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职工问题日益加剧,加上行政单位和党政社团精简机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我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市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我市失业群体现状、特点及主要原因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规定,15周岁及以上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只要从事过不少于一小时有收入的社会劳动,就视为有工作。失业人口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没有就业机会并在寻找工作的那部分人口,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00年我市常住失业人口5.39万人,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2.62万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2.77万人,失业率为3.73%,居全省第5位。与1990年四普相比,失业人口增长了2.97倍
失业率提高了2.71个百分点。失业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男性失业人口多,女性失业率高。在5.39万人的失业人口中,男性失业人口2.71万人,占50.33%,女性失业人口2.68万人,占49.67%;在2.62万人下岗职工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男性1.27万人,占48.71%,女性1.34万人,占51.29%。男性失业率为3.29%,女性失业率为4.30%,女性比男性高1.01个百分点。说明男性的就业欲望比女性强。
2、失业人口多为青壮年。失业人口中,15—19岁组所占比例最大,占28.28%,其次是20—24岁和25—29岁组,分别占19.44%和14.38%,再次是30—34岁和35—39岁组,分别占13.03%和10.91%。以上五个年龄组合计占86.04%,也就是说,近90%的失业人口年龄在15—39岁之间。从失业率看,15—19岁组失业率最高,达17.00%,其次是20—24岁和25—29岁组,分别为7.52%和3.41%,再次是30—34岁和35—39岁组,分别为2.63%和2.67%,以后随着年龄提高,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与1990年四普相比,各年龄组失业率都提高,失业人口的年龄也趋高龄化,这与1990年的失业人口主要是待业青年有关。
3、失业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多。失业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最多达2.86万人,占53.15%;其次是高中和中专为1.66万人,占30.78%;再次是小学0.70万人,占12.94%。较高学历的大专和大学失业人口为0.11万人和0.02万人,分别只占2.03%和0.3%。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4、各地失业率悬殊。从分县(市、区)看,三元、梅列两区失业率最高,分别为7.44%和6.65%,其次是将乐、永安和泰宁,失业率分别为5.31%、4.44%和4.08%,失业率最低的是建宁县,为1.4%。
5、镇的失业率高。2000年城市、镇、乡的失业率分别为8.32%、6.80%和1.62%。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镇、乡的失业率分别为6.47%、8.39%和0.63%。这主要是近两年城市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降低了失业率,使镇的失业率高于城市、乡的失业率。
6、下岗人员主要是工人。在2.62万人下岗职工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达1.54万人,占58.86%,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为0.65万人,占24.79%,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0.21万人,占7.88%,下岗人员最少的职业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为0.02万人,占0.86%,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除了本单位倒闭,否则是不会下岗的。
7、失业人口逐年增多。据劳动部门统计,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3.73万人,其中新增失业2.76万人,安置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8%;2001年失业人口为4.65万人,其中新增失业2.83万人,安置就业2.2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6.69%;2002年失业人口增至5.95万人,其中新增失业3.58万人,安置就业3.6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6.51%,有一半的县登记失业率已超过7%,尤溪县11.08%、泰宁县9.15%、将乐县9.10%、大田县7.27%、宁化县7.26%。由此可见,失业人口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增大。
8、长期失业人口多。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2002年失业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分别为1.42万人和1.49万人,已占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的59.94%和64.93%,长期失业者规模已超过失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造成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导致失业人口增加。三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经济性裁员引发就业转失业,四是知识结构单一,无法达到用工标准。五是就业观念陈旧,高不成低不就。六是就业资讯网络不畅。七是技术性失业,劳动力需求减淡。
二、广开就业门路的对策和建议
1、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扩大就业容量。就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已有的规模及其增长的速度。只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12年来,三明的经济增长推动了劳动就业工作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综合考察我市1990-2002年来的变化,其就业弹性(反映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一种互动关系,表示为某一时期的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为0.02,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可增长0.02个百分点。
2、扩大教育普及面,适当推迟就业年龄。据教育部门统计,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为83.57%、91.34%和86.37%,初中升学率(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初中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55.95%、52.93%和64.48%,相当于10个初中毕业生只有6个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其余则加入劳动力大军。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2000年、2001年、2002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02年、6.80年和7.28年。2000年、2001年初中升学率位居全省第五和第三,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居全省第九和第八,人均受教育年限位均居全省第七,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使其过早加入劳动力大军。加强教育,延长受教育年限,这既提高了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推迟就业年龄,减少失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社区就业。由于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因而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也最高,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出路。商业、饮食业,旅游、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可作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如保姆、托幼机构、托老机构就业潜力较大。
4、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培养就业增长点。要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兴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合伙经济和从事个体劳动,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经济。据工商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城镇个体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8.09万人,比1990年的2.46万人增加了2.3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0的2.26%提高到2002年的7.25%。据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失业人员就业人数3.65万人中,个体经济组织就业达1.28万人,占35.04%。
5、转变就业观念,扩大就业面。部分城镇失业人口主动寻找工作意愿不强,失业人员应认真分析就业条件,挖掘自身拥有的潜力,寻找新的服务领域和隐藏的商机。目前,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商机无限,大有可为,如老人用品专卖店。失业人口特别是新成长失业青年,要克服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依赖心理等六种“落后的择业观念”,端正就业观念。
同时,鼓励非全日制劳动就业,就业方式不拘一格。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非全日制劳动,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一种常态就业形式。因此,应积极地发展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特别是在服务业,灵活的就业形式,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6、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投资永远是值得的
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机会多一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强再就业服务,改进就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大力倡导失业人员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以实力求发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此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在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已经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越来越专业化、职业技能越来越复杂化的今天,教育应走职业化的道路,根据职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具有竞争力。未来的国际竞争,不是从产品开始的,而是从教育开始的。
7、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吸纳作用。积极提倡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业,增加农家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要改变畜牧业粗放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牛、羊的圈养;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特种农产品的种植及相关加工工业,如糟菜、萝卜、白菜等;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第三产业。这些措施,既能解决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又能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以及为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8、有序向外扩张,拓展就业空间。目前,许多人求职者到处乱闯,带有很大盲目性,各地还存在不少虚假广告,求职者容易受骗上当。政府可成立劳务办,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输送劳动力,通过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再就业培训,调剂各地岗位余缺,减少就业压力。
作者单位:三明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黄元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