车等一切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关的机会,向干部群众灌输交通枢纽的思想观念,强化三明人民的交通枢纽意识,让三明人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由于交通条件改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更好地适应由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充分利用开工仪式、通车庆典、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出版物等手段,广泛宣传三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要意义、宏伟蓝图,已经和可能给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影响,从而使三明人民特别是各级干部树立与综合交通枢纽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积极支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紧紧抓住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三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综合交通枢纽意识,就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确立起并增强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一是确立和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把各项工作放在海西这个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齐心协力推动三明发展。二是确立和增强先行观念。立足海西求先行,整合资源,做强产业,充分发挥三明老工作基地、革命老区的优势,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在科学发展、明台合作、老区建设中找到先行先试的突破点,提升三明在海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确立和增强沿海观念。随着三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发展,应彻底摒弃交通瓶颈的思想观念,全方位对接沿海、融入沿海,在当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腹地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向沿海对接,向内地延伸,通过“无水港”建设、“大通关”模式、“大协作”机制,拉近“山”与“海”的时空距离和思想观念差距,提升三明的前锋作用。
3.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强化综合交通枢纽意识,还要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各种机遇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抢抓国家支持海西建设的机遇。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构想和建设过程中,国家几十个部委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支持。要抓住这个契机,认真研究地方特色与海西建设的结合点,寻找产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的对接点,积极争取支持,不断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抢抓两岸关系改善的机遇。抓住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新机遇,依托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等平台,发挥客家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扩大明台经贸、旅游、文化交流合作,拓展农业、林业、旅游合作领域,增强先行示范效应。三是抢抓综合枢纽建设的机遇。抓住交通和电力条件改善的机遇,进一步推进综合枢纽建设,进一步谋划好项目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园区经济等重要工作,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发展路子。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提升与交通枢纽相适应的服务水平
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相配套的各项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创业。
1.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革体制机制,增强主体活力。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总结提升林改经验,巩固发展林改成果,继续加大实践探索力度,从完善机制、创新模式入手深化生态公益林管护体制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和森林保险试点为切入点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进一步调动林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激发林业发展的活力,推动林产加工业的大发展。要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支持企业改革重组、做强做大,完善落实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更多企业改制上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土地和矿业权市场,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要创新投资与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政资金投入收益分配机制。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运作机制,加快行政机制创新,继续整合行政资源,促进行政提速,加快实施全程式网上审批,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2.进一步扩大开放。就是要大力提升扩大开放的水平,构筑大开放、大开发的格局。要抓住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条件,扩大开放开发,促进互动融合,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继续主动融入沿海,提高开放水平,呼应海西临港工业发展,以专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用好“6.18”、“9.8”等各类重大招商平台,用活各种招商渠道,继续开展专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要拓展引资领域,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项目上加大推进力度,在利用国际资本、推动企业境外上市上寻求突破,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要继续优化通关环境,大力发展外贸出口,拓展出口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培育重点出口企业,搞好通关服务,鼓励企业进口能源、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建立生产基地。
3.进一步优化环境。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化对各类主体的服务,引导干部自觉做到“四个不让”:不让政策在我手中截留,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要从拓展空间、协作配套入手,积极参与和支持现有中央、省属企业做强做大,同时要通过项目对接,引进央属企业来三明投资兴业。要从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入手,支持群众创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非公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要从推动“以商招商”、集聚要素入手,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要通过创新优化环境来激活经济发展主体,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金融、土地、用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非公企业做大做强。
(四)进一步完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与交通枢纽相适应的经济优势
三明市委、市政府2008年提出的“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是三明利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所带来的机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强整体实力进一步发展产业的战略决策,认真落实这个产业发展思路,将会使三明形成支柱明显、特色突出、实力凸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1.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就是要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4+1”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增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工业基地。在突出工业、提升工业的过程中,要根据交通枢纽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分工。中部经济带可以围绕机械汽车、化工建材、金属材料加工、林产品深加工、纺织产业链开发、现代物流等打造一批龙头产业和企业,建成全市产业集聚重地、物流集聚基地。东南产业承接带必须加大开放开发步伐,推进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一批对接沿海的典型产业,打造成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农业、旅游经济区必须发挥各自资源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因县制宜,做大规模、做优质量,联动发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建成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的重要区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推进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2.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就是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特色农业优势,依托对台合作平台,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两岸农林业合作示范区。要壮大优势农业基础,继续发挥重要产粮区、农作物主产区和全国优质烟区等优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利用丰富的库区大面积水域,实施大规模种养,引进大企业加工,拓展大市场营销,继续壮大林竹、烟叶、茶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养殖等重点产业,发展红豆杉、雷公藤等新兴产业和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比重,创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3.培育三产、搞活三产。