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释然 时间: 2020-12-19 19:46
标题: 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在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辅导讲话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研讨,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近期,州委决定组织四期干部集中轮训。州委高度重视这次培训,组织部、党校等相关部门精心准备,课程设置合理,邀请资深的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相信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理解十九大精神。
就我们州一级来说,学习的目的重在实践运用。作为一名州级领导,讲课不是我的专长,因此在接到讲课任务以后我就开始思考,把这么多的同志聚集在一起听我讲一早上,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也没有一些帮助大家提升的东西,那就是在耽搁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感到压力很大。
今天在座的基本都参加了培训开班动员会,俊强书记在会上的讲话,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我州干部队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明确指出干部队伍存在着“三低”现象,即思维层次低、工作标准低、个人要求低。大家不要觉得话说得重,从客观上来看,我们的队伍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从主观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三低干部”吧?应该都是希望通过努力成为思维层次高、工作标准高、个人要求高的“三高”干部。今天,我就从工作方法的角度与大家一起来谈改变“三低”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工作方法问题。从毛主席开始,一直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在不断地强调工作方法,如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工作方法。今天,我主要想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谈工作方法,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二是几种常见的工作方法,三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今天所谈的都是个人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干货”,我也就赤手空拳地上来讲了,希望通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让大家对工作方法从实操细节方面有所了解或掌握,对大家有所帮助,那就不虚此行。
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良好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句话叫“事半功倍”,还有一句话叫“事倍功半”。就是说,有些人做事情效率很高,花了一半的力气得到了两倍甚至多倍的成效;但是有些人则花了人家两倍的力气只取得了人家一半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大家可以自我对照,或是反观一下周边的人。有很多人做工作忙忙碌碌,从早忙到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真是够勤快、够用功了,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不成正比,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
如果是搞学术、搞科研的同志,已经把工作方法上升到一个理论的、系统的层次来研究了,比如系统论、博弈论,其中好多内容都是研究工作方法的。我是物理专业的,其中好多课程就是告知你明确的工作方法与步骤,好些都不能随意打乱。比如,我在中科院物理所实习时,有一台实验器材的多个开关是要靠人工控制,就是用手推,一旦搞错顺序,那所有前期工作就是白费功夫。当时我的导师严谨到什么程度,我学了一个星期,他都不放心把那几个开关交给我推,就是担心我把顺序弄错了。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来讲,工作方法虽然没有科研那样严谨,但是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养成一个好的工作方法,对工作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第二,良好的工作方法可以凝聚干事活力。毛主席说过,领导就是要“出主意、用干部”。为什么要把工作方法聚焦在凝聚干事的活力上呢?因为在座的都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是推动德宏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凝聚人来做事,就是指定一个方向,领人干事。
凝聚人来做事有若干种措施,比如说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等等。如果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以后,就会觉得干事的环境很轻松,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把工作向前推动,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一个方法得当的领导,他会让下属有所适从;反之,一个方法不得当的领导,会让下属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要往哪里走。如果主官工作方法不得当,大家都在瞎忙,好多事情都是在做无用功,在互相消耗精力,浪费时间,却收不到效果。有些领导就是因为方法不得当,工作很辛苦,什么都冲在前,干了很多不该他干的事情,最后他苦下属也跟着苦,或者是他苦下属不苦。就像打仗,两军对垒的时候,指挥官的职责就是指挥。如果指挥官不在指挥所指挥,拎着一把枪跑到这个阵地上打两枪,又跑到那个阵地上打两枪,就变成了打乱仗,这样是绝对打不赢的。所以,对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工作方法在凝聚干事活力这个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
