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古人言,“毋为私欲蔽”。体面的工作、广阔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但过度的欲望,则会让人深受其苦。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对物质名利多一些淡然,摒除不当不义之欲,考验着一个人的品德,彰显着一个人的境界。(人民日报《既“知止”,也“知进”》) 【典故】出自宋代金朋说《正心吟》,明诚道不离,知格无邪伪。中正着吾心,毋为私欲蔽。 【释义】意思是,不要被私心欲望遮蔽了良知。 【赏析】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命题,也是一个为政难题。公与私的背后,往往是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较量,一旦“私”字占了上风,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失去控制的欲望,如同脱缰的野马,会引发难以收拾的祸患。宋代范仲淹在朝中为官时,有人想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名为“绿野堂”的园子,他坚决不肯收,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春秋时期宋国官员子罕,在面对他人献上的宝玉时,慨然拒绝,讲:“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现实中,那些经不住诱惑而收受他人钱物的人,便会因此受制于人,走上违法违纪道路,最终受到法纪的严惩。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克己奉公,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多一些精神上的追求,少一些物质上的羁绊,自觉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风廉政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涵养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跳出私欲的泥淖、守住法纪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