就是要强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建设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整合和实施一批区域性物流、商贸、旅游项目,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着力构筑海峡西岸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在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过程中,必须吸引周边省、市及中部省份企业到三明发展流通外贸业务,搞活商贸物流,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三明“无水港”,构筑物流集散地和进出口物流平台,共同构筑内地通向沿海的物流拓展通道;必须整合物流资源,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交通运输业;必须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等会展活动的作用,以会展为纽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消费性服务业,实现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共同发展,利用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4.争取项目、抓好项目。就是要强化项目带动作用,继续实施通过项目带动发展产业的战略,围绕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抓好布局在三明的省级重点项目,争取今后能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盘子。在争取项目、抓好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国家、福建的产业政策,策划国家、福建支持的产业项目,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谋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项目生成和推介机制;必须认真研究国家发改委及其他部委在项目布局布点、基础设施、中央苏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组建重大、特大型项目团队,抓好项目筹划、前期、争取等各项工作,抓紧生成大型、特大型的项目,形成每年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招商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做强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必须强化持续运作,从概念性、意向性项目抓起,先做规划、前期,条件一成熟就率先争取国家、省上支持,力争每年都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必须在现有企业中挖掘潜力,整合现有的项目可能资源,挖掘、策划、生成一些相关的项目,同时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改善项目落地环境。
(五)进一步加强协作,加快形成与交通枢纽相适应的合作共赢局面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使三明内部各县(市、区)之间缩短了时空距离,也使三明与外市、外省之间界缩短了时空距离,为三明加强市内外经济协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因此,要进一步搞好内部协作和外部协作,提升协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明台交流合作,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试。
1.加强市内外协作。要加快三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明市内外多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需要有关方面的组织领导,需要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组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领导,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成效。各级人大、政协要按照各自职责,围绕经济社会化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加强组织和领导,集聚各方力量,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发挥各商会的作用,共同推动三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搞好内外协作。要加强内部12个县(市、区)之间的协作关系,以经济建设为重,减少和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障碍,建立和完善各种协作共赢机制,使全市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特别要搞好三明市与梅列区、三元区之间的关系,减少和消除行政摩擦,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要继续发挥闽浙赣皖十四市经济协作区、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等平台的作用,密切与周边地区经贸、产业、旅游、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省定边界贸易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嬴。要继续拓展区域协作,加强山海协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大融合。要继续发挥商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继续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使更多的项目特别是大项目能够落户三明。三是要健全工作机制。必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抓好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行政服务中心的效能建设,规范各类税费征缴。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健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继续保持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2.加强明台交流合作。搞好明台交流合作是三明对外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情况下,要依靠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农业合作实(试)验区的平台,推进明台林业交流合作,带动明台农业交流合作,促进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对接、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1)推进明台现代林业交流合作。借助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等平台,推进明台现代林业的交流合作。一是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上寻求突破。依托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落实和加快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开发、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合作区建设,抓好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台商,推出一批新的发展亮点,努力将三明建设成为以现代林业为重点的两岸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二是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必须继续发挥永安市洪田村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岗村”的作用,深化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服务中心建设等配套改革,引入台湾林业先进的发展体制、经营机制,发挥一批林改致富、耕山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三是从办好林业博览会上寻求突破。继续认真办好每年的“11.6”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扩大这个国家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创新和完善会展承办机制、办会形式、联办模式,提升开幕式、推介签约、合作论坛等活动的层次、水平和效益,同时依托这个平台,将明台和两岸林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到其他产业和领域,把林博会办成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
(2)深化明台特色农业交流合作。借助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这个平台,用好用足国家、省上的各种扶持政策,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从三明实际出发,深化明台特色农业交流合作。一是健全明台农业科技协作机制。加快农业科教信息交流合作、农业良种研发与繁殖、林木种苗繁育等中心建设,发挥闽台林业研究所等平台作用,深化与台湾嘉义大学校友总会、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原住民产业协会等的合作,抓好台湾优质动植物种苗的引进与推广。推广明溪紫云村等精致农林产销班试点和高优农林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加快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创办一批外向型农业实体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二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台湾农民带着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明投资办企业,推进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名优茶果种植等产业区发展,逐步把创业园建成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基地、台湾农民的再创业基地,使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在三明扎根、开花、结果。三是建立明台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地。主动承接台湾向岛外转移的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优化重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一批明台农业合作企业。鼓励台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开展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建立富有特色的明台农产品加工出口集聚地。
(3)促进明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抓住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契机,发挥明台社会资源优势,构筑对接平台,在进一步促进明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明台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明台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一是扩大明台文化交流合作。以推进明台客家文化的交流合作为重点,扩大明台文化交流合作,使三明成为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民俗信仰拜谒、探亲访友的重要区域。继续办好世界客属宁化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融入学术研讨会、客家民俗文化节、客家经济论坛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积极申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深化朱子文化研究,加强与台湾之间的联系。以海内外巫氏文化节、明台族谱对接、两岸邹氏后裔对接等活动为重点,开展姓氏源流和族谱研究,弘扬明台族亲宗亲文化。以永安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明台抗战文化交流合作的潜力。以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开发为重点,推动明台宗教文化的交流合作。以万寿岩遗址保护开发为重点,推动明台史前文化渊源研究的交流合作。二是推动明台旅游对接合作。建立和完善互动合作机制,密切与台湾旅游行业同业公会、大型旅行社等业界的联系、交流、合作,推进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的“两水”对接和合作,推进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园”交流合作,加快开发永安桃源洞-石林景区、三元格氏栲森林公园、清流温泉冷泉旅游综合开发、宁化客家文化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合作项目,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展台湾旅游市场,联手打造“山海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两山两水两岸情”品牌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两水两园明台亲”品牌,扩大台湾游客规模,推动入境旅游发展。三是加强明台公共事业合作。通过举办明台林业、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产业论坛,开展明台青少年、妇女联谊活动和明台文艺交流合作活动,推动明台体育、教育的交流合作,以海峡西岸(三明)气象中心建设为重点开展气象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明台公共事业的共同发展。
