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农民增收] 对清流县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5-8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对清流县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原因分析

涂娓珠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化为目前的相对充裕,农民生活基本进入小康。但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速逐年下降,农业增产而农民不能增收成为当前农村带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这不仅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能否实现经济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现状及特点
    清流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县,有耕地15.6万亩、水面4.5万亩、林地234万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状况决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水田的收入。“九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72元、2952元、3093元、3233元、3305元。调查分析其变化有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逐年明显减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9元,各年增速分别为22.7%、14.8%、4.9%、4.5%、2.2%,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增速比“八五”时期回落5.9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77.9%外出劳务收入占12.4%,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入占6.2%,其他渠道收入占3.5%,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3、农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农民收入主要靠非农收入增长实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1983元,占60%,与上年相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农收入1322元,占40%,比上年回升4个百分点。近几年新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几乎全部是二、三产业的份额,但尽管如此,来自农、林、牧、渔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
    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的繁荣。由于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购买力受到影响,农村消费水平不能提高。1997年我县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比重为50%,2000年下降为43.0%。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也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农村整个需求的回升和经济的增长。
    二、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原因分析
    1、国家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调整,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民增收。以农民大宗的农产品粮食而言,虽然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但粮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顺价销售,粮食价格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1700元/吨下跌到2000年的1100元/吨,降幅达35%,2000年仅粮食价格因素影响使农民人均减收150元。蔬菜、禽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我县农产品低质品多、优质品少;普通品多、特色品少;初级品多,加工品少,科技含量也很低。由于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滞后,供给与需求脱节,支柱产业和产品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即使是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烤烟,由于限产、 质量上的波动和价格调整, 产量由1997年的12.9万担减至2000年的6.3万担,售烟收入由5805万元下降至3107.4万元,人均减少222元。
    3、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影响农民增收。我县的自然资源由于以往开采无序性,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造成严重浪费。如木材砍伐过量,卖原木多,加工品少,松脂产量急剧下降,松脂收购量由1995年的6500吨降至2000年2995吨,收购价由2100元/吨降至1900元/吨,使农民收入减少796万元,人均减少65元。原木生产2000年与1995年相比减少5万立方米,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60元。矿产开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综合利用率低,对农民增收也造成影响,
    4、乡村集体企业逐渐弱化,影响农民增收。近几年,乡村企业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的劣势逐步显现,在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经济效益也在不断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步减弱,导致农民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收入也逐年减少。2000年农民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6.2%,比1995年下降8.8个百分点。
    5、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程度低,使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近几年政府致力于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比如发展优质稻,引进闽台农业,发展草食动物,推广特种养殖新技术等,但辐射面小,农民接受能力低,成效不明显。在农业产业化培植和推广上,科技含量低,产业链延伸难度大,规模扩张困难,市场拓展不大,使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此外,近几年城市就业机会不多,由于农民的文化、技术等素质低,进城择业范围小,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约,也影响农民增收。
    三、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若干建议
    1.抓政策落实,营造环境促增收。要狠抓中央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粮食购销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营造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确保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2.重点抓好四大产业,培育特色促增收。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在发挥优势中调整结构,在突出特色中实现增收。重点抓好四大产业:一是水果“三蜜”。利用我县230万亩林业用地和40万亩非林用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水果产业、侧重抓好以水果“三蜜”(蜜雪梨、水蜜桃、早温蜜)为主的落叶果生产基地,加大梨、桃、李、柿等落叶果树类早熟品种比例,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建立蜜雪梨、早温蜜、水蜜桃三个万亩基地。同时,加大对低产果园改造的力度,提高果品质量,使水果产业每年都有较大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增效产业。二是水产品开发。我县拥有水面资源4.5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水面资源3万亩,要以沙芜、嵩口、龙津等区域水面开发为重点,实施大水面淡水养殖工程,切实抓好网栏库湾养殖,网箱养殖和大河增殖流放。三是烤烟生产。烤烟是清流经济一大支柱产业,要充分认识烤烟生产在我县农民增收的地位和作用,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产量和质量,实现年烤烟产量和收购量在10万担以上。四是豆腐皮生产。在目前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生产基地。以“公司”为依托,形成集中生产与分散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每年产量争取2000吨以上,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促增收。把扩规模作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实施办法”的领导决策和组织体系。重点抓好豆腐皮系列、淮山系列、9利茶油、九龙湖鱼干等品牌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辐射面,延长产业链,使它成为带动强,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4.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质增效促增收。一是粮食生产要在稳定总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再生稻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旱杂粮作物;扩大优质稻播种面积,使早稻优质率达50%以上,优质水稻面积占水稻总播种面积80%以上,中晚稻米质向部颁一级米目标迈进,以此避开粮价波动,提高粮食产品收益率;二是扩大茶、果、红心地瓜、花生、荔浦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茶果品质。通过产品深加工和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扩大食用菌生产,生产食用菌1000万袋并逐年增加,使之形成一定规模;四是不放松畜牧业生产,大力引进牲、畜、禽优良品种,提高蛋肉奶产量,推广珍稀家禽养殖,实现品种多样化。远郊山区乡镇要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发展草食型畜牧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使畜牧业生产上新台阶。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促增收。要突出抓好专项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协会和依托龙头企业兴办各种中介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办农副产品仓储设施和储运企业,支持发展储运专业户,储运联合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批专业营销公司和营销专业户;依靠科技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技术、体制、服务方面有所创新,全面推进村会协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承包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典型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农民学好科学,用好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6.发展乡镇企业,务工经营促增收。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依靠科技、优化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抓乡镇企业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乡镇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技术,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个私经济,走出山门,使农村劳动力向工商转变。采取部门引、企业招、中介导、亲友带等有效途径,有序组织劳动力在沿海、西部地区以及国外创业生财,增加农民收入。
    7.加快小城镇建设,“城乡互补”促增收。立足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交通、电力、电信、商贸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基点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繁荣、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当前,要进行“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建设,即以县城为中心,把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规划。同时,制定政策、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到小城镇创业。通过“三位一体”模式的形成,使农民有比较稳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99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