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谈党员干部的事业与修养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9-10-14 12:16
标题:
谈党员干部的事业与修养
同志们:
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堂公开党课,实际上,谈不上授课,只是跟大家交流一些学习心得。最近,我拜读了一本书
—
《之江新语》编集,《之江新语》是《浙江日报》于
2003
年创办的一个专栏,习总书记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曾以
“
哲欣
”
为笔名在此专栏发表了
232
篇短评,其中有
20
篇谈及事业与修养,读来令人深思,感触很深,对我们党员、干部所秉承的事业观和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我以《从〈之江新语〉点滴,谈党员干部的事业与修养》为名,和大家交流几点心得。
一、谈岗位
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自各个不同岗位,有党政领导、有科室负责人、有一般干部,有从事文秘的、有从事组织的、有从事产业管理的、有从事计生的、有从事农业农技的等等,形形色色,无一类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是在做一份事业,都是在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人民尽一份力量。
第一讲认识。岗位的价值何在?取决于社会的需要,自身的需要,有需要就有价值。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有篇短评叫
“
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
”
,他谈到:
“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
”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尊重他人的岗位,平等看待他人,不能因为我是
“
某某长
”
就傲视一般干部,不能因为我是党政工作人员就鄙视其他劳动者,
“
位
”
之高不等同于人之
“
高
”
,你借岗位之利,傲视群众,群众尊敬的是你的岗位,不是你的人格魅力。岗位是相对固定的,而岗位上的人是流动的,一旦失去岗位,你就很可能就会享受到
“
白眼
”
。习总书记还有篇短评叫
“
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
,
“
乌纱帽
”
是岗位,放在头上到处晃悠,自高自得是不行的,要放在手上实实在在做事,才能赢得尊重;二是要尊重自己的岗位,干好人生的每一个岗位。侯宝林大师曾在文革期间被分配为厕所清洁员,他每日早到迟退,还乐呵呵的跟如厕的人打招呼,有人不理解,他正言:既然分配我扫厕所,那么这就是我的新工作,我就必须要做,还要做得比别人好。我们就是要学习一代大师对待岗位的态度和认识。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自己,要从自身能力、水平和需要上去衡量自己对岗位的追求,一味的求大,就会头重脚轻,可能要栽倒;畏畏缩缩求小,又限制了能力的发挥,体现不出价值。每一次对岗位进行调整,就是对你实现岗位价值的直接反映,要么是因为你很有作用,要么是你没有或少有作用,要有所作为,堪为大用,才能追求更大的岗位,所以岗位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要倍加珍惜。
第二讲责任。
“
岗位
”
一词在字典中表述:原指军警守卫的地方,现在泛指职位。不论我们在什么样的岗位,有着什么样的职务,守卫一方的原意始终不变,这就是责任。习总书记在
“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
一文中讲到:
“
要常思
“
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
”
,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
“
影
”
、留下一点
“
声
”
、留下一点印象,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
”
责任的有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中饰演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做什么,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都负有一份责任,这是群体社会的普遍法则。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来,尽能力做到最好,就是一个勇于负责的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一是要对上负责。人民群众选举把我推到这个岗位上来,单位组织信任把我派遣到这个岗位上来,我就负有一份对组织、对人民的责任,不能
“
出问题
”
,不能
“
餐位其上
”
,让组织和人民觉得
“
瞎了眼
”
;二是要对下负责。在一个部门为
“
首
”
,在一个地方为
“
头
”
,就要带好队伍,为群众、为集体谋利益、促发展,不能让群众讲
“
跟错了人
”
;三是要对自己负责。要牢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绷紧党纪国法、纪律作风一根弦,
“
守得平安就是福
”
,不能
“
害己、祸家
”
。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有些同志一听到到
“
这个事情你负责
”
就压力蛮大,怕出事,怕成
“
替罪羊
”
,由此而战战兢兢。有忧患意识是个好事,但更要有担当,只有让组织和人民看到你能够担好一份责任,才能让组织和人民赋予你更大的责任,才能求得进步、谋得发展,当一个女孩对你说要对她负责,说明她看上了你,同理,当组织对你说一个事要你负责,说明组织看上了你。有位就有责,能责才有位。
第三讲乐业。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习总书记在
“
敬业乐业为美德
”
一文中讲到:
“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
”
