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有一种力量,在触动我们创业的激情,让我们壮怀激越,催我们奋勇前行。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53 hspace=12 src="net0901/090108a.jpg" width=499 align=left border=0>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们超越自我,让我们中流击水,催我们提升创新的境界。
因为这股力量,催生出新余教育事业累累硕果,基础教育在全省数领风骚,职业教育在全国成为“新余现象”。
因为这股力量,新余实现了由人口小市向教育大市的跨越,以教育现代化为方向,进而开始了向教育强市的发轫起跑。
(二)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百万新余人民创新创业的脉动,教育人汇入其中,一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传奇。短短的几年,广大人民的创业激情,演绎成令全省瞩目的井喷发展,新余这个行政小市,一跃成为一个人均GDP超3000美金、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的城市;一个环境优美、宜于人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强市正在破壳而出。
新余人民的创业情怀,教育人感同身受,自觉融入潮流;“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教育人勇于担当,敢于创先争优。
(三)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深切关爱。
市委书记汪德和的浓厚教育情结,教育人深切感受。他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抽出时间为广大教职工做经济形势与教育发展报告。他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余新跨越,必须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千方百计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在他的亲自关心过问下,我市研究出台了农村教师人均每月增加248元岗位津贴等若干政策,全市5400多名农村教师得到实惠。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安泽甫抵新余,就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他高度关心职业教育发展,强调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发展质量与水平,推行以本科为龙头、以大专为骨干、以中专为主体的职教发展新模式;要不断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加强对专业相近学校的战略重组,实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力争每个学校都有一、两个专业在全省、全国有地位、有影响。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新余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8-2012年)》,出台了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贷款政府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市长办公会还作出决定,将阳光福利覆盖到市直每一位教师。
市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教育一线,关心教育,考察教育,推动教育。
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全力支持,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58 hspace=12 src="net0901/090108c.jpg" width=343 align=right border=0>(四)这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全市广大教育人的倾情创造。
创造着的人生,是最美丽的人生。在新余这个年青的城市,教育人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新余市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2005年全省文科第一名、第三名被新余考生夺得,事过三年,2008年全省文科状元再次花落新余。少儿艺术教育硕果累累,少儿舞蹈节目两次走进北京中南海,得到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上少儿舞蹈又获得两金一银的佳绩。职业教育影响全国,小城市办出大职教,全市共有职业教育机构52个,在校生近9万人。教育,已经成为新余一张亮丽的名片。
(五)教育事业永无止境,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中,新余教育人正不断加快前进步伐。
努力实现“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把新余打造成为江西最美丽的城市,确立新余在赣西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实现新余由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在这宏伟的蓝图中,教育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肩负的重任,明确了行动的方向:
率先在全省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率先在全省推进均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率先在全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接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位移;以建设教育强市,促进经济强市目标的实现。
(六)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新余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江苏昆山已顺利通过教育现代化验收,为我们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去年新余财政收入,和2001年的昆山相当,按现有的发展速度,五年以后的新余很有可能达到去年昆山200个亿的财政收入水平。有了良好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教育人的创业智慧和激情,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项能够成为现实的科学决策。
(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市委、市政府将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列入全市“1010”工程。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建设好这两大工程,重要的是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各项工作,确立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体系,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思想、教育技术装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
(八)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率先在全省实施普及十五年教育工程,在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力争到2011年,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90%,优质高中招生比例占普通高中招生的80%。加强师资建设,90%的小学教师达专科学历,80%的初中教师达本科学历,15%左右的高中阶段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推进教育思想、师德水平、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现代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法规和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
(九)大力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完美对接。按照“立足于本省,立足于支柱产业,立足于工业园区”的原则,紧贴我市“三大产业”、“四大支柱”的需求,开展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对接机制。推进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市场对接,校长与厂长对话,开展订单培养。全面推行职业院校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完善职业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聘请一批具有较高资历水平、有丰富院校管理经验的能人担任校长。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采取各种模式,组建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职教集团、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五大职业教育集团。力争到2011年,全市建成高职本科一所,高职专科4所,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1万人,努力将新余打造成人才基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81 hspace=12 src="net0901/090108b.jpg" width=376 align=left border=0>(十)大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企业、学习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有效合作为基础,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为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教育与劳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十一)大力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加快“天网”、“地网”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直至国际联网,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绝大部分教师家中。加紧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程,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农村教师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培训力度,力争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和品味。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3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全市农村完小以上学校计算机装备率达100%,城市中小学8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中学12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完全小学15人拥有一台电脑。
(十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完成人口小市向教育大市的跨越中,新余教育人将坚定不移地向教育强市跨越。
(作者系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李霖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