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七天转瞬就过了。尽管大家学味正浓、意犹未尽,却不得不画上一个依依不舍的句号。作为班长,我代表大家作个总结性发言,与大家共勉。
我发言的题目是:
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
在浙大学习七天,我就用七句话来总结吧!
第一,“浙”七天,思想的“味道”很浓。有一种美食叫“思想”,有一种味道叫“真理的甜”。百年以前,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品尝出了真理的“甜味”。“浙”七天,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真理的“甜味”,还尝到了新技术、新业态的“鲜味”,闻到了领导艺术、治理能力的“香味”,还在学浙江、找差距中尝到了“辣味”。“浙”七天,学校端上来的“菜”很有味道,9次理论课程、4次现场教学、1次分组讨论,外加今天的结业交流,多学科、多领域、多菜系、多口味,内外兼修、动静结合。有静静的听、有细细的看,有课间随心地交谈、有系统的小组讨论,有深邃的理论分析、有形象的案例介绍。面对这些“美食”,我们大快朵颐,尽情享受这场味道多元、营养丰富的思想盛宴。因此有同学说:七天来,身体长胖了不少。其实,大家不仅身体长胖了,思想也长胖了、长得更丰满、立体了。
第二,“浙”七天,理论的“浓度”很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我们这个班50多个同学,清一色来自省级机关,全是处级干部,尽管大家岗位不同、职责分工上有差异,不见得是搞理论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或多或少都要参与政策制定、文稿起草,再退一步讲,也要贯彻执行上级政策、科学指导下级开展工作,理论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一定是干不好工作的。很幸运,很多讲课老师都是理论上的“大咖”,不管是卢教授、夏教授、宫教授、郑教授、张教授,还是张书记、厉厅长、华博士,他们都能深入到理论本源、钩沉发微、问本思源、深入浅出,把理论的本质讲通、讲透,讲得有声有色。前天,我在日记里感慨:“夏教授的讲课就是一场单口相声,讲得娓娓动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讲课,涉及宏观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浓度”高、“后劲”大,耐嚼、耐品。
第三,“浙”七天,学习的“劲头”很足。开学那天,省委组织部保巡视员在开班动员会上要求大家转变角色、珍惜机会、严守纪律。我感觉,“浙”七天,大家做到了,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当学生,认认真真记笔记。大家受张书记的鞭策,展现了良好的学风,课堂纪律非常好,没有一个同学请假,没有一个同学旷课。大家就像郑教授期待的那样,以“空杯”心态,用眼神与老师交流,用微笑与老师互动,如饥似渴地听讲。不仅如此,很多同学都克制住了出去欣赏杭州美景的冲动,“躲进小楼成一统”,“宅”在宿舍里读书、学习、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分组讨论那天,杨处长还担心大家走过场、不认真,殊不知每个同学发言都很认真、有感而发、深刻且系统,从一点多钟交流到三点多钟还觉得不“尽兴”,学习劲头不可谓不足,而是很足。
第四,“浙”七天,打开的“脑洞”很大。开学那天,宣传部的梅处长调侃自己名字为“没学会”,担心学不会。然而从小组讨论和今天结业分享情况看来,大家显然都学会了,并且学得很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打开了很大的“脑洞”。就拿我来说,这几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治理、科学的治理该从哪里着手、遵循什么规律?通过学习,我有几点感悟,用六个字来概括:理想、理论、理解。具体已在分组讨论会上讲过了,这里不展开讲。值得探讨的是,治理的“理”字,在《说文解字》中从“玉”从“里”,本意是把石头剖开并雕刻好。可见,治理是由内而外进行的,欲治人者,必先治己。因此,我愈发觉得宫教授那句话说得太好了。“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我加了一句:“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印象:江浙一带的干部都很能讲,侃侃而谈,说话像百货大楼卖衣服——一套一套的。这次上课的张书记、宫教授、厉厅长就是代表,是江浙干部的缩影。仔细分析,他们有个共同点:善于学习,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用张书记的话说,就是有“两本”:本分、本事。然而本事是天生的么?肯定不是,是通过后天刻意学习得来的。有道是“非学无以增智,非学无以长才”,这是至理名言啊!