第三,良好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干事的本领。公务员是一个管理岗位,这支队伍有其特殊性,不管你是什么级别,在老百姓眼中都是“官”。因此,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这些能力,就很难开展工作。在专业技术岗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技艺精湛但很有个性的医生,连院长也安排不动;有的老师课讲得很好,但不服从调配,让他当领导都不愿意。但是,这样的情况公务员就不行,必须通过提升干事能力顺应公务员队伍的特殊性,不同职级的领导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首先,组织协调能力是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具备的,哪怕是最普通的公务员岗位,也需要按职责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而有的干部因缺乏磨练,工作方法不当,这些能力还比较欠缺。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连基本的群众工作方法都没有,不知道怎样与群众沟通,不会开群众会,不敢接触群众,人云亦云,别人说是“刁民”,就跟着说“刁民”!在中央纪委的一个调研反馈会上谈到,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已经是处级干部、主政一方了,在讲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时,不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是说群众不懂得感恩、缺乏内生动力等现象。当然,不可否认,群众中确实存在“赖着不走,躺着不动”的“赖贫”情况,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个案,我们向上级汇报不能以偏概全,用个案代表全面,这怎么能行呢?有一句话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我们党从建党那天起,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落后只能怪干部工作方法不当,没有引导好。如果一出现问题就完全赖给群众的话,那么这样的群众工作方法离中央要求就偏离太远了。
二、几种常见的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常见的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我看来,主要是开会、汇报、做事。所以,我就从这三方面谈。
第一,开会的工作方法。大家可能觉得新鲜,开会怎么也要讲方法呢?开会里边有太多的方法了!大家都是开会的得益者,也是开会的受害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来看,基本上是从基层、从群众中通过调研、提炼总结经验逐级上报,然后形成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其中的落实更多的是依靠发文、开会。在这种机制下,很多同志可能就会有一种“没有开过会的工作就意味着还没有开始”的错觉,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春耕生产现场会,可能有些同志还会纳闷,不是到点了该种什么种上了就行么,为什么还要专门就春耕生产开个现场会呢?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如果不开过会的话,有很多干部群众就会等着,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另外,层级越高的干部为什么掌握的信息、知道的东西就越多,并不是说只要当了领导,能力水平就真的比下级高,而是上级开的会比下级多,接触的信息就比下级多。特别是参加一些中央举办的会议。我曾参加过一次中央党校举办的县委书记培训班,其中一课是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与上一期学员座谈的无删减版视频,真是感触太多,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执政自信;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平易近人,让人感觉很亲切。我看视频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如果能够现场原汁原味聆听总书记讲话,那收获就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是开会的得益者。
但为什么又说我们是开会的受害者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会议的效果确实不敢恭维。一个大会开完以后,参会人员没有接收到多少有用信息,有的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参会人员连会议的标题都记不住的话,组织这样的会议简直是浪费国家资财、浪费大家的精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中间就有方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搞清楚会议的性质,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开法。像今天的这种会议属于传达灌输型的,会议的效果关键在于会议主持人或主讲人对会议时间、内容、形式的把握。如果我今天没有把握好会议时间,一直不停地讲,讲到吃饭也不让大家走,讲上五六个小时,你们肯定会在下面骂我。如果内容上没有把握好,主题不突出、东拉西扯,大家就觉得没有意思;或者我全程照着稿子念,其中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好。所以,会议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会议策划者、主讲者的能力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常委会、常务会、党组会、局务会等一些会议,是决策性的会议,是要定事情的。现在有的地方常委会、常务会等,议而不决,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开成了“长委会”“长务会”,有的地方开常委会从白天开到凌晨两三点钟,这种会议“持久战”就是一种折磨,还不如让大家休息,等到有了清醒的头脑再来开会。为什么有的决策性会议要开到晚上两三点钟,有的中午要在会场吃盒饭,这样的特殊情况偶尔出现可以理解,但是经常开长会就说明会议组织有问题。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会议定位不准,无休止的“耗”。