乐业就要乐于其业,同时要在其业中求乐,找到乐于工作的激情,找到工作快乐的热情,那么乐在何处呢?肯定不是一步步往上爬的位置,如果你把这个当成乐业的目标,那么设想一下哪些国家总统们可能就无法乐业,因为他们上无可上;也可以肯定不是金钱,如果你把金钱视为乐业的所在,那么设想一下比尔盖茨之流的富豪可能就无法工作了,因为他们的金钱多得无法计算,常想一想这个辩证关系,可以正一正我们的事业观。这些已站在权力巅峰、拥有金山银海的人,他们继续敬业、乐业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一份对事业的认同感,当你在岗位上做出一份满意的业绩,就会赢得组织、社会的认同和他人的尊重。对工作要永保一份热情,对业绩要常怀一份追求,要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中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二、谈工作
这里我讲的工作是指工作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很重要,在工作中与同志相处不和睦,办事不得法,就难以做出成绩。
第一讲
“
人和
”
。
习总书记有篇短文叫
“
乐在人和
”
他讲:
“
实践反复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人和才能政通。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以
“
人和
”
为乐,以团结为贵,以协作为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
人与人相处是个大学问,首先要
“
善
”
,
“
与人为善
”
是相处的根本,要诚心相待,善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与人相处不求利益,不抱目的,交往就纯洁;工作中指出缺陷、批评教育,不带恶意,不出恶言,就不会有抱怨。老子曾以
“
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
善意的提醒孔子讲话不要太尖锐,为人留三分面子,谨守口德、善行,从善处出发干工作、处人事就会和睦。二是要
“
容
”
,要有包容心,
“
人无完人
”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不足。李斯
“
谏逐客令
”
中说,泰山不让土垠,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我们每个同志要宽容大度,胸怀若谷,要容得人,容得事,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
,
维持和谐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懂得互相迁就,让双方心理都达到一种平衡,尤其是一个单位中平级的搭档领导之间,更要学会包容和谦让。三是要
“
度
”
,这个度不是指距离,而是指相互尊重,尊重别人的工作理念、生活方式,不要对别人要求太多,同时也要正确理解和认真对待别人对你的要求,要求就是别人或组织对你的期望和感情。习总书记在
“
要和才能合
”
中讲:遇事要多通气,多交心,多谅解,真正做到讲团结、会团结,有
“
和
”
才能
“
合
”
。
第二讲政通。政通,政令通畅,最终政令要到群众百姓中去施行,才能取得实效。一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群众愿不愿意施行这个政令,这就要看你推行的这项政令,是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是不是符合群众需要,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要真正理解群众的需要,就要沉下心身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
“
拍脑壳工程
”
、
“
要面子工程
”
、
“
谋私利工程
”
是瞒不住群众的眼睛的,真正为群众着想的政令才能受到群众真心拥护。二是要善于讲群众语言。习总书记在
“
善于同群众说话
”
和
“
做人民群众贴心人
”
中就讲到,老百姓可能不关心
GDP
,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等等。我们在工作中,就要找到群众关心的切入点去贴近群众,要用群众感受最亲切、最清楚、最直接的语言来表述你的政令理念,一出口就秀哲学、讲主义,只能让群众头痛。特别是我们这一级党政干部直接面向群众,你的政令要通过村组干部去推行,要群众自觉自愿的去执行,时代发展到今天,提要求的行政命令方式已经难以让群众信服了,政令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去做?做了有什么收益?不做有什么损失?这些都要以群众最直白、最容易了解的语言讲出来,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将政令推行下去。善于讲群众语言是根本的工作方法。三要有浓厚的群众感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句空话,他真实反映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出身和归属,不管多大的干部,最初肯定是群众,退休后也只能是群众,我们与群众的联系是血肉联系、是公仆关系。习总书记在省委书记任上曾专程看望一个生病的干部,并为之写过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就是浙江省永嘉县山炕乡九降村村支书郑九万,村支书郑九万生病,村民自发筹款
6
万余元,
30
多位村民赶
3
个多小时山路来医院手术室守望村支书,这种深厚的感情是求不来的,只能干出来。设想一下假如是你病倒了,会有多少老百姓来救你?哪怕是看望你?我们身在执政最基层,一年到头,除了村组、单位、企业老板,老百姓真心请你在家里吃过几餐饭?你真正与群众百姓讲过几句话?习总书记的
“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
的短评,深刻阐述了群众感情的深刻内涵。
