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处理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十个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心包太虚    时间: 2009-3-15 22:32
标题: 处理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十个关系”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99 hspace=14 src="net0811/081110a.jpg" width=406 align=right border=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摆在各级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实际,要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处理好文化城与文化乡镇同步建设的关系

就当前实际来看,文化乡镇的建设滞后于文化城市的建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在集中一部分财力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可以制定系列切合发展实际的措施。我们有“全国经济百强县”、“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模范双拥城”等荣誉称号的评比,但是,没有“文化乡镇、行政村”的评比。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关于文化建设新的评比指标体系,两年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文化百强县、千强乡、万强村”评比工程。评比指标涵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专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行政区域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等。以表彰先进的方式带动文化乡镇的建设,使文化城与文化乡镇保持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多数地方片面满足于改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对农民实施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议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例如,重新举办农民夜校,由当地学校教师兼职辅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指派专人组织教学;农业科技部门定期组织科技辅导员下乡,根据农时,分专题对农民进行辅导,为农民释疑解难;从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中分出一部分,用于购置电脑、光盘等高科技产品,组织农民学习、掌握互联网等新知识。

三、处理好先进文化与封建迷信争夺农村阵地的关系

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不到位,文化设施功能退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打牌赌博等低俗之风乘虚而入,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假借宗教文化之名,沉渣泛起,呈蔓延之势,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建议在全市建立一定数量的“乡村文化服务点”,作为宣扬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举办各种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比如:建立“文化墟场”综合服务机制,定期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送信息等下乡活动,让农民在“大舞台”享受到“大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竞赛机制,文化服务点每年组织周边行政村举办文体比赛活动不少于2次,乡镇举办比赛活动不少于2次,全县组织活动不少于1次。

四、处理好农村祠堂传统功能与综合利用的关系

祠堂是村民议事、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集体活动的固定地点。现在大多数农村祠堂除节庆时开放,闲时都是“铁将军”把门,有的甚至圈养牲畜,不但破坏了村庄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渴望,如何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极其重要。充分利用祠堂,赋予其新的内涵,可谓一举两得。建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势利导,在现有祠堂内设置阅览室、娱乐室等文娱活动场所,配备彩电、VCD、乐器、图书、棋牌等娱乐工具,使其成为村民议事、学习、娱乐的综合性场所,成为农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68 hspace=14 src="net0811/081110b.jpg" width=456 align=left border=0>五、处理好农村广播电视主动看与被动听的关系

农民休闲时间虽然会主动观看一些电视节目,但内容单调,多限于一些电视剧。加上目前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仅30%,收看节目的选择余地不大,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不足。解决农民对信息的渴求,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上屋村仅投入4千多元,就安装了一套无线自动广播系统,每天早、中、晚按固定时段播送时政新闻、农业科技、农产品供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深受群众喜爱。农民在田间地头、院前屋后也能随时听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间长了,听广播的习惯已成自然。

六、处理好农家书屋建设与使用的关系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在政府扶持下,一些乡村建立了农家书屋。近年来,仅新余市就建立了30余个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共享文明成果的民心工程,农家书屋在开拓农民视野,增长农民知识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书屋建好了,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摆设,关键还在于如何管理和使用。建议:1、配备专人或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图书,每天固定时段开放书屋。2、市县级图书馆、各驻村工作组应指导好农村读者的阅读。图书配置应该以农民喜欢的农业实用技术,生活百科知识等内容为主。3、组织开展全省范围内“百佳农家书屋”评比,以评促建,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欢迎的“知识宝库”。

七、处理好基层文化站考核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关系

从长远考虑,处理好基层文化站考核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关系,是保持其长期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针对当前基层文化站建设现状,建议:1、建立一套考核评估体系,项目涉及文化站功能、服务、软硬件建设诸方面。2、运行机制方面,实行专人专用,推行岗位聘任制,聘任期间享受不低于同级公务员待遇;对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政府要视其工作年限,在养老保险、退休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待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文艺院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以保持专业人才的延续性。

八、处理好农村电影放映与演戏经费分配的关系

目前,“送戏下乡”的政府补贴标准是:地市、县级演出单位下乡演出,每场分别补贴3000元、2000元。但据调查,送戏下乡的经费绝大部分分给了文化局下属的演出机构,其他演出团体,如土生土长的农民剧团,则很难分到一杯“羹”。很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地方戏正逐渐淡出演出市场,势必造成农民剧团的分崩离析。因此,建议政府要适当压缩电影放映场次,从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的经费中分出一部分给农民剧团,让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也能分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九、处理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资金自筹与政府扶持的关系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市场广阔,空间很大。目前,政府虽有一定资金扶持,但杯水车薪,必须走一条“自筹为主,扶持为辅”的资金筹集之路。建议:1、支持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发动农民以图书、报刊、光碟入股的形式,成立乡、村级股份制图书室和影像俱乐部,对捐赠书刊、光碟达一定数量的实行免费借阅,对其它农民实行低廉的有偿借阅,这样能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农民重复文化开支。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制定“以奖代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奖励和补偿。3、改革信贷资本体制。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

十、处理好文化下乡与文化人下乡的关系

文化下乡作为政府有关部门一项常态性工作,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向善向美的积极作用。但是,客观地说,一些文化下乡的工作只是“蜻蜓点水”,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长期渴望与需求。要使文化下乡真正深入民心,从而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必须让文化人常下乡,在农村播撒文化种子。建议:1、县市级专业文艺团体演职人员分期分批下派各乡镇,负责文化工作普及和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服务周期至少一年,并以此作为提干、职称晋升的主要考核依据。2、规定各类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基层锻炼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助推基层文化建设。

        (作者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徐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