办公会就是领导召集相关负责人就某一项工作进行研究。这种会议比较灵活,议题比较宽,但是主题一定要明确,这就需要召集人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所研究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具备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不能是到会上才来临时拼凑,那么你就不是“领导”了。俗话说领导、领导,既要“领”又要“导”。只有召集人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领着下属进行研究讨论,同时又能统一思想,才能召开办公会。如果主题明确、心中有数,就不会把开会搞成“马拉松”,无限期地开下去。
组织决策性会议,一是会前充分准备,要及时准确沟通汇报,对会议研讨事项形成基本观点并准备相关材料。二是汇报要突出重点,即讲清楚这项工作为什么要做、怎样做、达到什么效果、需要请示会议决定的事项,很快说清,明朗清爽,这样便于领导快速作出决定,用不着扯半天。我遇到过在常委会上汇报一项工作耗时1个半小时的情况,像这样的工作应该开一个先进经验宣讲报告会。这就是没有找准定位。三是要对会议讨论发言的时间、内容进行限制,会上所有的讨论发言必须围绕所研究的事项,不能东拉西扯,不能从盐巴扯到辣子,讲着扶贫的事情又扯到城市建设去,如果这些关键点把握不好就会把决策会开成研讨会。
要注意区分常委会、办公会,不能混淆。常委会是决策会,大部分人不熟悉提交会议议题涉及的工作,比如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要提交州委常委会审议,除了州委书记和州纪委书记很熟悉以外,其他的常委就不太熟悉情况。就需要在办公会研究透了再上常委会。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把该办公会定的事情提交常委会上讨论,外行扯内行的事情,当然会浪费时间。还有的不分主次,什么内容都提交常委会。大家一定注意防止一个误区,不要认为到越高层级的会议上研究工作就越能够解决问题。该哪个层级研究的事情你就上哪个层级的会议去研究,不要层层开会、层层研究。这段时间,扶贫工作尤为突出,因为脱贫攻坚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有的地方动不动就召开常委会,不管有没有必要。一个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就是挂钩领导跟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同志比较熟悉,你把那么多人召集起来耗时间干什么呢?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挂联干部自己去那个地方组织开会研究。可以想象一下,县委书记、县长去研究村民小组的一个事情,那么分管副县长、乡镇长、副书记、副乡镇长、村委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被上级主要领导一竿子插到底,把相关办事人员统统绕过去了,最后要干活的、要具体操作的人却成为了“看客”,工作当然难以推进。
提升会议效果,还要锻炼脱稿发言能力。俊强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具备脱稿讲话的能力,要讲点自己的观点,这是基本功。我曾看到一个滑稽的画面,一个只有4个人的单位,开会时,主要负责人把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起草的讲话稿念给另外三名同志听,这真是把形式主义推到了极致。其实,除了上级要求原文传达的材料以外,一般的讲话根本犯不着这样。一般情况下,我到乡镇调研,最反感的就是乡镇领导干部照着稿子汇报。有的乡镇领导把稿子拿掉就无法汇报了,这样的干部,如果连自己管辖的一个乡镇范围内的情况都不能全面掌握的话,怎么能够胜任人口更多、区域更大、层级更高的领导职务。
所以开会是有规矩的。毛主席几十年前就写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其中就有现成的可以拿来用的开会的工作方法。在座的同志都是经常奔波在会议当中,我们要干好工作,但是应注重方法,不要用简单低级的工作方法折磨自己、折磨大家。因此,每个单位都要建立基本的会议制度,分清会议的类别,分清大会小会,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第二,汇报的方法。我们都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座的都是处级干部,大家既领导着一些人,同时也被上级领导着。领导的方式刚才我讲了开会的方式、传达的方式;作为被领导者,要经常向领导者汇报工作。有些干部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中老是觉得不顺畅,跟领导沟通有问题,跟周边的同事沟通也觉得有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汇报工作的方法没有把握好。
首先,要掌握好频率。汇报是一种艺术,反映了我们的素质。该汇报不汇报是不讲政治,不该汇报去汇报是没有水平,该你担的事情不能推给领导。工作中一些干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大事小事都汇报,连买东西买什么牌子、什么颜色都要汇报,这折射出自己对岗位职责不理解,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要么什么事情都不汇报,干脆来个“老将不会面”,这就是人品问题,也是“官品”问题,把握不好就会犯严重的错误、闯大祸。
其次,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管你身处何位,成为领导的那个人业务水平并不一定比你高。特别是就你自己负责的这方面业务来讲,他也不一定比你熟,术业有专攻嘛,比如就交通工作来说,交通局长肯定比其他同志就要熟悉嘛。如果你承认这个假设的话,你负责的这块工作,你就要多向领导汇报,让他全面掌握分管领域的工作。但是,汇报是讲究方式方法的。我们现在有好多干部跟领导汇报工作只是一只手提着问题,直接问领导怎么办,让领导做问答题、填空题。既然你负责的这个领域,你应该比领导更熟悉一些,连你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你让领导怎么办呢?所以,向领导汇报工作两只手都不要闲,一只手提问题,另外一只手要提答案,让你的上级做选择题。时间长了,自然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认为你办事放心可靠,以后就把重要工作任务交给你办了。你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下属整天出些问题来考你,你会怎么看?汇报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请大家记住一点,无论向谁汇报,一定要先把工作研究透,拿出对比分析的若干答案,让领导们做选择题,不要让领导们做问答题、填空题。
