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z) Q5 }5 A8 g8 u8 a1 e ●陈文敬 , T7 D& t0 y8 V2 m% u0 m, G
晋江自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一直保持在全省及至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八五”、“九五”期间分别年均递增58%、13.5%;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03.5亿元,财政收入达16.16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16倍、9.45倍。晋江市位居“2001年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的首位,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的第六位、全国“最发达100县”的第10位。 ! U' A% e6 e n* |+ |
10年来,晋江经济为什么如此快速发展、具有如此的生机和活力?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奋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A4 a" C' e) p0 ?推进制度创新 增强企业整体活力 ! Q% _4 Y" p9 g$ g- \9 J6 e5 Y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调整存量、盘活增量”的方针,通过联合、兼并、破产和承包经营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制,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同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供水、供电、机场、港口等行业,切实加大投资力度,组建国有控股公司。“九五”期间共投入3.5亿元,先后组建了泉州晋江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国有控股有限公司。2000年,晋江市国有企业资产由1996年的1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国有工业实现产值10.37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30.77%、121.48%。
- |3 r+ a; ~/ c+ t- U 2、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晋江市在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针对原来许多集体企业名义上挂靠镇、村集体组织,实属个体或私营企业,相当部分民营企业的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不分,企业法人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明晰、家庭式管理等制度缺陷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晋江市从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入手,致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一是甄别理顺企业经济性质。在保持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主管部门、对外法律关系和享受法定期限内优惠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企业自愿、简化手续、逐步理顺”的原则,从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企业“虚假挂靠”问题。至2001年底,全市已有1480家企业完成经济性质甄别工作。二是推动企业改制。晋江市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对个体、私营企业和联户经营企业,引导它们逐步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对挂靠在镇、村两级的集体企业,则着重抓好产权界定工作,明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并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改造。至2001年底,全市组建股份合作企业200多家、有限责任公司40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7家;恒安集团于1998年底在香港挂牌上市,凤竹集团已通过上市辅导验收。三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晋江市注重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增资扩营,扩大生产规模。仅1997年至2001年,全市就有1400家乡镇企业、289家三资企业增资扩营,增资额分别达52.98亿元、6.41亿美元。目前,全市拥有产值上千万元以上企业537家,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55家,恒安集团年产值达12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乡镇企业。 1 Q$ s1 W7 E2 d( e6 w( I
推进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科技实力
+ v" |# u+ G; X& k, ^) p 1、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为鼓励企业开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进行技术改造,晋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晋江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政策激励机制。 # A0 Y0 \/ d( y+ R. s! Y# d
2、努力构建科技投入机制。从1992年以来,晋江市财政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都在1%以上,并做到逐年上升,2000年达2%,2001年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达142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22%。同时还建立了1416万元的科技发展基金。同时,金融部门每年为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上亿元的资金。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199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引进技术、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技术创新资金达40多亿元。
, v9 `1 d5 I; P7 l$ k7 C 3、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一是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二是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目前全市共有42家民营科技企业、10家民营科研机构。三是积极培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50家晋江市科技先导企业、13家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努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晋江市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开发、引进、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从1992年至200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6项。 0 d; \) ~5 V" p6 a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晋江市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组织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工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了“人才优惠证”制度,同时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县(市)级“博士后工作站”,市政府还对到晋江工作的博士每人每月给予4000元的工资补贴,免费提供一套不少于120平方米的博士公寓。由于政策优惠,思路正确,大大地增强晋江对人才的吸引力。仅1998年至2001年就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1079名,其中博士3名、博士后5名。
4 x8 R* \$ ~& v) N+ r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 r! K2 T7 l3 d) u7 g 1、不断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晋江市制订实施了《晋江质量兴市“九五”工程计划》,成立了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切实加强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同时,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全面加强标准化、计量化等技术基础工作,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目前全市规模生产的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8%; 1 x/ ]+ Y! J6 M3 u0 F3 o
2、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晋江市有关部门通过下企业现场指导、协助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举办企业家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科学的员工、财务、成本核算、质量控制等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分配机制和内部制约机制。
: a; h( @0 i. r, H# G. x% A推进市场创新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8 R0 {: {( c+ F& P( ~6 R 1、建市场。晋江市按照“建一个市场、兴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的思路,根据产业布局和特点,规划建设了陈埭鞋材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磁灶陶瓷建材市场、福埔机动车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等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有力地带动了晋江主导产业的发展。 8 i8 B' S) N. w% b: ~! N+ J- g
2、设网点。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费用,使晋江产品能够更直接地与消费者见面,晋江市在发挥10万供销大军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专卖店、专卖点、专卖柜,进一步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提高晋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1000多家企业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近万个常设销售柜、点。 8 A- d& H% d/ a
3、办会展。为提高晋江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晋江市先后举办了四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三届全国糖烟酒食品交易会、两届全国陶瓷石材博览会和一次包装印刷机械交易会。同时,还组织283家企业参加国内外20多场专业展览会,组织企业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主要城市举办晋江侨乡商品展销会;鼓励企业建立网站,进行网上销售,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三届网上博览会。目前,晋江市共有4000多家企业上网、2000多家企业建立自己的主页、1000多家企业建立网站。
# [3 F: b1 i9 l+ L/ ^/ U 4、闯世界。多年来,晋江大力引导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努力提高晋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晋江鞋业已由东南亚拓展到东欧、中东、南美、北非等地区,年出口额超过50亿元;纺织服装已由东欧拓展到西欧、中东、南非等地区,年出口额超过60亿元。
7 ~7 }% ^& B0 H6 a, Q/ V! h 5、创名牌。晋江市按照“抓拳头、创名牌、上规模、带行业”的工作思路,致力培植名牌、推介名牌。建立了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奖励,从而大大激发了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全市有20家企业聘请国际知名运动员或影视名星作形象广告、品牌代言人,许多企业年广告投入均在千万元以上,陈埭镇有关企业2001年投入的广告费就超3亿元。截至今年3月,晋江市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34个、泉州知名商标44个,创福建省名牌产品30个。
: {$ @3 `2 Z+ Q G- X: ` 摘自《泉州通讯》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