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C% M$ }3 x' @0 V" L( V
# | p# G m0 D V. N" ?! x
5 F$ E9 ~7 |% t$ X, L: L5 z ? r2 j" x怎样起草好先进事迹材料?
' Y5 O9 o6 V& j
2 k% Q7 a2 W( z& Z; C
5 ?; t% `5 ^7 y; O
0 T, E# l* l/ M$ [% D9 w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二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模范科室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一拟标题 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有的时候只有一个大标题如:《推荐XX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有的是正副标题组合如:《扎根基层的发明家——推荐XX同志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二点开头
9 C: Z) n: h6 U9 Y- { 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J+ N% A& |! F
三写正文3 [. ^ K3 l) i' D6 I; r9 c/ d. @
正文的主体,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重点,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科技优秀工作者,就应该着重写这位同志在什么样的困境下,如何坚持创作发明,在各领域做了哪些发明创造。又如,要写一位创业创新的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就要着重写这位同志如何在创业方面,在改革创新方面都有哪些突出事迹。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 j { V7 e2 G! ?+ ^( v* R' j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四落结尾
4 U: N2 r2 F% J/ `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5 ?1 D0 b1 b! z先进事迹材料,是日常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应用文。撰写先进事迹材料,关键在于从平凡之中发现“闪光点”,从细微之中寻找“感人点”,从常情之中挖掘“可贵点”,力求使人物立体饱满,让受众感同身受。范文及解析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前不久受到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的事迹材料。这篇文章,体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这是属于第二类,宣传用的材料,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 一则,文章的各级标题凝练得非常有匠心,主标题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朴实而生动;一级标题采用“一”字式拟制方式,通过四个“一”精准概括了主人公的特点;二级标题采用段首句的方式,简洁明快,干脆利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则,文章的语言鲜活生动,文字优美有张力,其中富有思想性的金句层出不穷,使人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希望笔友们能从这篇精彩范文中,学习借鉴先进事迹材料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6 L+ ?! Q& T$ D; B" |6 P
2 S, J8 a0 B1 R. x# Y( ^& P) J
“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支撑着我” ——记“燃灯校长”张桂梅! {" a+ P. F5 y8 ^! [+ K' k
4 G6 a! ]3 x* [- g( N
* p/ X7 N4 L* \7 M3 {' R
为了燃起希望,她听从党的号召,扎根边疆、巾帼建功,把40多年美好人生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为了燃起希望,她践行教育使命,与时代同行、与疾病抗争,推动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0多年来,先后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梦圆大学;为了燃起希望,她愿做幸福使者,不是妈妈、胜似妈妈,为136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撑起爱的蓝天(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主人公是谁,而且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徐徐展开,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产生了曲径通幽之效。这个开头,很好地印证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行文之道)。 她,就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优秀榜样,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和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 信仰如炬一盏星火照远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金句)。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念,为的就是一种理想(观点句)。“燃灯校长”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让华坪女子高中的师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里有光(使用文学性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让理想信念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为山区女孩追梦人生铺起了一条光明大道。 这是拔掉穷根的坚定信念。华坪县地处金沙江腹地,山区面积占97%,2/3以上的大山在海拔1500米以上,散居着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 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观点句)。与教育和贫困打了半辈子交道,张桂梅最懂山里孩子的渴望,最懂这片山。1996年8月,张桂梅到华坪县中心学校任教,“女生比例很低”、“很多女孩读着读着不见了”的现象,引起她的极大不安。通过不断的家访她发现,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是大多数当地女孩的共同命运。面对山区教育的“锥心之痛”(用词很巧妙),张桂梅认为,“女孩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贫困女孩—贫困母亲—贫困下一代的恶性循环,所以救一个就是救三代!”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引用名句)。“我把那些姑娘一个个往回捞,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张桂梅孜孜不倦地播种教育脱贫、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希望,并将这一希望撒向云岭山乡。 这是拿命来拼的坚定信念。越是在艰苦的地方,信仰越容易生长;越是经风雨的考验,信仰越历久弥坚(金句)。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还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0多种疾病,经历了数次病危抢救。