如果你准备不充分,汇报的时候领导问你问题也答不上来,这个场面会很尴尬。特别是像常委会这样的决策性会议,这是决策单位、决策干部关键性问题的会议,汇报更是要慎之又慎。汇报工作更不能抱着“无知者无畏”心态,满不在乎,问什么都不清楚,既然不清楚你还敢去汇报?!这样的话,不仅汇报的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决策,还会影响到汇报人的前程。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位部门负责人连工作都没有办法汇报清楚,你放心让他去承担更重要的职责?有些部门会前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常委会上汇报如数家珍,随问随答,而且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还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对各位常委的提问和质疑解答得清清楚楚,对提请会议决定的事项态度明确,就是请常委定夺这件事情是否需要实施,定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抓落实,这样的汇报方法,基本就靠谱了。
第三,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方法非常广,如果全部讲,估计几天都讲不完,因此,我想通过几个实例来讲,这样让大家对做事的方法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是产业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决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精准扶贫。到目前为止,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了,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也很到位了,工作也抓得很紧。但是,也还存在抓工作的方法不当,抓不出成效等问题。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我们的工作就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来抓。在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里,教育和医疗保障是统一评估,只要考核通过了基本就没有问题;住房保障要一家一户地实地查看,还有吃不愁穿不愁,要有收入做支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教育、医疗、住房都有了保障,现在最难的就是解决收入这个问题,农民收入说到底也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但群众的收入统计不像公务员的这么简单,照着年底的个人事项报告填就行了。群众的收入则不好统计,有的群众就是不愿意脱贫,在工作队统计的时候明明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条件了,但是第三方来评估的时候收入又因为报少了,就达不到脱贫条件了,这增加了扶贫工作难度。另外,之前有的地方通过买猪买牛发给群众的方式解决收入问题,这样做表面上看是解决了收入的问题,但实际上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家原本就养牛,有技术、有牛圈这些条件,那给你发牛就是好事。但是你家从来就没有养过牛,没有技术、没有牛圈,给你发个牛,你就需要搭个牛圈,还要投入精力养,这样,就真是一个人就被一头牛拴住了,本来还想打工挣钱也没有办法了。而且有的把牛养瘦了、贬值了,这是一种无效的扶贫。这与产业扶贫的要求相差甚远。既然政府可以给群众发牛,那就说明政府有产业扶持资金。既然有产业扶持资金,难道我们就不能换种方式充分利用吗?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以市场换扶贫”的问题。
扶贫就是要充分理解中央的政策,要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脱贫。我在挂钩联系的盈江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有三峡集团整族帮扶项目,仅只是铜壁关一个乡就有1000多万帮扶资金。如何用好帮扶资金帮助群众脱贫,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如果直接买牛买猪发放农户,或者直接发钱,那么眼前的脱贫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以后怎么办呢?我们需要的是让群众长久脱贫。因此围绕“让群众在参与中脱贫”这个观点,我们在盈江探讨出“市场换扶贫”模式,就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积极协调,引进了之前我在马龙工作时政府扶持过的一家大型龙头企业,手把手地教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养殖脱贫。一开始我们跟企业探讨,贫困户致贫的很大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和市场适应能力,因此这次的合作只能有两个简单的动作,一是拿生产资料给农户,二是把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买走,要非常简单,不能用市场经济去考验他们。
主要做法是,由企业将仔猪分发给群众,同时提供养殖所需的饲料;由政府帮助群众建盖猪圈、购买仔猪以及饲料等。技术保障由企业和当地技术部门共同负责,企业根据生猪生长周期按合同保护价回收。这样的话,在扣除仔猪款、饲料款等支出外,企业支付金额即为农户净收入,这就破解了群众收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群众通过养殖仔猪获得收入,就实现了在参与中脱贫;而且群众的收入企业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不是群众报多少就多少。
当然,企业不是来学雷锋的,是要盈利的。那么企业的利益问题我们也要考虑。因此,县里面就将全县的营养餐原料配送服务整合起来与企业合作,而且价格比现在还要低。这样既可以避免了大部分原材料由学校各自零散采购带来的风险,防止一些小作坊把发霉的面包配送给学生吃,又为企业解决了销售问题,形成企业把小猪供给群众,养大后又回收,把肉供应给学校的良性循环。
这种通过产业融合,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养殖,并按协议价格统一回购产品,组织外销和供应本地市场,同时,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参与本地团体餐配送等市场竞争;政府主要是做好优势资源整合、发动群众参与、服务和解决好企业项目落实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的工作;群众则专司种养生产,三者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产业扶贫模式,我们称之为“以市场换扶贫”。这个“市场”是之前就有的,只是没有用起来。这个“市场”换来的不仅是扶贫,是一个龙头企业,是明天的GDP、明天的税收,换来了地方的发展。同时,换来一个安全稳定的营养餐市场,因为大企业的违法成本会很高,企业自身会通过加强管理积极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在得到这个安全的市场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在营养餐配送中发生优亲厚友、以权谋私问题。目前,这个企业与5000多户群众签订了合同,预计今年9月生猪出栏,到那时,群众就可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
