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如何写出接地气的导游词? [打印本页]
作者: 应用写作 时间: 2020-10-18 21:04
标题: 如何写出接地气的导游词?
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许多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他们纷纷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够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的旅游扶贫产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举办山水美景游、农事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营销活动,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这些区域,滋养着各民族优秀儿女,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极富特色的文化资源。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依据各地千奇百态的民俗,撰写出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导游词,宣传旅游扶贫景点的绝胜之处,帮助旅游者领略其中的无穷奥妙,使观光游览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也有助于为旅游扶贫景点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于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 它蕴含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游艺、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中。民俗是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民俗在旅游扶贫中,日益展示出颇具吸引力的价值。因此,民俗描述融进旅游扶贫景点的导游词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对于导游词撰写,起着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民俗描述在导游词中的作用
(一)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项目是最需讲解的内容。从旅游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更多旅游者是为了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对民俗风情的关注度逐年上升,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现象。而民俗中的歌谣、生养婚娶、占卜禁忌、岁时节令、丧葬祭祀;或是饮食起居、服饰冠履、往来应答、民间工艺、游娱竞技等,对旅游者来说,其观赏价值必须通过导游的讲解来完成。因此,写好旅游扶贫导游词中的民俗内容,是应用写作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例如,游客特别是北方的游客,行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的街道上,对骑楼建筑颇感陌生。游客怀着好奇心理徜徉在骑楼街,静心聆听导游讲解:
骑楼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一楼临近街道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是二楼,像二楼“骑”在一楼上面,故称为“骑楼”。骑楼适应南方冬短夏长,太阳辐射能力强,而且多雨的气候特点。骑楼留的空间,给行人以安全感。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橱窗展示,招徕生意,所以骑楼造就了全天候的商业功能。许多著名老字号都是从骑楼街崛起,骑楼成为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
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是由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变而成的,游客耳闻目睹,赞叹不已!
(二)通过民俗描述,打造出风情各异的旅游扶贫品牌。每个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的不同,造就出各个民族生活习性、精神状态、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各个民族区域,都会葆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导游词顺应着该区域民俗特色进行描述,勾勒出千姿百态的民俗意境,凸显出旅游扶贫景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炽热的民族情感,营造出旅游扶贫景点的感人氛围,培养出一个个旅游群,打造出旅游扶贫亮点品牌 。如回族的“古尔邦节”、海南中部的黎寨风情园、新疆罗布泊楼兰故址等,经过多年的经营,都已成为民俗旅游项目的品牌。
二、如何描述民俗
导游词民俗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历史古迹为主旨的民俗风情游,导游词要“点”“面”结合。包括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名城等。描述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今天,让游客感受到这个民族风土人情,达到最好的旅游效果。例如,关于贺兰山岩画的描述:
“游牧民族艺术画廊”——贺兰山岩画。她记录着远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1000多幅岩画中,题材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写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在贺兰山生活的民族前后相承,完成了这一艺术画库,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用岩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习俗,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现在,岩石上的史书已成为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贺兰山岩画绵延两千年、源远流长,故事很多,举不胜举。这段描述做到了“点” “面”结合。“点”指的是对岩画详细描写,涵盖了题材、艺术特点、文化传承、岩画意义等方面;“面”指的是略写,对岩画的历史、艺术价值进行概述,收束全文。
(二)以生活方式为主旨的民俗描述,导游词要突出浓郁的区域文化色彩。这里仅以美食为例。每一个区域和民族的饮食都是一种文化,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就获得了文化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人爱好喝茶是司空见惯的,在壮族地区饮茶有时却饱含着深意。下面的导游词描述了这个地区饮茶趣事。
我们参观的这个壮族聚集地区,小伙子到女方家相亲时,姑娘会敬他一杯茶,如果茶中放糖,象征着甜蜜的喜事成了;如果是小伙子喝到没有放糖的茶,表示姑娘无意,小伙子也就礼貌地告辞了。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民族的婚恋方式成为游客异常感兴趣的事情。如何传情,不少民族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在这个壮族聚集地区可以把茶当做爱情婚姻的信物。看似平常的茶被赋予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把民俗茶文化演绎得独具特色。我国是美食大国,美食不仅是饱口福,更包含着美学、养生学、文学等传统文化内容。各个民族的美食也是各具特色,体现出在色、香、味、形、器、环境、礼仪等全方位的审美观念。饮食创收在民俗风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民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描述,更为旅游扶贫项目导游词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传统工具为主旨的民俗描述,导游词要突出代表性。下面的导游词,翔实地描述出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牛羊皮筏子。