第三讲原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做人做事要守住底线,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一是要高标准定则。广义上来说原则就是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底线,是指公众共同认知的理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对尊同的道德标准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所以这个底线原则也因人而异,道德修养越高的,底线意识就越高,反之也然。工作、生活中的原则就是一道防火墙,越低越容易攻破,只有一开始就站在高标准的底线上,才能抵御腐朽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诱惑。二是正确处理原则与灵活的关系。原则与灵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由规矩而分方圆,方与圆,是辩证的关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工作中要有方有圆,
“
内方而外圆
”
,原则问题要方,为人处事要圆。一要知进退。习总书记在
“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
一文中就讲到:
“
对有些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豁达一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
”
放得下架子,善于让步和妥协,其实就是一种进步。二要知是非。大是大非要坚守原则,小事、急事要灵活处置。老百姓送你几颗南瓜、一篮鸡蛋,你扮黑脸,严辞令,坚拒不收,就会伤害群众感情;求你办事的送现金、拎烟酒,你唱白脸,欲拒还迎,收了就触犯党纪国法。遇到不是你职责范围或工作时间内的急事,就不能以职责
“
小
”
原则为由推脱,要本着为大局着想的
“
大
”
原则而灵活处理,讲究灵活性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原则性。
三、谈廉洁
廉洁这个词,不仅仅是贪污受贿、堕落腐化的事,还有洁身自好,清白为人的事。对于廉政,习总书记有一句话
“
要干事,更要干净
”
。
第一讲正气。习总书记有篇短文叫
“
激浊扬清正字当头
”
,
“
激浊扬清
”
是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说的
“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
这就是说,要兴国安邦正百官,要稳社固稷泽百姓,就必须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国家才有希望,社稷才能稳固。一是要自身正。要常存律己之心,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各种大流,分得清什么是歪风邪气,什么是清流正气。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思潮的矛盾冲突,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波逐流,不趋利媚俗,淡漠名利,克己省心。这个
“
正
”
也不是要你
“
横眉冷眼看一切
”
,杜绝与人交往,时代不同,廉政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同,但底线是一致的,我们保持
“
正气
”
,就是要守住廉政的底线,要从我在这个位置上,一言一行对群众、对社会、对大局的影响考虑起,交可以往来的朋友,吃该吃的饭,收允许收的东西,做可以做的人情。把握党纪、国法的界限,把握有利于工作的基准,把握不损害党风形象、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不损害政府执行力、不损害民众向心力的底线。二是要家风正。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之后就要治家,然后才能谈工作。在廉洁方面,家庭的引导作用是个大问题,我们有很多领导的贪腐就是从后院开始的吗,党性原则的松懈就是从枕边风吹起的吗,还有现在新流行的
“
坑爹
”
,有几个姓
“
李
”
的不就是被儿女毁了事业吗。当然首先还是自身不过硬,屎拉裤裆里不能怪皮带,但俗语讲
“
妻贤夫祸少,业成家道兴
”
、
“
家门不正,多出倒逆
”
,都是讲家风对事业的影响。比利时有本叫《老人》的杂志,对
60
岁以上老人开展了一次
“
你最后悔什么
”
的专题调查,结果有
63%
的老人谈到的一项是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光管好自己还不行,还要管好家庭,教育好子女。
第二讲小节。有一则笑话,讲一个海归青年带一个洋女友回国,过马路时,他闯红灯,女友讲你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守不住,我把一生赋予你靠得住吗,分手了。然后他交了国内女友,过马路时吸收教训,严守规则,女友讲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闯出个什么名堂?也分手了。这是一个笑话,但折射一个道理:小节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要注重小节。习总书记在
“
小事小节是面镜子
”
中讲到:
“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
”
很多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问题不注意,往往是量变的开始,胡长清在狱中回忆,他的贪腐史是从收受两支毛笔开始的,最后发展到被判处死刑。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这是至理名言,
“
小节不拘,终累大德
”
,无数个小节的失去,最终会引发道德底线的崩溃。二是要养成小节。小节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素养问题,素养不能直接等同于素质,有些人本质是好的,但小节养成方面一塌糊涂,也是有的。也就是讲素养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锻炼、抓好养成而得到提高,一个个生活、工作小节在长期以往的养成中,就会成为习惯,习惯于自然就会成为一种品质。慎小事,拘小节,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优良品质。
“
常净室至洁身,常惜小至俭行,常扶弱至善德
”
,意思就是经常打扫房间,爱干净的人,逐渐会培养洁净的品德;平常爱惜东西,珍惜物品,就可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行;经常帮助弱小,正义执言的人,日行一善,可以积累良善的美德。注重小节,养成良好习惯,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开始。