二是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周,德宏农户的西红柿和洋芋滞销问题成为网络热点。媒体倡议干部购买农户滞销产品,从精神上来说值得鼓励,作为一个事态来说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滞销,去年1块7一斤都争相收购的洋芋,今年最好的才1.8元一斤、中号的5角一斤、小号的洋芋一麻袋5块10块随你想给多少给多少。菜贱伤农!农民辛苦一年收不回成本甚至贴工又贴钱。作为地方干部,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有的地方也做过一些探索,成立协会负责收购,很多协会也只是二道贩子、中间商。不仅不为群众谋利益,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让群众多卖给自己;当市场价格走低时,反而压榨群众。产业调整发展到了今天怎么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现在的产业发展已不是从前的短缺经济时代,不是种多少就能卖多少,是有市场管着的,因此农业产业不能再盲目发展了。
如何破解农业产业市场风险问题,4、5年前我在马龙工作时就做过一些探索,我们的做法还在全国进行交流,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马龙任县委书记时,全县几万亩的绿色蔬菜,我们通过引入了30多家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耐贮藏的蔬菜卖到迪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些不耐贮藏的就南菜北运,卖到北方去;还有的在当地做成营养餐,政府不需操更多的心,也没有发生滞销的现象。所以,只要抓住了培植龙头企业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不用我们想方设法动员群众,看到了效益群众的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比如烟草公司,就是德宏的龙头企业,群众只管种出来,烟草公司主动来收购,多苦多赚,群众也不会说不想种。
我们现有农业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比如各家各户养牛种菜种洋芋种西红柿,是一种自发性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什么叫市场?市场是一种需求。以大白菜为例,白菜一旦成熟,一两个星期内就要出手,否则就要烂在地里,这就意味着大白菜成熟后的销售期只有一两个星期。如果芒市地区种了50亩大白菜,但是仅只是提供本地市民食用,芒市、瑞丽加上周边的一些地区都无法消化掉这50亩的大白菜,在一两个星期之后白菜就烂掉了。但是现在有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动辄成千上万亩,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任由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自行发展,在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农产品滞销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那么要如何破解呢?在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间,必须要打进龙头企业这个楔子。把龙头企业变成农户固定不变的市场,由龙头企业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因为龙头企业有资金、有能力、有人才、有技术,可以很好地收集反馈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有计划进行合理发展种植。如果认可了这个理念,那么我们的工作重心就很明确了,不用再为千家万户种什么操心,而是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然后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订单的事宜,做好相关服务。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本事让群众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即使是在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国家,群众也做不到。可以这么说,一个地方的龙头企业有多强,这个地方的农业就有多强;龙头企业有多大,这个地方的农业就有多大。
因此,我们要整合资源想方设法帮扶培植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强大了,我们也不要犯红眼病,不能是企业赚钱就盯着人家的钱包看,让人家少赚点或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在价格低迷,企业没有利润甚至是亏得很厉害的时候,又要让企业顶住。人家企业又不是有病,干嘛要做这种买卖?!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市场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轻易调整,情况不明、政策不熟就昏干只会坑农害农。这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到的结果,甚至是若干年的实践得出的血淋淋的教训。
三是关于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地方经济要发展,源头就从项目开始,从项目、招商、投资、产生效益、增加税收、最终促进发展,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链条。
要抓好项目就需要抓好项目包装。在座的应该清楚目前项目包装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领导干部包装,因为领导见得多,他比其他同志知道哪里可以做些什么;二是发改等职能部门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包装;三是企业包装。如此狭窄的项目包装范围,就决定了我们项目中有若干的问题,一是项目少,因为参与项目包装的人少,所以项目少,包装也少;二是缺少规划,没有一个远景的规划,都是见子打子,当有企业准备投资的时候,又因基本农田保护、林业用地指标限制等而处处受阻。所以,我们应该打一场项目包装的人民战争,动员全民参与项目包装。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怎么全民参与项目包装?其实这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比如某个地方要开个农家乐,这就是项目。或者是我们觉得哪里风景很美,做旅游项目很好,这个也是项目。最初的项目就是这个,不要想得神乎其神。
