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对于在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工作的人来说,文字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浙江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帅燮琅的观点。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地方政协秘书长工作会议上,帅燮琅说:“说得再好,谋得再多,最终要落实到‘白纸黑字’上。”当然,这是从研究室的角度来说的,是不是其它岗位可以不对文字能力作要求呢?实事求是地说,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但不能没有。如果把写作比作打仗,研究室要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运动战”,其他部门总要打一打“遭遇战”“游击战”。即便是在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请示、报告、工作总结等一般公文总是免不了的。因此,在评价能力时,有领导说,“这能力,那能力,文字能力是机关工作第一位的能力”;在招录人员时,有领导说,“一定多招几个文字能力强的”;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公文写作”几乎从来都是必修课。
文字能力何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古人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文字可以是工作过程的记录(比如工作汇报等),工作结果的呈现(比如工作总结等),但更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比如工作计划,领导讲话,制度文件等)。即便工作汇报或工作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今后开展这项工作的依据。工作中,不管是何等的奇思妙想,何等的战略构想,何等的显著成效,如果不能或者不能准确地落实到文字上,其效果都将大受局限、大打折扣。近代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早年第一个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但是由于他不能用最科学最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后来迈克斯维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了出来,才得到人们的正式承认,这项成果也被命名为“迈克斯维方程图”。某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参加投标,连甲方都承认其设计方案是最好的,但由于讲标人不善语言表达,没有讲出方案的精妙所在,差一点使多位设计师几个月的辛劳打了水漂。文字能力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语文上,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认为:“人一生的基础,取决于语文”。云南曲靖今日学堂的创办人张健柏提出:“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既然文字能力如此重要,为何又难以提高呢?这同样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文字表达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也有千变万化;文字看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每一个字都简约而不简单;语言表达并不难,但做到信、达、雅和准确、鲜明、生动不容易;单个文字不起眼,但用语法、逻辑、修辞把文字整合起来,使文字变得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有灵性不容易。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语言要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古人“两句三年的,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喟,同样说明用好文字不容易。如何下苦功?我们经常会听说“多看、多写、多练就是了。”但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如果一个人对写作毫无兴趣,硬着头皮去写,受尽煎熬也可能无济于事。提高文字能力,需要从技和道两个层面分别去努力。
关于“技”的层面,也即文字本身的层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
一是要“识字”。这里的“识字”,当然不仅仅是指认识汉字,识字的更高境界是领悟汉字之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还有人说,“汉字之美,美在形体;汉字之美,美在风骨;汉字之美,美在精髓;汉字之美,美在真情。”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生在中国,也许不是位画家,但肯定是位书法家。”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之母。领悟汉字之美,要深入汉字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演变,要深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字的诞生,都体现了一定的想象力,但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逐步总结、创造出来的。汉字的造字方法,承载着汉字形成的基本原理。《周礼》中记载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的主要构成方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了解“六书”,有利于从源头上深化对汉字的认识。文字是作者的“兵”,写作就是对文字的指挥和调配。一个字就是一名士兵,一个段落就是一支队伍,一篇文章就是一列方阵。只有深入研究文字,才能掌握不同文字的秉性和功能,才谈得上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士兵或者没有对士兵基本情况的掌握,再高明的兵法也无从施展。只有主动关心文字,与文字之间经常你来我往、切磋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与文字形成默契、成为朋友。那样,正确的文字才会在作者需要的时候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才会减少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当然,对文字的关心最好是在实战中进行,不然很难检验出文字的真实性能,而且容易枯燥乏味。但实战又不仅仅只有写文章,如果在编短信、写邮件、发朋友圈时,都能斟酌一下文字,一定会拉近与文字的距离。
二是要“辨析”。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求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近似的、决不应利用蒙混,甚至是高明的蒙混的手法,不要利用语言戏法来逃避困难。”这段话本身就很生动、很深刻。由于优秀的作家能娴熟而准确地运用语言,所以表达立场时能做到旗帜鲜明,批判时弊时能做到一针见血,分析问题时能做到鞭辟入里,描写细节时能做到惟妙惟肖,形容事物时能做到生动贴切,评价概括时能做到恰如其分。提高文字能力的基础在于准确,关键也在于准确。用语准确了,才谈得上鲜明和生动。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很多相近的词语可以用;而同一个词语,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这就需要认真辨析相近字词之间极细小、极微妙的差异,并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审慎选择用词。比如,“对照”和“比照”,“重要”和“关键”,“严厉”和“严格”,“认真”和“仔细”,“判断”和“论断”,“微妙”和“微笑”,“辨别”和“鉴别”等等,有时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把过去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变化,但是其意义极其深远,意味着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政策导向的重大调整。我国古代有“一字值千金”的典故,在诗文创作中有“一字之师”、“字字千钧”的说法,锤炼文字到极致,就应该精确到每一个字,最好能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精准表达、恰到好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经常推敲用词,竭力追求从模棱两可到准确无误的跨越,从笼而统之到精益求精的提升,长期坚持不懈,必然进步可期。
