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①丨紧扣目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指导来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更是观察政策走向的窗口。
直面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在此背景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去年则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对于造成当前形势的原因,会议认为,是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结构性问题是需要全社会从对经济总量的关注转为对经济结构的关注,将以前的“三高”增长方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产业、城乡、消费、贸易等结构更趋于协调和合理。
体制性问题更多是制度性障碍,判断标准就是“市场能否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该市场发挥作用时必须让市场来主导,需政府发挥作用时政府就不能缺位。
周期性问题是个老话题,全球各个经济体无不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中周而复始地轮回。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经济体的周期性变化已不再是在单个经济体内完成循环,中国也概莫能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只有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精准判断,并指出经济下行的主因,才能对下一步的经济对策作出正确部署。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尤其要提及的是,会议两次提到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抑或是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淡化具体经济增长目标。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排名,中国人均GDP仅居于全球第68位,仍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弱化和轻视必要的增长速度,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发展仍是当今的最大主题,只有在必要的经济增长中调整结构、加快改革,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而避免经济增长失速也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央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此次会议指出要“确保经济实现总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对此,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认为,为保增长的正确的短期宏观政策与促进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并不矛盾和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兼顾逆周期调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分析判断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又提出了明年的预期目标,接下来会议就明确提出了实现路径。会议指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的全过程。
中央根据形势不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和内涵作出调整,明年强调的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即重点关注的是“三去一降一补”中的“补短板”。
这说明,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与降成本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三去一降”的核心是控制。“补”的核心是创造。大多数专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宏观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将由抑制转为扩张。
会议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注重提质增效。会议对财政政策的描述为“大力提质增效”,而以前的提法是“加力提效”,这将意味着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大幅度减税降费可能不是重点。与去年相比,“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提法不再出现,专项债增量或会控制,财政支出可能更多保证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同时,也没有再提“大规模减税降费”,改为“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明年减税降费规模或将不及今年。面对财政收支压力,会议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提升政策边际效应。货币政策在流动性总量调控上会保持稳健和适度,运用多种组合流动性工具灵活地进行精准滴灌,是明年货币政策仍将坚持的方针。流动性总量将配合财政政策、投资、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金融政策既要保证充足,又要保证适度,确保金融指标不与实际经济增长偏离过远。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表述,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政策从增信用发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在于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体系,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此举将既解决了货币政策传导信用端流动性向实体企业引流问题,又提升了货币政策边际效应,还有效防止金融资源“脱实向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要相机抉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才能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着重强调。既有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也有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解决好“一老一小”、加强战略性和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根本性领域,还有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等明确要求,基本勾勒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布局和主要方向。
会议提出,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这意味着,明年改革、创新、开放仍将会大力度、大范围、纵深推进。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
在全球大变局下,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黄群慧表示,应对经济增长瓶颈和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唯有扩大开放,持续改善对内对外的营商环境,才能提升中国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②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高质量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四个坚持”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科学稳健地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以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深层次问题,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⑦丨聚力深度贫困区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此前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距离这一承诺的兑现还剩一年左右之际,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对于脱贫攻坚战,会议强调,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同时,近日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关键之年。在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看来,保小康就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广大农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5%的贫困人口、10%的贫困县,最后的硬骨头怎么啃?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基本接近尾声,下一步应当集中力量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确保在“量”上完成任务,同时巩固现有脱贫成果,落实“质”的保障。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总体态势如何?在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表示,今年的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预计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道灶村马袅海鸭养殖、风雅村百香果、新贤千亩凤梨种植,这些各具特色的产业都是近年来海南省临高县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发动全县各镇、各帮扶单位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引进培育的特色扶贫产业项目。此外,临高县全力推进文祖肉牛养殖、雅新花卉基地、澳洲淡水龙虾扶贫产业园等一批上规模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产业,夯实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永续脱贫的基础。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下,临高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遵循市场规律,精准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化组织化扶贫产业项目,富民产业逐渐成形成势。”海南省临高县政府副县长贾浩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运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银行”的“5+”模式,引导贫困户把产业扶持资金委托龙头企业整体运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资产收益分配,正是临高县产业扶贫的亮点之一。该模式所培育的“深水网箱养殖项目”成为海南省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最多的扶贫项目。
临高县脱贫攻坚之路正是近年来全国几百个贫困县脱贫的缩影,目前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各贫困地区所做的积极探索与努力。
因地制宜做实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重点,也是全国各地区贫困县取得脱贫攻坚亮眼成绩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在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这块硬骨头,还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方面,都离不开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深度贫困地区是“硬仗中的硬仗”,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明年脱贫攻坚的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区域性贫困,往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基础生存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想要稳定发展产业并且带动贫困户难度较大,因此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还有一些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例如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时间很短,危房改造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易地搬迁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下一步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巩固脱贫成果守住“返贫”底线
在已经脱贫地区,做好巩固脱贫成果这项工作也是下一步的重点。会议强调,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汪三贵表示,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天灾人祸、市场大幅波动等因素冲击,脱贫成果尚不稳固,存在不同程度的返贫人口及新发生贫困人口。针对这类现象,应当按照中央部署,将“脱贫不脱政策”等政策措施落实好,利用稳定收入、完善医疗等各类政策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密切跟踪,降低返贫及致贫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少数返贫和新致贫人口,应当研究新的支持政策进行应对,同时,要落实好这两类人口的监测、识别和帮扶措施。“要继续落实严格的考核机制,在最后关头继续杜绝形式主义的数字脱贫。”李国祥强调。
接下来,国务院扶贫办也拿出硬手段。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国务院扶贫办明年将首次挂牌督战,各省负总责,每个月向国务院扶贫办报告进展。针对返贫、致贫风险,继续保持投入力度,提升脱贫成果。针对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西部省份,将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永续脱贫
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达到永续脱贫?
李国祥认为,在产业扶贫方面要做好产销对接工作,保证供给、稳定价格、做实产业。同时,要想从长效机制上巩固脱贫成果,就业至关重要。李国祥建议,各地应当通过产业转移、劳动力培训、劳务输出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在这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亦有部署。会议提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临高为例,据贾浩淼介绍,按照产业拉动、培训牵动、就业带动的思路,临高县打造了“产业扶贫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扶贫工场”产业扶贫“三位一体”模式,既拓宽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群众生产技能,极大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2020年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之年,李国祥建议,应当将目前的财政兜底政策统筹起来,借鉴他国经验,探索建立申领制,以监测为辅,完善机制保证居民基本健康营养需要,完成零饥饿目标,让消除绝对贫困的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世界公认。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