应该怎么号召全民参与项目包装呢?第一步,征集项目。可以实行海选,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方式,从县直部门到乡镇逐级下达任务,每个部门或乡镇至少提出50个项目,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想象力,不要有太多的限制,让大家出主意,进行头脑风暴,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不管项目的名称、设想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常识,都进行收集汇总,每个县市至少应征集到1500—2000个项目。第二步,项目深加工。就是由相关领导组织发改、国土、林业等与项目有关的部门,对收集的项目进行梳理、筛选,把好的、靠谱的想法都留下来,进行深加工,做精准了,然后再分三种类型处理:第一类是当前成熟的项目,就是所有条件都具备,批复后就可以实施的项目;第二类是中期可以建设的项目,就是当前的项目比较成熟,但是与土地、林地规划相冲突,3至5年后经过调规能够建设的项目;第三类是远景项目,就是目前还不具备可行性,但是远期也许可以实施的项目。对应这三种类型的项目,我们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是对于当前成熟的项目,政府应安排一部分经费,把基本规划、土地手续审批等前期工作做深做透,把它做成一个成熟的项目。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力度,这样虽然前期工作投入很大,但是非常值得做。项目挂在网上进行对外宣传以后,投资商来实地查看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了,比如说投资旅游的,就有针对性的看旅游项目。否则的话,我们只会跟投资商谈我们的环境多么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是具体可以干什么项目、怎么干,却说不清楚。投资商人生地不熟的,我们也介绍不清楚,这样项目如何定得了。
马龙县曾因项目包装得益。马龙县的土地多是陡坡地形、留不住水,马龙的先民就修了很多的小坝塘、小水库蓄水。一个县就有490多个小水库、小坝塘,其中小Ⅰ型、小Ⅱ型的才有100多个。小Ⅱ型以上的国家有除险加固项目资金,其他的小坝塘没有补助。但是如果不进行除险加固,我们是不敢蓄水的,那么时间一长就会被群众开垦复种了。所以, 2010年我到马龙县任职的时候,专门要求把这些小坝塘全部按小Ⅱ型的规格做好前期工作。当时还有人议论,说小Ⅱ型以上水库都有编号,就像人有身份证一样,怎么可能再增发身份证。但是我们立足于自己做,就是说如果国家不给钱,等政府以后有钱了我们自己也要做。没有想到,还真被我们闯着了机遇。有一天,上级水利部门突然通知统计小坝塘可以改建小Ⅱ型水库的有关情况,但是时间非常紧,只有两天时间,要把那些基础数据拿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他地方如果没有做过前期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得出来,而马龙县挤进去100多个小Ⅱ型水库的项目。100多个项目投资2个多亿!这就是做好前期工作带来的好处。因此,在德宏的项目包装上,我们也要提前谋划,德宏州每个县至少要包装出1000个项目,加上州级1000个,全州就有一个6000个的项目储备库。最后编印成宣传册,然后按照三种类型分类处理,做到短期、中期、长期有效结合,在土地、水利、林地保护规划调整时,充分考虑项目规划,为项目顺利实施扫清障碍。
招商还要把握好如何跟企业谈判的问题。这几年很多地方包括德宏都是在这方面吃过亏的,有些企业引进来以后,要么合同签了就摆着长期不动;要么项目启动之后变成“马拉松”,项目实施“永远在路上”,就是不见成效,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政府招商引资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在跟商家谈项目的时候,要坦诚,更要树立底线思维,要考虑如果项目不成功、商家耍赖怎么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控制,一是延迟兑现优惠政策,项目建成之时才是优惠政策兑现之日,如果项目建设永远在路上,那政府优惠政策兑现也就永远在路上。只要优惠政策延迟兑现,商家最终拖的是自己;政府对企业要秉持真干真支持、假干假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态度,如果你忽悠我,我也就忽悠你。二是实行进度控制,在签订合同时,就要求企业制定进度规划并写进合同,也就是在哪个时间点该完成哪些工程。比如说2020年前要在某地建好房,那就要把2018年完成哪几栋、2019年完成哪几栋、2020年完成哪几栋,这些都写进合同去。期限到了企业没有按要求完成进度,我们就发函告知企业,指出其违反了哪些规定。如果催促了两次还不整改,就要给予警告,问题严重的立即终止合同。终止合同是要企业付出代价的,之前投资建成的资产全部无偿归政府所有,让企业净身出户。我们利用企业投资建成的资产加上原有的政策重新招商。这样,我们就占据了主动,可以很好地控制局面。在马龙任职的6年期间,我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使得凡是来马龙投资的项目就只有两类,第一类做不成走掉了,第二类是建成了,没有扯皮的。所以,我们在招商引资上要先小人后君子,不能让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得逞。在招商引资中,不管项目多大,不要被吓到,就按照既定的方法、要求与企业接触。我曾经遇到一家香港的企业,刚开始接触时就说要投资一千多亿,旁边很多人都说这是明显不靠谱的事情,但我还是跟他谈了我们的要求,他听到后自己就打退堂鼓了,说是“要考虑考虑”。
因此跟企业打交道要坦诚,做好服务,但是一定要有风险意识,站位要再高一些,思路更开阔一些。我们队伍里边高智商的人多的是,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把国家的事放在重要位置,没有什么难得倒我们的。但是在谈判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什么底牌都亮给商家,就像打牌一样,他出一张,你出一张,一张一张的来,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底牌全部亮出来,这样的牌局注定你是要输的。这就是与企业谈判的规矩。
产业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方面的例子很多。当然并不是说我讲的就是最好的,在座的各位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角度。在这里主要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良好的工作方法从哪里来
