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感恩珍惜    时间: 2020-4-14 21:03
标题: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省政协文史办叶润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反复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知青岁月的七年,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既验证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诠释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

  当初,作为“黑帮子弟”到陕北插队的青年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始终保持对党忠诚,这是大忠;他即使自身身处困境,仍然对乞食老汉做到“推衣解食”,这是大仁;他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这是大义;他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这是大爱;他在赵家河蹲点搞社教时初展才华,凸显了非同一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榜样力量。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这是大智;他冒着被“扣帽子”的政治风险,方便群众,兴办副业,真正做到了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大气。正是这种大忠、大仁、大义、大爱、大智、大气的家国情怀,让青年习近平早早就将人民这两个字深深刻在了自己的内心,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

  冰心曾说过,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当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还不到插队的年纪,只要延迟一年就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而他执意选择延川县插队,成为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期间,在那个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的年代,他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仍然痴迷阅读和学习,始终坚持苦读深思。也正是梁家河7年的学习积累,为习近平总书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知识学养、道德修养和理论涵养。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年轻的一代正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让一些刚到的北京知青望而却步。而当时的习近平却能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将插队作为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系好。陕北的七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的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与甘苦,培养了他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我们年轻的一代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经历过磨砺,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才能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程。

  越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我们用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当身边的知青或入伍、或招工、或招干、或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习近平一个人的时候,他依然不急不躁,不盲目跟风,而是下定决心留下来,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积极生活。我们年轻的一代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坎坷也好,挫折也罢,都应该努力拥有一份坦然的心态,一份拼搏的勇气,一份坚持自我的决心、一份服务群众的信念。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