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攥指成拳,锻铸应急救援“刀尖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明哥 时间: 2020-5-7 16:17
标题: 攥指成拳,锻铸应急救援“刀尖子”
“软纸绣不了花朵,沙滩盖不了高楼。”衡量一座大厦是否稳固,关键要看基石是否牢固。对于森林消防救援队伍来说,“塑强力量体系、磨硬备战本领”是提升核心作战能力的基础。
因此,无论抓队伍建设还是备战,必须立足消防救援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定位,突破地域限制,以提高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提升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机动救援能力为牵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唯有把战场环境搞清楚,把基础课目练强练实,把手中装备练熟练精,才能聚合强大的体系力量,掌握克灾制胜的主动权,不负应急救援突击队和国家队的使命。
以观念更新引领战力转型。当前,灾害形成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处置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因此,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显得尤为重要。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份而言,山地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地震带活动频,导致森林火灾、洪涝霜冻、地质灾害呈长期高发态势,发生隐患较大。各级要围绕任务所需、职责所系,加快工作理念、职能定位、指挥体系、训战机制的“换脑转身”,通过“思想对接、措施对接、行动对接”,深刻理解和把握应急救援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大胆探索新的应急救援理论和作战方式,为战斗力提升打开新的窗口,进而夯实队伍“全时、全域、全要素”的应急救援能力。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着眼遂行跨省区救援任务需要,适时组织力量对重点方向、重点部位,尤其是灾害频发的省份,进行靠前驻防、战场勘察,研究制胜战法、训法,精心绘制涵盖山川、水源、道路等多要素的救援区域图。同时,根据任务性质,科学构建集人员、装备、物资于一体,覆盖全域、多级的“战场血管网”。遇有任务,只需轻点鼠标,便可启动医疗保障、装备维修、铁路装载等联动保障机制,为作战单元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确保指战员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以机制创新激活战力源泉。激励机制关系战斗力,要构建科学的组织形态,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战斗力建设的源泉竞相奔涌。
一是要以敢破敢立的创新勇气,打造运转顺畅、反应快捷的各级联合作战指挥中枢,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破解战斗力提升的体制障碍。通过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与装备科学组合,形成1+1>2的效果。
二是要优化队伍结构和人员编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打造精锐应急力量,强化充实配备新型作战力量,锻造战斗力的“铁拳”。
三是要构建新型消防救援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选送入学、奖优罚劣,把“单兵”这个战斗力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让人才的能动性成为提升运转效能的强大驱动力。
抢险救援是高危职业,实现“任务完成好,人员无伤亡”是保障战斗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把依法依规从严治队纳入重要日程。“三定”方案落地后,要围绕“作风不变、传统不丢、战力不降”的总基调,跟进开展落新编、创新业、立新功、保稳定教育整顿。在引导广大救援人员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做到思想不松、管理不松、纪律不松、工作不松的同时,要加大纪律执行监督检查,领导机关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常态督检,对于不托底的单位和部分不放心的人、事,予以重点检查。尤其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要把科学避险、安全避险、紧急避险贯穿检查全程,做到时时有监督、事事有监管,处处有监察、用制度法规和战场纪律为指战员编织一道人身安全“防火网”。
以素质迭代牵引战力攀升。练兵备战必须紧紧扭住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这个“牛鼻子”谋篇布局,不换装备换“脑子”,不变载体强主体,充分释放各级各类人员创新发展的活力。要把提高指战员的战斗素养突出出来,提高其熟悉了解和运用信息化装备的能力,使其做到一专多能、岗岗联通,发掘战斗力新的潜力值和增长点。结合救援演练,尤其在面对面、背靠背的实战化演练中,让新老队员走上一线,在危机四伏中探求克灾制胜的方法。同时,要抓好基础训练,要把体系中的每个人员、每个要素、每个单元训扎实训过硬,使“山里通、铁脚板、活地图”看家本领人人精通,“人装结合、‘两化’训练、战术合成训练”样样扎实,“灭大火、连续灭火、跨区灭火”的全面备战能力稳固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级党委(支部)要以“三个短板、一个不足”为镜子,认真分析、评估、查找抓战斗力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讨论,“医治”好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的“改革转制焦虑症”,带领队伍驶入“任务牵引、训战一体、专攻精练、体系发展”的“快车道”。
此外,还要构建涵盖集林情监测、气象水文预报、火险预警报警、地震预警监测、交通监控等信息共享大数据指挥平台,实现灾害预警监测热点示警、同步感知、实时监测有机结合,确保出现灾情后队伍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响应出动。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