第一,从学习积累中来。工作方法属于个人能力和素质范畴,绝对不可能从天而降,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学习积累中形成的。只有经过不停的学习和积累,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很灵活,形成一些成熟的思维,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工作起来就可能要比别人更快一步、效率会更高,处理问题就会得心应手。但是,要想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全面系统地学习,多写文章强化思维训练。
首先,要相信学习是能够提升自身素质的。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学风不浓,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学习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素质,还有一些人更极端,自己不学习还嘲笑甚至恶意攻击学习的同志,以自己的无知去嘲笑别人的有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矢志不移抓好学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以文字的产生作为标志的人类文明,在不断的积累当中传承下来,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不吸纳历史更替中积淀下来的人类文明,就不能以文明传承文明、以文明创造文明,文明将停止不前,人类社会将会倒退。所以,我们必须读先辈们写的书,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学习过程就是和古人对话的过程,就是要去了解我们先辈思想的过程,这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才容易找到规律,思维才会得到有效扩展,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被荒废。历史当中含有未来。如果你不学习历史知识,就很难发现规律。一个愚蠢的人就是在不断地重复着历史上错误的故事。只有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让历史启迪现在,启示未来,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还是拿起书本学,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哪怕一个月只读一本书,一年下来也是12本书。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就是高大上,是在大城市生活或是精英人才的独有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好好的学习,认真的钻研,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信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其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我初到德宏工作的时候,冒着被同志们骂的风险,在州纪委采取强制的方式逼迫大家学习,两年坚持下来,效果还不错。刚开始大家觉得一年读10本书难,现在有些同志一年就读几十本书了。在去年底州纪委“每周一学”“每月一考”的时候,我跟大家分享2017年读了75本书,大家都觉得惊讶,怎么会读那么多书?是不是只读书不干活?其实一年读75本并不算难,关键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如果每天坚持读30页书,一个星期就可以读210页,基本上就是一本书,坚持一年52周就可以读52本书了。如果能一天坚持读50页,一年读70本也不成问题。虽然坚持的过程很难,但是一定要坚持。也许有的同志会问,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虽然不敢肯定你今天读了,明天就会被提拔重用,但是只要读了肯定是会提升的,坚持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你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这是绝对的。
我经常在想,像我这样的交流干部,如果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8小时以外的时间简直是煎熬,如果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喝酒应酬,晚上不醉不归,这样的日子一定难过极了。好在我养成了每天坚持学习的习惯,一年读了七十多本书,我来德宏工作几年就相当于又读了一次大学,不经意之间自己就提升了,这是一种享受。
三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多。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学习方法。读书要给自己一点激励,首先要登记和批注。建一个excel或word文档,每读一本书就编号排序,登记好书名、作者、类别、多少字、什么时候开始读、哪天读完、读后感等等,把读书的轨迹记录下来。读书的过程中不动笔真不叫读书,有什么感受要写下来。当然,我不主张单独记读书笔记,因为即使记了但过后多年都不会去翻看一眼,甚至连笔记本放哪里了都不知道,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还不如就直接把当时所思所想划在书上。古人提倡记读书笔记,是因为那时候书太珍贵了,舍不得在书上划。现在《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不成问题了,大家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就直接在旁边批注,以后再来翻看也一目了然。除了批注以外还要写读后感,写了读后感才真正读完一本书。读后感是自己思考提炼的思想观点,不受篇幅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是书中几个句子给你的一点点启发都要写下来。读完的书要好好摆在书架上,不要轻易给别人。当你读完几百本书以后,站在书架前,再来慢慢回忆一下哪本书写了什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回忆复习,更是一种享受。
四是领导干部要多写文章。州纪委实行“全员阅读、全员写作”,就连食堂的厨师都写文章了,他就写如何洗菜,程序步骤,怎么洗才干净,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而且那篇文章还不错。一开始有些同志不理解,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其实给大家形成写作的压力,就是为了训练大家的思维能力。有些同志一辈子都不写一篇文章,但实际上,写一篇文章就是一次完整的系统思维训练,做领导干部更要注重训练这种思维。要消除领导干部应少写文章的顾虑,更不能去笑话写文章的同志。领导干部怎么就不能写文章呢?习总书记写了多少好文章,他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填得多好的词啊,如果没文学气质、没有为民情怀,写得出这样优美的文字来?