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时,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灵伤痛和身体病痛。连续的命运重击,怎么挺过来?靠坚定的信念!困难没有将张桂梅打倒,反而成了她燃烧自己的柴火。 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金句)。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身患肿瘤。没钱治病,举目无亲。她决定瞒着病情,把初三毕业班带到毕业,这一拖就是3个多月。后来,学校了解到她带病教学,送她去医院做手术,当时取出来的肿瘤重达2公斤,非常危险。“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她的事迹传开后,华坪县各级干部、老百姓主动给她捐款,一位到县城开第七次妇代会的代表也捐出仅有的5元回家路费,这样的善举,极大地温暖了她的心,给她以新的生命力。人在难处最知暖(金句)。“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从此,张桂梅的人生就与山区教育事业深深融合一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她用拼命精神,换来了贫困山区女孩人生命运的转折。2 A' Y8 [0 a) B1 S
这是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贫困山区教育起步晚、资源少、底子薄。有好心人劝导她:“张老师,女孩辍学问题在贫困山区具有普遍性,各级党委政府会逐步解决的。”张桂梅却回应说:“我们等得起,可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她们可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山区的希望,女高早办一天,就能少让一批山区女孩辍学,就能多为山区发展点燃一分希望啊!”张桂梅只是一名乡村教师,但她在教育工作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她的心中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全面提高,离不开无数个像张桂梅一样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努力奋斗。从边疆到内地,从乡村到城市,从高山到海岛,涌现出张丽莉、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人民教师,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提高人民教育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为筑牢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做出贡献。 担当如铁一份责任筑梦想巾帼之志不可夺,弱肩也能担道义(金句)。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当听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时,她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作为党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为了实现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的梦想,张桂梅积极探索,努力办好教育,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无到有,办负责任的教育。负责任是办教育的前提,哪里是痛点,哪里就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观点句)。山区女孩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求学,怎么办?张桂梅决定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于办学之初的艰难,张桂梅记忆犹新:资金短缺、招生困难、条件简陋,没有围墙、宿舍、厕所,也没有保安。为此,她拖着病体四处筹集经费,有人怀疑,认为她是“骗子”,想着自己的委屈,她也曾放声大哭过……但为了山区孩子,她都选择默默承受,继续奔走不断呼吁,决心毫不动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9月1日,通过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并正式开学!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张桂梅下定决心:“家长们既然信任我们,把孩子送到女子高中来,那我们一定教好孩子,给她们未来。” 从有到好,办有质量的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女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山里孩子学习基础差,要想出成绩,不严、不狠、不拼,怎么行?(很接地气)为此,张桂梅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工作制度。在张桂梅看来,她的“狠”能帮助孩子们突破成长的坚冰,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经得起风吹雨打。她注重因材施教,探索民族山区学生教育规律,总结出“三点三路教学法”: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末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解决好授课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编写教案、开展教学时,弄清作者的思路,设计自己的教路,指引学生的学路。2 @9 b$ i9 `' J2 m: w$ @# r
山里的女孩,一样能考上好大学。建校10多年来,在没有入校门槛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用数字支撑)。她们,曾经是贫困生、辍学生、落榜生,如今考入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为师为母,办有温度的教育。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金句)。张桂梅是校长,是老师,也是母亲;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管心理。她把“家”安在学生宿舍,每天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后才休息,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她的床旁边还有一张床,留给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她是严厉的老师,也是和困难学生抱头痛哭的温暖妈妈,胸怀最真挚的母爱。女高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老师们说:“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2001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给孩子洗衣洗澡、收拾大小便、买玩具,把孤儿院变为儿童乐园。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金句)。在女高,多数学生叫张桂梅“张老师”、“老妈”、“老太婆”,真挚而依恋。相对于传授知识,女高师生对张桂梅的爱和责任,感受更加真切。张桂梅与孩子们成为一家人,妈妈能做到的、她做到了,妈妈不能做到的、她也做到了。在学生心里,她是最伟大的老师,是最优秀的妈妈! 坚守如磐一片丹心育新人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精准概括主人公的特点)。1998年4月,张桂梅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常人吃不了的苦创造了山区教育奇迹,用红色基因为女高师生注入精神力量,用不怕掉一层皮的付出让山区孩子凤凰涅槃!(这段话很有感染力) 无论时代怎么变,优良传统没有变。“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这是张桂梅的育人理念,也是女高的育人特色。 一走进女高操场,远远地就会被“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12个巨幅红字锁住目光,这是张桂梅办教育的“魂”和“锚”。