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祚国
创建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三大创建活动之一。近些年,常德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号召,作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中央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文明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总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和崇高追求。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运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辨证对待、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促进“物”与“人”相协调。城市是人与物的承载空间,文明城市是城市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的统一体。抓功能文明,主要是抓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体现宜居、畅通、平安、健康等人文功能。近些年,常德市坚持把改善市民生活的工作环境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目标,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市、全国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城市荣誉,为市民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抓素质文明,主要是抓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常德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潮流,切实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德行天下、和谐奋行”的常德精神,先后组织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国常德诗人节、道德模范巡讲、文明创建进农家、十大德商评选等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树立了良好社会风尚,提升了市民思想素质,把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变成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评委杨绍军、全国十大法制人物陈建教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共产党员电力抢修队、女子机械化清扫班等一大批先进群体。 二、促进“短”与“长”相协调。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明城市创建是文明的积累。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永续工程,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道循创建规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持续发展的思路,立足长远、狠抓当前。从长远着眼,常德市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列入了《常德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长效的考核机制、长效的投入机制和长效的监督机制。10多年来,每一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创,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为一项持续开展、常年坚持的工作。着眼当前,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工作理念,从市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抓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使创建工作步入百姓生活,造福人民群众,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在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通过广泛开展市区领导“进社区、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活动,重点办好路灯亮化、下水疏通、路面维修、环境保洁四件实事,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对文明创建的支持度不断升温,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促进“小”与“大”相协调。“大”,是指文明城市创建中制定的大规划、实施的大举措、开展的大活动,“小”,是指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小事、小节。抓“大”有利于定向导航,充氧提神;抓“小”有利于精雕细刻、见微知著。创建文明城市,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入手,盯住细节,抓好细节。抓环境整治,既要盯住繁华地段,又要抓好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地下行人通道等不显眼的地方。特别是通过开展清理牛皮癣、五小门店、黑的黑摩、集贸市场、交通秩序五大专项整治行动,更换门店招牌1万多块,粉刷诗墙30万平方米,修补路面为20多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400多处,修建路灯8000多盏,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抓文明行为,要教育每个市民从自身做起,从一言一行的小事做起,认真遵守市民文明公约,讲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养文明习惯、树文明形象。常德市制定了市民“八不”行为规范,开展了不文明现象大讨论,组织了“我文明、我礼让”实践活动,设立了新闻曝光台,使广大市民在公共文明、交通文明、语言文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促进“上”与“下”相协调。创建文明城市,根本力量在于群众,最终办法来自基层,绝不能只是上级领导机关的一厢情愿,而要变成各行各业上上下下的共识共为。创建过程由群众参与,创建实效由群众评价,创建成果由群众分享,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使创建工作落实到基层,植根于群众。常德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响亮提出了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口号,广泛宣传发动,使创建工作真正成为全民行动。市委书记、市长向全体市民发出了倡议书,新闻媒体开办了专题专栏,市文明办编印了文明市民读本、宣传折页90多万册,制作入户公益广告4000多个,出动宣传车1000多台次,提升了广大市民创建意识,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热情,使文明创建工作从“行政推动”变“自觉行动”,从“领导喊、群众看”变为“领导‘群众一起干’”,营造了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五、促进“点”与“面”相协调。文明城市创建,要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注重抓亮点,培育先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榜样释放无穷的力量,让典型经验在更大的面上开花结果。抓点,就是要抓基层、打基础,从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示范街、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文明创建细胞抓起,精心选择和培育一批典型,争取每年树立一批标杆,大力宣传优秀事迹,推广成功经验。以文明市民带动群体,进而带动广大群众;以文明社区推动城区,进而推动整个城市;以文明窗口影响行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常德市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市级以上文明行业占总数的60%以上,文明单位占总数的40%以上,文明社区占总数的30%以上,文明家庭占总数的20%,创建活动覆盖面达到了100%。 六、处理“城”与“乡”相协调。城市的文明必须扩展到农村,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要坚持城市和农村一齐抓,建立覆盖广泛、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城乡居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努力实现城乡共文明。既要发挥城市在人才、文化、信息、技术、管理、物资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也要发挥农村在土地、环境、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城市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前进。近两年,常德市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建立和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城乡统筹救助机制、城乡统筹规划机制、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农村公路建设机制、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机制、财政支农机制、镇村环境整治机制、农村社区建设机制等12个方面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到文明城市城乡共创,文明成果城乡共享。涌现了临澧县新安镇、石门县壶瓶山镇、鼎城区灌溪镇等文明创建的明星村镇,李长春、张春贤等中央、省委领导先后视察,给予肯定。 七、促进“名”与“实”相协调。文明城市既是名誉,更是实力。创建过程重于结果,实效重于名誉。不能把创建仅仅视为争牌子、争名誉,而应追求实致名归、名副其实。在创建过程中,营造声势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避免形式主义,收到实际效果。营造氛围是为了解决问题,需要造成一定的声势,但不能止于声势。声势造出了,舆论氛围形成了,就要乘势而上,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探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新途径、新办法,把是否推陈出新动了问题的解决,是否促进了风气的好转,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创建活动成效的标准。只要认准的事情,就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身体力行的作风,坚韧地干,坚持地抓,积小胜为大胜,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动机,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