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86 hspace=12 src="net0901/090110a.jpg" width=411 align=right border=0>近年来,分宜县立足县情实际,紧扣特色种养等主导产业,重点实施“十万亩苎麻工程”、种猪改良工程、特色果蔬产业区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积极培植产业基地,扶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助推县域经济总量扩张
一个地方GDP的 大小,取决于该地方一、二、三产结构量的合成,只有三产不断壮大,GDP总量才能得到有效扩张。2003年,分宜县的生产总值为19394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74658万元;2007年为46013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1024万元,分别增加了266184万元、56366万元。如此大的增幅,除了该县始终坚持主攻工业、狠抓项目建设外,也是与该县重视农业生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分不开的。以目前该县实施的“10万亩苎麻工程”为例,预计到2010年,仅苎麻产值就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远远超过该县粮食总产值,产业为壮大全县经济总量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拓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渠道
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1元,2007年达到4855元,其中从苎麻、养殖、特色果蔬等产业中的收入比例快速增加,有的地方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收入渠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日益凸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44 hspace=12 src="net0901/090110f.jpg" width=368 align=left border=0>一是通过种养结构的调整直接受益。近年来,该县不断壮大种养产业规模,使农民受益不薄。该县根据市“3321”工程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十万亩”苎麻工程,从事苎麻种植、绩纱、夏布纺织与加工、销售等涉及农户6万余户,人员达10万之众。2007年底,全县苎麻种植面积近5万亩,产量达3066吨,仅原麻麻产值就达25000 万元,收入达1000余万元。以科农种猪为龙头的高科技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日益壮大,2007年全县年出栏种猪1.44多万头,商品猪2.22多万头,增收5950多万元。凤阳乡大力发展“一品一村”特色产业,发展麒麟西瓜、美国红提产业,当地群众人均从中增收500元。
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受益。该县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21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7000多万元,直接安排就业人员1000余人,仅工资性收入就达540多万元。此外,还带动了不少人从事生产、销售、运输等相关工作,取得了不薄的间接收入。江西绿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与销售,仅麻绿笋基地就安排季节性用工人员80多人,其中残疾人、老年人23人,共支付工资80余万,为弱势群体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恩达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7年直接解决840人上岗就业,并建立苎麻种植、夏布加工基地20个,与全县5个乡镇37个自然村签定苎麻、夏布保护价收购合同,使相关农民平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47 hspace=12 src="net0901/090110b.JPG" width=362 align=right border=0>三是通过政策性补贴受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在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市场价格、调动生产积极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2007年两年,全县农民的粮食直补资、农机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资金2800多万元,争取上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800万元。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拨出苎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对50亩以上连片基地和5亩以上种植大户给予头年每亩300元的种苗和60元的补助。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不但缓解了农民和加工企业发展产业的投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农民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三、提高农业生产市场适应能力
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思路,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市场这个平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该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顺利对接,生产要素合理流转与配置,在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不少农民从传统的小生产的束缚中走出来,由小、散、乱的小农经营转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由过去的“人种天养”向“重品种、重技术、重规模、重管理、重效益、重市场”的现代经营理念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但直接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广大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懂得根据市场需求、市场效益选择项目、品种,决定生产规模。如凤阳乡农民从市场中获得信息,大力发展麒麟西瓜、美国红提葡萄,比传统西瓜和葡萄市场价格最少高出了2至3倍。
二是推动了新技术的运用。在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加工者,都充分认识到了品种、技术、效益的重要性。一方面,接收新品种。在苎麻产业发展过程中,从湖南引进高效质优、抗病能力强的“中苎1号”新品种,年亩产量达400多斤,比传统苎麻产量多200余斤。另一方面,应用新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企业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恩达公司拥有国内首条60万匹夏布印染技术和以苎麻为原料的100万套床上用品生产线项目,2008年5月,又正式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线。科龙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从事种猪能繁技术的研发,最初从美国引进种猪进行改良,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PIC核心育种基地,近年来,该公司以“1010”工程为契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善能繁母猪性能,积极开展能繁母猪配套系研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指标达到国际水平。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研发,不仅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恩达公司的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仅2007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2460万元,实现利润1120万元,出口创汇2304万元;科龙公司拥有三个种猪场,具有年出栏种猪3万头、商品猪6万头的生产能力,种猪畅销省内外。目前,两个公司都正在准备上市融资。
三是强化了品牌意识的形成。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该县充分认识到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道理。早在1997年,县委县政府就积极努力,争得了“中国夏布之乡”的荣誉,成为了该县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最大品牌,为苎麻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各生产加工企业也非常重视创品牌,恩达公司的“怡诗缘”、“恩达家纺”、“岭南”等都是省内著名商标品牌,凤阳麒麟瓜、无核葡萄、绿邦科技公司的台湾麻绿笋绿色食品等也早已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培植,为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47 hspace=12 src="net0901/090110c.jpg" width=372 align=right border=0>四、提升县域经济品位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和知名度也日益提升。“中国夏布之乡”让该县响誉全国,恩达公司为与韩合资企业,夏布出口居全国第一,麻纺加工品居全国第三,近日该公司又与湖南裕安麻业强强联合投资3600万元,组建江西裕安麻业公司,从事麻纺领域的合作,公司成为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名声响誉在外;科龙公司种猪基地原为国内最大的PIC种猪基地,现在,其配套系种猪基地仍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种猪基地;绿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建设的万亩麻绿笋基地,为省内最大的麻绿笋基地,其加工品供不应求;景笙公司拥有丹桂苗木4000余亩,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丹桂苗木基地。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成长,为提升县域经济品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支中坚力量。
(作者系分宜县政府副县长)
责任编辑:简威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