建校10多年来,学校坚持“五个一”教育:党员一律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次红色影片。红色文化教育,早已渗入师生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成为女高的一道风景线。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激发起巨大精神动力。 无论学校怎么变,教师天职没有变。女高的巨变,是我国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张桂梅和其他老师的不断努力,女高在办学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基础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校学生一天比一天多,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这些年,尽管学校发展快了、工作岗位变了、个人名气大了,但张桂梅始终牢记并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她看来,唯分数并不是山区教育的出路,必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桂梅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她把育德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塑造女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气质和品格。成就一个学生,扶起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金句)。女高毕业生,很多人选择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艰苦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张桂梅倍感欣慰,心里想的是:“事业后继有人了!” 无论岁月怎么变,奋斗精神没有变。为了学生的一切,老师苦教,全校教职工苦干。在40多年的执教经历中,张桂梅与疾病斗,说“我就看老天能把我领走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看病上”;与贫困斗,探索教育扶贫,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没人不打心眼里佩服(使用口语,很接地气)。 奋斗精神,在女高延续着,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语言很鲜活)。张桂梅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有病却不死,比正常人还苦得起,男老师被我拖垮,女老师累得哭,两个单位来回跑,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支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她寄望她的学生们刻在心上的誓词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金句)。这样的自信心,不仅生动诠释了张桂梅的奋斗精神,更激励学生们志存高远,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奉献如歌一生情怀铸丰碑巍巍玉龙雪山高,脉脉金沙江水长(对偶修辞手法)。40多年来,在红土高原上,张桂梅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无私奉献精神谱写出教育脱贫的红梅赞歌(巧妙嵌入主人公名字中的“梅”字,产生一语双关之效)。 视学生为期盼,所以痴心执着。张桂梅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学生有出息,成为国家的未来;最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坚定执着,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为了留住学生,多年来,她走了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车轮到不了的地方,她骑马翻山也要去,哪怕摔断肋骨、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还是坚持每年寒暑假都走。有一次家访,遇到一个辍学放羊的学生,张桂梅苦口婆心说服了女孩父母,把女孩带回了学校。为了给学生铸魂塑形,她提出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的校训,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精心引导学生破茧成蝶、茁壮成长。 师者桂梅,心之所向,百折不挠,不为投桃报李,惟愿百花齐放。她是学生的幸运,是女高的荣光(语言隽永而意味深长)。 视事业为一切,所以朴实纯粹。她淡泊名利,把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200多件奖状、奖杯、荣誉证书,全部捐给华坪县档案馆,说“这些年,我只是力所能及地为山区女孩教育做了一点事情,我只是尽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应尽之责,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应该属于党和人民”。她固守清贫,对自己和亲友“抠门”,吃、穿、住、行、用节俭到了极致,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却把奖金、工资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共100多万元全部用在了学校和孩子们身上。2013年以来,她每年出差、家访那么多次,但没有报销过一笔差旅费。她看淡生死,多次向华坪县领导提出,“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礼就不办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能不能提前把丧葬费预支给我,我想把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引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非常贴切)。面对繁华和荣辱,她一心扑在事业上,私情与大爱,她分得很清;教师本分,她守得很牢。这份质朴和纯粹,是共产党人的真本色。
0 ~4 ~8 l% T) I; N& a/ i! \ 视组织为依靠,所以忠诚感恩。张桂梅对党的忠诚是发自肺腑的,嵌入灵魂的。建校不到半年,女高老师流失超过一半,学校快办不下去了。最艰难的时候,张桂梅想到依靠党组织的力量,一下子来了底气。她把剩下的6名党员教师召集起来开会,说:“抗日战争时期,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共产党员,阵地就不会丢。今天,我们这么多党员在,还能把这块教育阵地弄丢吗?”随后,老师们在教学楼墙上画了一面很大的党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当念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时候,大家都哭了,坚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把女高办好!人心齐了,女高又有希望了。 在党言党,爱党护党。女高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如今的女高,已经成为一所设施齐全、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学校。一次家访中,学生的母亲拉着她的手,哭着说:“女子高中不收钱,让娃娃有书读,你是恩人,我们都感谢你。”她却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女子高中是各级党委政府出资修建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张桂梅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办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当好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 c0 K8 F4 L) I"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