第三讲情趣。用美学语说,生活情趣是
“
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观上的自足
”
。说白了,就是因为热爱生活,从而追求乐趣,创造乐趣,感受乐趣。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成了他的生活情趣,对什么感兴趣?以什么为乐?是个人的生活品味问题,品味高下可分高雅与庸俗,生活情趣直接反映一个的人道德修养水平。一要认识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不是个人的事。习总书记在
“
生活情趣非小事
”
中有一句
“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
”
,就是说我们党员干部在生活情趣上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喜好什么,就会影响身边的人跟从什么,就会有居心叵测的人投其所好,逐渐就会形成一股风气,长成大气候。同志们知道不知道旧社会流行的妇女同志
“
三寸金莲
”
是怎么来的,这个最早出现于唐末,最初只是商人中单独的一些现象,但到了五代时期,由于被南唐后主李煜所喜好,皇帝一喜好,
“
三寸金莲
”
就开始兴起于宫中,而后被勋贵层所效仿,最后盛行,以至于后来
“
三寸金莲
”
成了妇女的美德,能走路的
“
自然足
”
反而成为耻辱。这个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习总书记
“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
”
的意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开好的风气不易,但开坏的先河,就会有人趋之若鹜。特别是我们的国人最喜欢跟风,你只要站着不动往天上看
5
分钟,马上就吸引众多的观众跟你一起傻看,你随便组几个大妈哪怕就在厕所门口排个队,就会收获一条长队伍。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力。二是要谨慎选择个人生活情趣。生活情趣这个东西,不是说流行的就一定高雅,我前几天剪头发时,看到一本杂志封面上一个巴黎时装模特的挎包,方形带红白条纹的编织袋,我就纳闷了,跟我搬家用的大蛇皮袋子一样啊,我早就走在了巴黎时装的前面,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我确实看不出这两个袋子有什么区别。习总书记说
“
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
”
。兴趣产生乐趣,乐趣质变为志趣,对情趣欲望我们要学会克制,不能放纵自由,就像我们攸县人最喜欢的
“
打牌
”
,小打是娱乐,大打就是赌博,偶尔打是兴趣交往,沉迷上瘾就是心理疾病,放纵的结果就会败家失业。我们要努力把生活情趣打造成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道德品牌、一种政治品质,长久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追求。
四、谈境界
境界是个多义词,其中的一种释义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境界如何,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境界这个词说法有点大,轻易不敢出口,我想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从一名共产党人的境界观出发,与大家浅谈一下三种境界,以助我们对照自省。
第一讲自信。自信反映一个人做事、做人的精神状态,有自信才能敢于担事,勇于做事,是做事业的根本。它有三种境界,第一境
“
识事
”
。勇于讲
“
我行
”
。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掌握,对即将要做的事有所准备,对所能达到的目标充满信心,且具备迎难而上、逢败不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就一定能做成事业。这个大家都知道不需多讲。第二境
“
识己
”
。勇于讲
“
我做不到
”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南航作学术报告,面对学生的众多提问,回答了十数个
“
不知道
”
,最后电视台专访时就这些个
“
不知道
”
发问,丁肇中教授回答: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知道,这是绝对不容许的。正确认识自己,这个境界就较难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类繁门杂,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事事通,面对不懂的事,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很重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对
“
己所不能
”
有所认识,是一种明悟。第三境
“
识人
”
。勇于承认
“
你比我强
”
。钱学森回国前将他的新著《工程控制论》给他的博士导师冯
·
卡门看,冯
·
卡门看后就讲:你几经超过我了。能够坦然面对别人的超越和成功,就是对自己的最大自信,也是自信的最高境界。但我们现在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不是流行一句
“
羡慕
-
嫉妒
-
恨
”
吗,看不得别人比我好,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甚至于将这种阴暗心理付诸于行动,拉拉后腿,挖挖陷阱,这就上升为品质上出问题了。
第二讲做事。习总书记在
“
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
”
中阐述三种境界:一是
“
