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朗文 陈一斌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广播,这个最大市场应该在农村的媒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对农宣传水平,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应有的作用,无疑是摆在广播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明人民广播电台今年把打造品牌栏目的重点放在农村。在今年“科技活动周”的第二天,《走进墟日》这种崭新的对农宣传形式在三明人民广播电台付诸实践,成为我省对农广播的首创。
一、把广播办到农村墟场的现实意义
赶墟是山区农民经济、精神交流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三明市各乡镇中,有近100个乡镇设有墟日,一般是5天一个墟,墟天人流量从6000人到10000人左右不等。赶墟这种群体性活动渗透在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外,还有经济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把广播节目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办到农村墟场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把广播办到农村墟场,是广播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在三明市260多万人口中,有近200万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理应成为广播宣传的重要内容。在开办《走进墟日》栏目的实践中,笔者切身感受到,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种养项目的选择和技术、产品的市场销路、农民权益的保护等等。由于各乡镇的发展方向各具特色,如果不深入到他们中去,媒体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帮上忙,甚至出现引导方向的偏差,产生负面影响。三明人民广播电台《走进墟日》栏目组的同志把农业专家、法律工作者请到直播现场,普及法律教育、传授科技致富知识,谈农民事、释农民疑、解农民难、帮农民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既有贴近性,又有针对性,深受农民欢迎。
另一方面,《走进墟日》现场直播是目前农民“看得见的广播”的一种形态,一种尝试。按照目前的运作情况看,这种开放的、设在农村墟场的电台户外直播室,其传播方式除了在现场向观众展演节目之外(有两种方法:一是靠小功率发射机发射节目信号,集镇上布置若干台收音机,让赶墟的农民在墟场不同位置上都能收听到节目;二是在墟场流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架设有线高音喇叭进行广播,办法虽然陈旧,但效果不错),还可以通过电话把节目信号传回市广播电视中心电台直播室,向更多不在现场的听众同步传播。笔者做了统计,如果按每个墟天平均8000人赶墟人计算的话,一年就有40多万人次农民可以在现场收听到《走进墟日》节目,促使一些具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上电台本部的同步传播,其有效收听率远远超过其他对象性节目,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走进墟日》栏目的成功实践
广播目前所要做的,不是考虑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替代他人性,而是要认真研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要研究广播这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和特征。营造广播媒体的自身强势,就是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广播这个传统的主流媒体在现代媒体竞争中继续保持自身的独特优势,营造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扩大自身的影响。
三明人民广播电台自从推出会议流动现场直播后,这一强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在省内外广播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前来参观学习者不在少数。《走进墟日》这一形式正是这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的进一步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现代信息传播和受众需求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这是提高对农广播节目质量的关键。多年来,各级广播电台一直坚持办对农节目,可是收效却不明显。比如,前两年我台曾在《农村天地》栏目中播出中央农广校农业技术讲座的录音带,可是由于全国各地土壤、气候,包括市场因素的差别,节目对三明当地农民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信息传播的效果并不好。《走进墟日》把农业专家请到现场,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前不久,在将乐万安镇有一位农民来到了直播现场,向农技人员倾诉找不着发展项目的苦衷,农技人员耐心地帮他分析当地发展种草养羊或出售青料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技术含量,让农民信服。通过现场直播,更多的万安农民也了解到了这一信息,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起到了帮助,信息的有效性也从中得到了提升。
第二,在农村这一特定的传播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性。墟场是农民经济和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丰富的地方。《走进墟日》节目一方面在墟场的覆盖区域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现场直播节目传输便捷,接收方便,覆盖区域广的特点,决定了这个对农广播在信息传播广度上的不可替代性,不论什么样的文化水平,都可以参与咨询,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这些信息都可以得到同步传播。另一方面,《走进墟日》在报道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年6月中旬,三明地区遭受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建宁、泰宁、将乐等一度交通、通讯、水电全断。在道路修后的第一时间,三明人民广播电台《走进墟日》节目组来到受灾各乡镇,联合农业、卫生等部门,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卫生防疫,效果良好。
三、实现“三联合”,营造对农广播强势
广播电台不但有采编播人才优势,也有传输广播节目信号这一特殊渠道。但是,单凭这两点,要办好贴近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借鸡生蛋”,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办好《走进墟日》对农广播节目。
一是与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合办节目,有利于提升节目内涵,丰富对农服务外延。一档好栏目,关键在于节目的可听性,也就是说,节目除了编排要好,还必须有针对性很强的服务功能。《走进墟日》节目面对的是农民,节目组的编播人员不可能对科技、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十分了解,为了办好节目,就必须联合相关部门。比如在尤溪县坂面乡墟场,直播组请来了在农民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尤溪农业155的农技专家,现场解答农民在种养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民发展新的农业项目,宣传农业155热线电话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人员服务承诺,对农民帮助很大。农民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走进墟日》现场直播节目的可听性。
二是与各媒体联合办好《走进墟日》对农节目有利于为农民寻找发展路子,提高栏目知名度。目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是劳务输出,农民迫切需要寻求的是农产品销售市场。为了提高节目服务质量,我们与沿海各广播电台联合,互通信息。他们及时地把当地招工信息传给《走进墟日》直播组,经编辑后,在墟日现场直播节目中对农民广播,为农村劳务输出铺就了一条通道。此外,直播组每天都在关注省内外农业网站,及时收集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帮助寻找农产品销售市场。《走进墟日》现场直播组的活动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省电台《福建新闻》栏目对此作了报道,三明市有关媒体也多次作了相应的报道,这对于提高栏目知名度,进一步树立这个对农品牌栏目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是与各县(市)广播电视台合作,有利于锻炼队伍,培养广播人才。《走进墟日》的服务对象是遍布三明各县(市、区)的农民,办好节目必须得到各县(市)广播电视台的支持与配合。目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重电视轻广播,有的地方广播宣传甚至出现瘫痪状态。为此,《走进墟日》直播组有意识地邀请当地广播电视台编辑参与节目策划,请主持人参与现场直播节目主持,很大程度上摆正了广播的宣传位置,提高了各县(市)广电人做好广播宣传的意识。
(作者单位:三明市广播电视局)
(责任编辑:林运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