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 把握变化
切实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开发区、高新园区班子成员会议上的讲话
杜世源
(根据录音整理)
即将过去的一年,市开发区、高新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展理念和思路、工作措施、项目引进以及队伍建设等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明年的工作思路也有了清晰的考虑,提出的工作目标和措施是可行的。下面我主要就新一年工作中应该注意和把握的一些理念性、方法性问题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正确把握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一个区域、一个单位,研究新一年的工作思路,在思想方法上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环境决定方向,阶段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品质。当前我们所处的是全球化状态下、开放的环境、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时期。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有时甚至外部环境的些微变化也会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根本性影响。
从宏观环境看,明年工业经济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趋势性变化: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宏观政策集中体现在“两个闸门”和“一个门槛”上,重点又突出了市场准入门槛,土地、信贷、环保政策和资源性产品的差别价格政策都围绕着产业导向政策的实施来制订,产业政策由以往的软约束转为硬约束,经济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带来的首先是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土地、资源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本约束增强;其次是对我们工作的思维基点的冲击,以往“与宏观政策唱反调”的思维模式已经行不通,必须主动适应、主动调整;第三是进一步促进了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变化,必须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二是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WTO过渡期结束,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和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上市发行制度和股权分置改革等基础性框架性制度建设初步完成;国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资源更加丰富,机构投资者增多,资本市场向规模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功能、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等复合性功能进一步显现。资本市场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战略性地位进一步确立。这些变化不仅为我市推动企业上市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为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做大做强、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格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三是企业、产业的生成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产业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企业管理理论、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企业商业组织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资本、要素整合的时速加快,方式改变,企业生成和发展的路径由以往的积累式转向聚合式。以前形成一个亿元企业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现在只需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可迅速生成做大;其次是行业边界、技术壁垒被打破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第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促进企业形成新型的全球化方式,为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加入全球性的生产和配销体系提供了可能,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进一步加大。这些都为我们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同时产业生成、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短缺经济时期主要靠企业自发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主要门槛是技术、信息、原材料资源以及企业家的“闯冒精神”,这一时期产业生成的主导性成功因素在于企业和个人。政府在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的“无为”反而促进了发展。过剩经济时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门槛抬高,投资风险加大,行业竞争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一方面需要在市场化程度高的竞争性领域加快退出,同时在工业平台打造、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则需要强化政府引导,引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产业生成和发展的主导性成功因素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政府行为。最近几年有很多的产业集群在后续发展中因缺少引导提升而消亡,就是一个证明。
四是市场格局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市场格局在经历了短缺经济时期、过剩经济时期之后,将进入垄断性竞争下的稳定化、定型化阶段,一旦行业性龙头企业占领和垄断市场的格局形成,行业和市场壁垒将进一步抬高。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培育新的产业集群的压力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来说,将面临新的竞争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珍惜当前的难得机遇,通过招商引资等政府性行为,加快引进龙头性、战略性项目,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在行业中抢占市场地位和份额。
五是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部地区的要素资源优势突出,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对我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形成合围压力。如何进一步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打造良好的工业空间平台和特色化的产业空间,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通过这些方面的认识和分析,增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使眼光更远一些,视野更开阔一些,措施更扎实一些,在具体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又好又快”要求,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定位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要求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看是表述前后顺序的调整,但却是工作侧重点的转移,思想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好的心态。要确立“解放思想、把握规律,超前思考、超前规划,讲求时序、循序渐进,走不断积累式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躁、不一味地追求一时的政绩,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少走弯路。实践证明,“快”与“慢”、“质”与“量”、“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好”不等于就是“慢”,也不是“不要快”。面对新阶段、新发展和新要求,我们对量的扩张必须有所选择,要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扩张,在控制“不好”的项目、避免造成今后发展障碍上“有所作为”,坚定不移地打好基础,做好积累性的工作。