3.加快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也是搞好对内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在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着重提升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建设一批特色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在繁荣文化事业过程中激活文化产业。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过程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打响文明城市品牌。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快形成与交通枢纽相适应的统筹发展格局
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程中推动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实现统筹发展,重点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统筹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建设的负面影响。
1.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做到把握好方向、出好思路、抓好大事、用好干部,认真研究和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人大、政府、政协各套班子的积极性,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大胆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壮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调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凝聚海内外乡亲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三明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形成加快发展的共识、拓宽谋划发展的思路、思考致力发展的措施、增强推动发展的本领。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在三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统筹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推动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三明实际出发,统筹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围绕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推进重点园区、重点市场、重点片区、重要通道建设;围绕做大中心城市规模推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发挥县城、县域次中心镇和交通沿线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优势资源,集聚工业、商贸、建筑业,加快城区经济和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规划,不断创建新农村工作机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抓好新农村试点镇、示范村,推进村工作,深化“驻村任职”、“部门挂钩”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发展农村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3.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推动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特别关注老区建设,要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社会事业发展。
(1)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和发动社会投资,加快老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要积极争取资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老区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加大老区普通公路改造、维护、保养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乡村公路硬化工程,不断改善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认真实施老区县村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加快老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加快治理地质灾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保护好老区的生态环境。
(2)加快老区经济发展。从老区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建设速度,推进老区经济发展。一是加快老区经济资源整合,利用老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契机,依托老区红色文化和山水森林资源,发展老区的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扩大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乡镇撤乡并镇,鼓励老区农村散居户向城镇或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居住。二是发挥老区各类人才的作用,引进、培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老区进行项目合作、共办企业,依靠科学技术振兴老区经济。三是进一步落实发展老区经济的扶持政策,将中央、省上支持与老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向老区倾斜,扩大老区小额信贷规模,积极解决老区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3)加快老区社会事业发展。扩大老区的公共服务,为老区人民多办实事,加快老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老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改善老区民生。一是支持老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老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老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二是完善老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加强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技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同时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大病统筹补充医疗保险。三是优先安排老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推进“通信信息化助推新农村”等项目建设。四是全面落实老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快老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支持改建、新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完善老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4.注意消除交通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强化监督,努力消除各种负面影响。例如,为了消除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可能造成的占用过多土地、破坏或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水利设施等负面影响问题,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选线设计、洞桥选建、现场施工、开通运营等过程中,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过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减少和避免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或干扰。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并由环保部门全程监督,切实保证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环境指标的具体落实。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正常运营后,要加强对运输工具的管理、监测和监控,减轻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运营对周边环境的损害。
总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全面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给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审时度势,科学合理地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这些战略构想得以实施,从而使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真正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2007.02.14
2.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发展的意见》,2007.04.27
3.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2008.04.22
4.课题组:《高速公路时代的三明发展战略研究》,《三明论坛》2005年增刊
5.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三明市交通局:《三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07—2020)(送审稿)》,2007.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2008.03.08
7.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三明市重点建设项目简介》,2008.03
8.三明市铁路建设办公室:《三明铁路规划建设情况》,2008.03.16
9.三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三明调查队:《三明统计年鉴(2008)》,2008.08
10.三明市方志编纂委员会:《三明年鉴(2008)》“交通运输”部分,2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