第五,“浙”七天,拓展的“眼界”很宽。前天,郑教授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就是“干部教育不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而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作为处级干部,经验、方法固然重要,但看待问题的角度、思维、格局更加宝贵。“浙”七天的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怎么看”,仿佛我们的眼睛上多了一面多棱镜,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不同的“图景”。找到了观察“十四五”宏观经济形势的视角,学会了如何看事物的本质、如何看待正义、如何看待权力、如何看待领导能力、如何看待风险。“浙”七天的实践教学,让我们“开了眼”。安吉余村,告诉我们如何将“绿水青山”一步步变为“金山银山”,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形成闭环。枫桥近6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总结经验、迭代经验,如何以人为本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云栖小镇和城市大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运用新技术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应用场景。
第六,“浙”七天,能力的“提升”很快。开学那天,我讲过一个观点:本次培训班本身就是一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今天,我依然这么认为。郑教授讲,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方法、习惯、胸怀四个层面。张书记建议我们遇到问题要冷静、保持定力,善于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事实上,这次培训班已经考验了大家的思维、习惯、心态、方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出发前一天晚上,我们突然接到飞杭州的航班临时取消的消息,那时候,已近12点,大家很担心,票务公司下班,来不及改签了。第二天就出发,怎么办?这个时候,省委组织部的杨处长、浙江大学的老师们沉着应对、果断处置,调整航班,杭州飞不了,就改飞义乌。各位同学也不慌不乱,有序办理了机票改签手续,虽然有的同学“折腾”到凌晨两三点钟,总算平稳应对了一次“出行危机”。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观一叶而知秋。从这件“小事”的处置上,够看出大家“猝然临之而不惊”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治理能力的体现。这七天里,班里为了做好管理、服务,分别组建了班委、明确了职责,利用信息手段,拉起了班级群、班委群、小组群,通过微信提升管理效率,效果很不错。微信的运用,无疑就是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第七,“浙”七天,收获的“情谊”很真。这七天,同学们一举一动都很有“温度”,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哪怕只是在课间顺手倒上一杯水,哪怕是相互递上一支香烟,都传递了满满的同学情谊。记得在嘉兴南湖学习那天,有位女同学不小心摔倒了,马上就有同学冲上去搀扶。在安吉余村那天,有位同学上车撞了头,大家送去了温馨的问候……可以说,“浙”七天,我们50多个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段学习的“人生代码”,已写入了每个人的记忆“内核”,不管今后大家走到哪里,谁也不可否认:我们曾经是同学。我也坚信大家会把这份同学情永远珍藏在心。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加培训的同学,来自50多个厅局,50多个社会关系加起来,必然为治理能力赋能。
令人感动的是,这七天里,浙大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作了完美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斯老师、蔡老师为培训操了很多心,省委组织部领导至始至终陪着我们,给了我们学习强大的组织保障。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他们的衷心感谢!
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跟学生讲过:“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是两个永远都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来这里培训,不在于得到眼前的“面包”,而在于让所得到的面包更有味道。这种味道,应该是真理的味道,获得方法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品味。
希望大家回到工作岗位后,把学习的精神带回去,把思考的习惯带回去,从“治理”的本质开始、从“治理”的初心出发,由内而外破译“治理能力”的密码。
在此,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永远记住这份同学情谊,聚为一团火,散为满天星!
谢谢大家!
在中央党校这座锤炼党性、求索真理的神圣殿堂,我们共同度过了紧张充实、美好难忘的一个半月。时光虽短,却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与珍藏,激励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2018年2月28日,当我们初来中央党校报到的时候,校园湖水边缘的冰还没有完全消融。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大有四季。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4月的那场春雪记忆犹在,深秋的满地金黄依稀如昨,校园的湖面又一次冰封,春的生机已在枝条萌动,我们却要和党校说再见了。
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真诚感谢关怀培养我们的党组织、中央党校的老师们和提供精心服务的广大教职员工!
作为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的学员,我们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年来,我们自觉做到“三个转变”,牢记“定、静、安、虑、得”五字箴言,“踱方步、冷思考”,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中心内容,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研修理论、锤炼党性、提高本领,扎扎实实完成组织交给的学习任务。
这一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央党校精心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 10”课程体系,老师们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开展互动式教学。讲授过程深入浅出,互动环节有问必答,小组讨论现场指导,双向交流解疑释惑。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一步步把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这一年是学学相长的过程。在党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课下交流到小组讨论,从餐桌交流到校园散步,从学术沙龙到学员讲堂,有思想的交流、有观点的探讨,在相互启发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年是学思相长的过程。党校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踱方步、冷思考”的机会。在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中,我们心静下来了,书读进去了,问题思考进去了,思想沉淀下来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了。一年来,全班同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共发表文章200余篇,独立出版和参编著作十几部,3篇调研报告上报。这一年是学修相长的过程。在校一年,有幸4次聆听陈希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做到“两个维护”、做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坚定践行者、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我们铭记在心。党校是党性锻炼的大熔炉,通过开学典礼、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文艺演出、党性分析等多种方式,不断激活我们的红色基因,强化着我们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我们深深感悟到,党校是重温初心、强化初心的地方;是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地方;是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地方。忘不了大礼堂开学第一课,忘不了综合楼里专心听讲;忘不了实事求是碑前驻足沉思,忘不了伟人雕像前伫立仰望;忘不了掠燕湖中的红船,忘不了综合楼前的党旗飘扬……一年党校人,一生党校情。我们走过了大有四季,大有四季里有我们的党校记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走出校门,回望党校,我们会把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带回去、把理论研修的成果带回去、把党性修养的成效带回去。从“冷思考”切换到“热运行”,我们会做追梦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