三是要“积累”。语言离不开积累。一个人从幼儿、童年、少年逐步成长为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积累过程,语言是积累的重要方面。幼儿牙牙学语时,起初只会叫“爸爸”“妈妈”,后来逐渐会嘟囔更多词汇,再后来可以完整地说一句话,最后能流畅地与人交流。这个积累的过程经常给人惊喜,有家长有时甚至好奇,“不知道孩子是从哪里学的话”。成人其实也一样,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只是其效果不像幼儿那样明显。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向群众学语言。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的语汇是很丰富的,作家深入基层的目的之一是学群众的语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打铁还须自身硬”等这样的民间谚语、俗语,简单明了但是寓意深刻。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再高深的道理都可以表达得很朴实。其次是向作家学语言。作家的语言往往精炼而带有艺术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词歌赋、一种思想观点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其思想性只是一个方面,语言的精炼和艺术性是个重要因素。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上要蔑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等著名论断,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三、培育正确的思想。文章是思想的反映,好文章是正确思想的反映。文字是表现形式,思想是内在本质。写文章不应该只是自娱自乐,而应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就有赖于思想性。文章好不好,一要看表达是否准确,二要看思想是否正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正确思想的人去写文章,会是什么样子?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不断深入下去的。如此无限循环,认识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需要人们开动脑筋、深入进去,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思考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使人的主观认识尽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过程。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主要的途径有三种,首先是要热爱学习,博采众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广泛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此所谓间接经验;其次要有问题意识,善于立足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善于总结概括,此所谓直接经验;第三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此所谓思想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温故而知新”,提高思想水平是一个不断领悟、长期积累的过程。 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俗话说,“文如其人”,意思是说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因而“读其文如见其人”。但这要求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真实的心声。换句话说,要求作者是知行合一的。文风的背后是作风,文章的背后是人格。真诚的人用文章展示自己的真诚,哪怕这种真诚实际上并不完美;虚伪的人用文章掩饰自己的虚伪,哪怕这种虚伪看起来冠冕堂皇。知行合一的关键,真诚与虚伪的界限,都在于“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中指出,所谓“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说话和写文章是相通的,一些经典著作为什么总是耐人回味,因为品读经典就如同在听作者说话,是那样的亲切,娓娓道来,蕴含着思想的力量,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实中,之所以一些文章看起来大同小异、味同嚼蜡,说来说去总是那几句话,原因之一是有的干部认为照本宣科最保险,只有照搬书本上、文件上、报刊上的话才是同上级和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才是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表现,这是另一种误解,也是没有完全吃透上级和中央精神的表现。严格来说,知行合一不仅是对文字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求一个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更是对思想境界的要求,要求一个人有很高的道德修为。“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成大事者,必从修身律己做起,也必有高风亮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思想境界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人们才愿意听、愿意看。如果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圈内圈外两种表现,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人相信你。”无限接近知行合一,需要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统一起来,把探索真理、追求真理与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结合起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同做很多工作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贵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有章可循但又没有捷径,没有捷径但又有规可守。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读者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文章不仅是文字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体现。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理顺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成就自己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目标难以企及。但有一个目标是可以达到而且应该努力达到的,那就是:做人要做实在人,作文要作实在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而求索。 作者: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20-4-8 15:53
网络也有黄金屋,主要靠“淘”。
作者: zzh201706 时间: 2020-4-12 16:42
网络也有黄金屋,主要靠“淘”。
作者: 黄叙阳 时间: 2020-4-13 08:37
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上要蔑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等著名论断,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作者: 暗夜 时间: 2020-4-13 20:12
刚开始了解文字的美,文章读下来,收益非浅
作者: 鬼凯 时间: 2020-7-9 17:58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再高深的道理都可以表达得很朴实。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