历史上,很多经典文章都是当时的官员写的,古代的很多文学泰斗也是官员,比如范仲淹任过宰相,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宋八大家等都做过官。而没有当过官的文学巨匠文章虽美,但层次不够,他们思考的是局部或者是小群体。领导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为有了为民情怀作支撑,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有层次、有代表性。只有从政为官者,才写得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种诗句。这就是领导干部的优势。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写文章,你的思维层次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从调查研究中来。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下车伊始就不知道该怎么工作,要么照搬照抄不切实际地讲一些高深理论,让群众不知所云;要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装深沉。为什么?调查研究没有做好。调查研究是要讲方法的。
首先,要从地理区位开展调查研究。为什么习总书记要求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州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你必须要清楚这个地方的地理概念,山川河流怎么样,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调研首先就把地理区位这些搞得清清楚楚。
其次,要强化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情况包括产业、经济、人口、民族结构、民风民俗等等。结合自己从事的岗位性质,然后再来调研你的业务工作。比如,管纪检工作的领导,接着你就要调研干部情况,这个地方的干部思想状况、作风情况究竟怎么样要摸清楚。从事干部工作的领导也是如此,假如你当组织部长或者到一个地方去当书记,就要把这个地方的干部情况迅速掌握。要怎么样才能掌握清楚呢,通过广泛的、全面的调研和谈话。情况熟悉以后,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论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了。如果你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首先要对那个地方的基本发展情况、项目对接、发展的优劣势、从哪些方面发展等进行调研,如果不调研你的思路和方法从何而来;还有前任是怎么做的,哪些经验做法要吸纳,哪些规划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而不是一上任就创新思维,大喊口号,不做充分调研,动不动就乱讲一通。所以,一个良好的工作方法,要从有效的调查研究来。
第三,从岗位历练中来。公务员群体特别是领导干部,很多工作方法是通过历练得到的,你没有经历特定岗位历练的话,有些方法你是无法掌握的。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我不想去历练,而是没有机会。事在人为,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你倍加珍惜,都把它当作是一种历练,你就不会荒废了这个历练的平台,就能够把这个位置上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破解掉,这样就达到了某个岗位的历练。从组织来讲,我非常赞同多岗锻炼,特别是年经干部。有发展前途的干部要给他经历多岗磨炼,在磨炼当中识别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经过多岗位磨炼成长起来的干部,工作起来就有方法、有底气。为什么习总书记工作起来很有底气,就是因为他从最基层开始,很多岗位他都干过,各个群体在想什么他清楚得很,情况明、善决策。所以,不管大家在哪个岗位,都希望你们珍惜这个岗位,在不停的历练过程中,来提升个人素质能力,善于发现、把握运用工作规律,进一步干好工作。这样你到新的岗位时,就有基本经验和基础。
另外,作为纪委书记,借此机会,我给大家讲一讲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主要是想提醒一下各级干部,一定要全面适应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如果大家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对你来说是限制的话,不习惯在从严要求下工作和生活,就请你们赶紧自我反省,有可能是思想上或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作者: 远游 时间: 2020-12-20 19:37
这篇文章好啊,学习学习
作者: gavintans 时间: 2020-12-22 09:01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 xiaomumu123 时间: 2021-8-23 16:46
第三,从岗位历练中来。公务员群体特别是领导干部,很多工作方法是通过历练得到的,你没有经历特定岗位历练的话,有些方法你是无法掌握的。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我不想去历练,而是没有机会。事在人为,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你倍加珍惜,都把它当作是一种历练,你就不会荒废了这个历练的平台,就能够把这个位置上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破解掉,
作者: THx4UrLove000 时间: 2021-9-9 11:35
三场”严重不足,治堵、治乱、治脏的任务较重。二是从农村来看,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扶贫攻坚见效不快,农民增收比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不足,全县农村尚有101个行政村未实现安全饮水。三是从整体来看,城乡创业就业渠道不宽,创业就业
作者: carson1124 时间: 2021-9-9 16:42
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思想性、针对性都很强。
作者: wdfzb 时间: 2021-10-2 17:11
有发展前途的干部要给他经历多岗磨炼,在磨炼当中识别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
作者: 十五 时间: 2022-1-3 16:40
另外,作为纪委书记,借此机会,我给大家讲一讲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主要是想提醒一下各级干部,一定要全面适应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如果大家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对你来说是限制的话,不习惯在从严要求下工作和生活,就请你们赶紧自我反省,有可能是思想上或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作者: 鬼凯 时间: 2022-9-9 16:33
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了。如果你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首先要对那个地方的基本发展情况、项目对接、发展的优劣势、从哪些方面发展等进行调研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