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省应急管理厅交流发言材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秘途杂谈 时间: 2022-8-16 11:36
标题: 省应急管理厅交流发言材料
在应急管理部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以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突破,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持续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一、坚持对标夯基,高标准完善组织体系
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整合乡镇(街道)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职责,通过设立应急管理所(办)、加挂牌子等方式,由一个工作机构承担应急管理工作,并在行政村(社区)设立应急服务站(点)。全省*个乡镇(街道)均明确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名。地级市萍乡市、*市辖区内所有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管理所(办),万载县乡镇应急管理机构由县应急管理局和属地双重管理。
二是明确救援力量标准。整合乡镇(街道)现有民兵、森林防火等力量,组建不少于*人的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社区)组建不少于*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全省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共*万余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人,其中萍乡市乡镇(街道)均建立应急救援中队,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从*分钟缩短至*分钟。
三是明确应急指挥体制。建立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总负责人、相关工作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应急指挥体系,统一指挥队伍力量、调配装备物资,统筹灾害事故信息接收、会商研判和应急处置。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建设,实现灾害事故应对“四个统一”(统一监测预警、统一信息发布上报、统一抢险救援组织、统一应急指挥)。机构改革后,全省各乡镇(街道)共修订各类应急预案*余个,组织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近*场次,基层现场处置和应急实战水平有效提升。
二、坚定清晰明责,高质量构建责任体系
一是责任到底。明确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并履行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等*项领导责任;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落实*项工作责任,行政村(社区)落实*项工作责任,网格员落实*项工作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
二是赋权一线。贯彻《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将安全风险较小、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有利于基层组织实施的*项县级权限赋予全省乡镇(街道),另有*项与基层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的权限赋予能有效承接的经济发达乡镇(街道),着力解决权责不一、有责无权的问题。*市推行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和网格员“检查吹哨”、行业监管部门“报到查处”的检查执法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党建引领。争取省委组织部大力支持,做实“党建+应急管理”,推动全省基层党建信息化指挥平台、功能、资源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点对点视频连线*万余个基层党组织、*万余名党员,有效将预报预警、转移避险、救灾救助、宣传教育等延伸至村级党组织。
四是网格共治。整合现有灾害信息员、护林员等网格资源,加强与综治、消防网格员融合,一体化推进“多员合一”的综合性应急管理网格队伍建设。全省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两级共有应急管理网格员*万名、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应急管理格局。
三、坚决推动落地,高水平健全保障体系
一是经费政策支撑。联合省财政、民政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意见,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万元,用于乡、村两级应急管理网格员(灾害信息员)补助支持。万载县按人均*万元预算标准,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所工作经费,由县应急管理局采取报账制代管。
二是统一规范标准。落实乡镇(街道)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套应急工作机制等“十个一”工作标准,全省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余个,在*个多灾易灾乡镇(街道)预置救灾物资*万余件(套);设立应急避难场所近*个,面积近*万平方米,可容纳*余万人。鹰潭市“村村响”智能广播系统覆盖全市*个乡镇(街道)和*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有效传递。
三是考核奖惩落地。省委、省政府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省政府将应急管理纳入及时奖励重要范畴。同时,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问责追究,对应急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失职渎职的,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年全省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连续*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因灾死亡人数为本世纪以来最低。我们也清醒看到,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很多工作还在探索前行当中。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底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