其次要有好的空间平台。要把工业平台空间作为区域第一战略资源,作为工业发展第一要素和抢抓机遇的第一条件来抓,把工业立市、合力扶工的核心放到合力扶园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空间布局、扩大空间容量、提升空间品质上。要牢固确立精品意识,在规划建设、功能配套、熟地储备、项目引进、内部产业布局等方面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高品位,打造好的工业发展空间。本级要着力打造以“工业新城—省级开发区—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的立体型、多层次、梯度化的新型空间布局体系。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的专项化、衔接性和项目化上下功夫,加强专项规划的融合,增强专项规划的衔接性。同时要思考和谋划一些重大项目,突破瓶颈制约。
第三要有好的项目支撑。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强化项目把关,注重项目质量。对项目的评判,一是体现在产业配套上。本级集中体现在与“2+6”产业的发展导向是否吻合。对招商中新形成的产业,要重点引进龙头性、战略性、带动性项目,对产业链短、带动性不强的项目要慎重把关。二是体现在“又好又大”上。开发区、高新园区要重点引进龙头性、战略性项目,原则上入园企业的投资规模要在5000万元以上,特殊的好而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三是体现在科学布局上。要把项目放在整个区域生产力布局上加以审视,从工业新城和乡镇功能区融合的角度,优化项目布局。要重点研究交通、电力、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对项目布局的影响,从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资源最大效率的要求来布局项目。对投资规模小、产业配套型、无污染的项目,引导到乡镇功能区,从而形成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四是体现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上。既要考虑到项目的投资密度、经济密度,更要注重对企业活力的评判,形成科学评判的标准体系。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动力;其次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及信用情况,主要通过银行资信评价和财税评价体系进行评判;第三是企业家素质,这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环保、就业、安全、稳定等因素。
第四要有好的时序把握。遵循规律,关键是要在把握时序上下功夫,通过规划,不断地理清园区建设的思路。一是在园区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把握时序,选择好启动点,注重突破瓶颈性制约,如城东污水处理厂、衢化片区第二热电厂项目的建设问题。二是在招商引资重点突破方向上,要把握时序。重点考虑在产业集群培育初期应该先突破什么、先招什么项目。要始终强调先突破龙头性、战略性项目,如明年要重点研究的多晶硅项目,进而增强对产业配套项目的吸引力,促使招商引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集群发展模式。
第五要有好的机制保障。一要继续完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是工业经济工作制度的重大突破,下一步要在完善深化上下功夫,重点在决策依据标准的制订、疑难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以及决策效率提高等方面加以完善。二要全面建立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将项目竣工验收与园区优惠政策兑现相挂钩,对达不到投资协议要求的项目,相应的优惠政策要打折享受甚至取消,切实增强开发区对企业的调控力度,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同时要实行项目招商谈判、决策和竣工验收“三分离”,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根据上述分析判断,省级开发区要适应形势变化及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工作重点的定位。开发区的战略目标定位是“跨越式、集约化、特色型的浙西一流工业新城”,高新园区的战略目标定位是“跨越式、集约化、生态特色型的浙江一流化工园区”,并努力向国内一流的化工园区迈进。
从工作重点来看,下步园区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五大转变”上。开发区的“五大转变”就是:在规划上从园区规划为主转向产业规划和工业新城规划并重;在建设上从框架性建设为主转向框架性建设和功能性建设并重;在产业发展上从引进企业为主转向引进企业与培育产业并重;在企业服务上从注重硬要素服务为主转向硬要素与软要素服务并重;在资金保障上从依靠土地出让和贷款筹资为主转向增加土地开发收益和培养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并重。高新园区的“五大转变”主要是:思维基点要从高新园区走向衢化片区;建设重点从框架性建设为主转向框架性与功能性建设并重;企业与产业培育重点从注重招商引资为主转向引进培育新产业和新企业并重;政府服务重点从注重硬要素服务为主转向硬要素与软服务并重;园区建设资金从土地出让及融资贷款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方向拓展。
三、优化产业选择,努力推动产业集群提升
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定位选择。从根本上说,产业定位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个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如项目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等。下一步,在明确“2+6”产业发展定位基础上,要重点研究“X”的文章。高新园区除了氟硅产业,开发区除了汽摩配、工程装备机械、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以外,其他要重点发展什么产业,这些产业的布局和配套对基础设施有什么要求等,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二要明确产业集群的提升方向。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之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衢州目前主要是两类,一是开化的单晶硅和有机硅系列,拉杆、抛光、切割等都是差异化的,企业之间错位发展,产业链在拉长。二是龙游的特种纸产业,由原来的主要生产水松原纸转向了多品种、差异化竞争与合作,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态势很好。总的看,我们现在的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属于非正式的,要着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如高新园区的氟硅产业,现在主要生产氢氟酸和有机硅为主,属于基础原材料型的产业,下步要在继续做大基础原材料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企业向下游产品发展,并实行差异化竞争。明年重点是抓好凯盛二期、汉盛二期、中天二期以及后续发展的项目。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中“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项目,防止成为原料基地。开发区的汽摩配、绿色食品等产业现在很多是为上市公司、外地企业总部配套的产业集群雏形,下步要引导企业拉长和拓宽产业链,实行集群式发展。明年重点是抓好尼奥普兰、元立、开山、金德等企业的后续项目。