撒拉、回、东乡、保安、土等民族的传统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是牛皮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黄河沿岸。其制法是,编圆木棍为排,下栓数十个牛皮囊即成。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皮筏子制作简单、结实耐用,而且重量轻,一个人便可背负搬移,故一直深受黄河沿岸各族人民的青睐,至今仍魅力不减。 渡河时,乘客蹲坐筏中间,水手分站牛皮筏首尾,合力挥桨划水,齐声呼号鼓劲,牛皮筏顺流驶下,抵达对岸。牛皮筏、羊皮筏是民俗文化的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我国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用羊皮或牛皮扎制成的筏子,紧贴着水面,上面坐着五六个游客,在滔滔黄河上,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极为刺激。现在也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跟随他们几十年的皮筏,在黄河岸边,做起了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在这里突出皮筏的精良制作工艺、水手驾驭皮筏的高超技艺。此时的游客在为母亲河的壮阔所折服的同时,也深深地为极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民俗文化符号之一的“皮筏漂流”所陶醉。
(四)以节庆为主旨的民俗描述,导游词要突出展示节庆的特色。利用各种节庆进行民俗风情旅游,是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透出多彩的民俗文化气息。譬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的描述。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优美、易于放飞、飞行平稳且品种多样,共有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自1984年潍坊第一次成功举办国际风筝节以后,每年的四月份都会举行一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国际风筝联合会67个会员国也组团参赛。风筝节期间,国内外游客达60万人。潍坊国际风筝节不仅是交流风筝技艺的节日,也是了解风筝民俗文化的窗口。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民间传统艺术活动,民族花灯展,千姿百态;民族烟火,美不胜收。
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之一的潍坊,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风筝之乡,导游词突出描述风筝的独有特色,成功推介了潍坊国际风筝节会展活动。同时做到“风筝搭台,经济唱戏”,为当地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以山水风光为主旨的民俗描述,导游词要突出风光与民俗的结合。下面一段导游词,是对西南边陲哈尼族梯田的描述。
哈尼人将梯田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春来层层绿,秋去级级金。山腰的哈尼寨,草屋掩隐在竹林、蕉林之中,鸡犬之声相闻,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创造结合在一起,令人过目难忘。
导游词将现存民俗与山水风光很好地结合,使旅游活动不再是风光旅游的单一功能。独特的民俗为独特的山水风光平添了许多韵味,造就出举世闻名的民俗旅游胜景——地球上最美的曲线。
三、导游词民俗描述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游词中民俗描述要为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服务。导游词中民俗描述应避免因过多注重民俗的知识性,而将民俗描述写成“民俗学”,从而淡化了民俗描述的审美作用。民俗描述对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推介有着重大影响。导游词应体现出民族、乡土、时代特色,通过民俗的描述,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游客的审美激情结合起来,使游客能达到美感享受的最大化,大大提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二)民俗描写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时代精神是民俗描述的灵魂,民俗描述如不能融入时代精神,这种描述是苍白无力的。民俗描述要下大力气,体现出时代精神,折射出各民族优秀儿女的审美观念,这样的民俗描述也就具备深厚的社会内容了。例如,彝海结盟纪念碑是一座大型的彝海结盟塑像,于1986年1月1日在西昌市落成,以纪念“彝海结盟”50周年,现已成为四川西昌市的标志性雕塑。整体雕塑为刘伯承和小叶丹两人戎装立像,正面碑座上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苍劲飘逸的金字,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导游词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北上红军进入四川冕宁后,艰险异常的大凉山百里彝区横亘在红军面前。通过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相见。按照彝人的风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彝海歃血结盟顺利完成。使得红军顺利走过彝区,向大渡河挺进,为强渡大渡河和勇夺泸定桥创造了宝贵时机,也在凉山地区撒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而今的彝海边修建了这个纪念碑——刘伯承元帅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分别举着大碗,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再现了当年歃血为盟的历史情景,诉说和传承着84年来的彝汉情谊,也让后人追忆红军长征路上的那份艰辛与不易……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统一为基础的。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游客伫立在彝海结盟纪念碑下,倾听导游再现84年以前的彝汉民族团结的感人情景。使这个民俗风情游的主旨显得异常深刻、恢宏,并融入到民族团结的大课题之中。导游词的民俗描写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和真正的灵魂,体现出民俗描述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导游词民俗描述要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民俗是自然的,民俗的描述顺其自然也应是古朴、平实的。早期的民俗旅游项目,多是静态的展示模式,因此,导游词多呈现出舒缓的富于怀旧感的抒情笔调。各民族的民俗在历史发展与传承中,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她会永不休止地在扬与弃之间,进行自我调节,在善恶、真伪、美丑等方面优胜劣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化的民俗风采。因此,导游词的民俗描述也应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与时俱进,注重突出文化、科学等现代化的一面。位于秦岭中段南麓的宁陕县,是陕西50个贫困县之一。该县开发出秦岭峡谷漂流景区,被誉为“高山第一漂”,导游词是如此描述的:
尊敬的来自各地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秦岭峡谷漂流景区,亲自感受一下华夏文明龙脉的壮阔气息,畅享沉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呼吸大自然的纯净!秦岭峡谷漂流海拔最高达1200米,河段全长约8公里,最大落差150米,弯道19个,激流险滩10处。您亲自掌舵的皮筏艇激流勇进,驾驭秦岭之水,成了真正的漂流勇士,体验了峡谷漂流的惊险刺激。朋友们!投入到峡谷漂流中去吧,去探寻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这个秦岭峡谷漂流导游词的民俗描述,就不再是古朴、舒缓的笔调了,而是顺应秦岭峡谷漂流这个运动型民俗旅游项目的节奏,选用激荡、跳跃的抒情笔调了。
(作者:李金来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作者单位:河北建材学院)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