咋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二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是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这三种境界引述于清末民初鸿儒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他讲: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就是这三境。一是高处着手。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就是讲,做事业首先要站在高处看目标,目标必然远大,同时站在高处观全局,事物概貌必然清晰,实现目标的路径必然明了,途径就会选择得当,就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二是执着追求。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就是讲做事要有毅力,没有那个人的事业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保持对目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三是回头审视。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在
“
千百度
”
的追求中,还要学会
“
蓦然回首
”
,不时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过往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绩,看一看以往的经验教训,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回头看一看是否偏离了最初的目标,以资校正方向,继续前进。
第三讲做人。怎么做人,太大,太深奥,我讲不好。我想借助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中的阐述来说明人生境界,他说:根据人在做某事时,所自觉的理解,所觉醒的意义,构成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后一个太高深,近似于道家的
“
道
”
、佛家的
“
空
”
,我也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我们还是一起来探讨前面的三境。一是自然境。一个人做事只是依据自己的本能需要或习惯自然,或是父母、领导、他人的要求,而去做事,是为自然境界。这这个境界的人做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本能需要来的,要报酬是为了食欲、生活等身体需要,容易满足,谈不上什么意义;结婚生子是满足生理需要,谈不上感情,家庭责任、教子育人。一切顺其自然,茫然到老。这类人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一定的存在,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后,就毫无追求,不会主动去想事做事,做事要靠推一推。二是功利境。这个功利不是贬义的意思,是说做事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开始考虑自己的感受,开始从利己出发对待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觉醒了寻求功名利禄感受的精神追求。这类人做事可能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但前提是必须有利于自己,否则就不会去主动做。而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会争着做,用在
“
正
”
,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用在
“
邪
”
,就容易损人害己。三是道德境。开始理解到社会的存在,开始意识到社会与自己、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做事时,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德,时常以社会道德意义规范自己的行为,觉醒了大局的意识,注重社会评价,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勇于牺牲
“
小我
”
,是为道德境。习总书记在
“
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内提到:邓小平同志为人民之子的情怀感;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爱人民的境界感;郑培明同志
“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
的责任感;钱学森同志以群众口碑为荣的光荣感。这就是道德境的典型代表。
我们生来为人,短暂而不可逆,谁也不愿意糊涂做事、懵懂做人,都期望更好的生活方式,都渴望一定的社会价值,对于公众评价谁也做不到无动于衷,现今的社会愈来愈公开、透明,我们为人、做事,特别是身为党员干部,身边的同事在看,组织在看,群众在看,一切都有公论。常思一下
“
为了什么?需要什么?做了些什么?将留下些什么?
”
很重要,我常想:我们这一生,在亲友的笑声中哭着来到世上,争取最后能在亲友的哭声中笑着离开世上,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最后我以习总书记一句话作为今天党课的结束语:
“
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
”
,与大家共勉。
作者:
guolinrui1989
时间:
2020-3-20 17:14
我们生来为人,短暂而不可逆,谁也不愿意糊涂做事、懵懂做人,都期望更好的生活方式,都渴望一定的社会价值,对于公众评价谁也做不到无动于衷,现今的社会愈来愈公开、透明,我们为人、做事,特别是身为党员干部,身边的同事在看,组织在看,群众在看,一切都有公论。常思一下“为了什么?需要什么?做了些什么?将留下些什么?”很重要,我常想:我们这一生,在亲友的笑声中哭着来到世上,争取最后能在亲友的哭声中笑着离开世上,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最后我以习总书记一句话作为今天党课的结束语:“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不廉洁止于正气”,与大家共勉。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