三要打造产业集群的特色支撑。一是打造特色空间。首先要“留空留白”,保持园区发展的特色性优势。确立“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空间留给优秀的企业、优秀的项目和优秀的企业家”的意识,少图一时之快,多做留空留白文章,着力营造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特色空间。其次要强化园区框架性与功能性配套建设。适应开发区、园区由框架性建设向框架性建设与功能性建设并重的阶段性转变要求,在框架性建设上,明年开发区、高新园区除了加快山海协作示范园建设,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外,要进一步打通与高速公路及周边乡镇工业功能区的通道,同时逐步探索明确下步扩容方向。高新园区的扩容要与“厂中村”、“园中村”的搬迁整治及金属制品园区的合理控制相结合,重点向东南方向拓展。在功能性建设上,一要注重生产性功能配套,主要是抓好各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启动,如衢化片区电网规划、“厂中村”、“园中村”规划、管廊规划、污水处理规划的启动实施和融合衔接。二要注重生活性消费服务功能配套,重点是开发区、高新园区的管理服务中心规划的实施,如开发区管理中心的综合大楼和高新园区的广场和休闲公园要先行启动。
二是实行特色招商。要以产业集群的思维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在坚持分区域招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招商。对龙头性、战略性项目要坚持立体式招商,整合各部门力量,整体谋划,主动出击,立体作战。对产业配套性项目,要突出企业招商,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动员企业参与招商。要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重要的招商引资工作来抓,努力促进企业积极筹备上市。
三是开展特色服务。特色有效服务的关键是研究企业对政府需求的层次,按照企业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来指导政府和开发区、园区的服务工作。企业对服务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第一是对硬环境和硬要素的需求,如水、电、路等;第二是对政策的需求,主要是财政税收、土地价格、技改贴息、政府奖励等;第三是对服务功能的需求,主要是企业作为消费者,对城市休闲、娱乐、消费等功能的需求;第四是对产业配套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上下游原材料配套、产业协会、产业氛围等;第五是对人才、科技、信息的需求。现在前三个层次的需求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对后两个层次需求的研究还不够,服务的针对性还不强,下步重点要研究解决产业配套环境的需求和人才科技的需求。
四、适时调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发展新要求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公共政策首先要体现政府的价值取向,并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现行的相关经济政策,有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要求及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不适应、甚至相错位或相抵触的内容。在新的一年中,要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空间发展、产业发展、集约发展”理念,不断地梳理完善工业政策,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实现政策体系的提升,保持政策和理念的一致性。
首先要注意运用倒逼机制来推动和激活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不能一味靠扶、靠推,更要善于运用市场力量、经济杠杆来促进企业竞争,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特别是在土地及税收优惠政策上,要把倒逼机制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一是提高要素成本,推动增量企业集约发展。主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及政策走向,适时适当地提高土地价格,促进新引进的增量企业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园区建设资金矛盾、控制小的不好的项目。二是盘活优化资源,促进存量企业发展提升。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市政府盘活存量土地政策,促使现有企业走合作之路、技改之路、招商之路、发展之路。三是创新机制,增强经济政策的规范性与严肃性。要强化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推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把财政税收政策、地价政策和竣工验收制度相挂钩,增强政策兑现的严肃性。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规范入园企业的经济行为。
其次要完善政策体系。一是部门招商引资的考核办法。要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从有利于项目把关,有利于形成市区一体化,有利于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完善,防止产生内耗和作用的相互抵消。二是园区考核办法。要完善市政府对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以及其他园区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体系上加以适当调整,特别要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存量资产的盘活作为一个重点,在考核导向上要有利于引进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项目。三是工业五十条政策。对工业五十条和科技政策要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把有限的政策资源用好、用活,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五、适应开发区管理模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的变化,进一步形成合力扶园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开发区、高新园区的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在区域经济总量占比中优势进一步突出,区域地位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如最近三年,开发区和高新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已从2004年的11.24%增加到今年10月份的18.5%,占市区的比重从24.69%上升到44.68%,全部工业产值占全市的20.79%,市区的51.81%,本级的80.34%。开发区、园区工作已经显得更为重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园区原有的封闭式运作体制优势在进一步弱化。在以往的发展阶段,实行的是封闭式运作,“一站式服务”、“一个口子对外”、部门充分授权,这也是起步阶段各开发区运作的普遍模式。在宏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执法部门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改、经贸、国土、环保等行政审批力量加强,权力上收。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园区如何既保持相对封闭运作的优势,同时适应开放式发展要求,主动加强与部门的融合和沟通,争取部门的支持,为园区建设服务,需要认真思考,这也是今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发改、经贸、国土、规划、环保、科技、招商等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一定要放到开发区、高新园区中,注重与工业经济理念的对接和统一,主动服务、主动介入,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为开发区、高新园区建设搞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