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7年政府工作总结的通知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3-3 22:26
标题: 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7年政府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
  现将《邵武市人民政府2007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好2007年工作,谋划好2008年各项工作。
  
  
  
  
                                                                     二○○八年三月五日 




                                   邵武市人民政府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提升领跑、跃升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周边县市竞相发展带来的影响,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县域经济第13位。
  ——增速明显加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26亿元,增长16.1%,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8%、24.01%、14.8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增长30.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亿元,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1亿元,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8934万美元,外贸出口6099万美元,增长28.45%;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18.03亿元,增长70.74%。
  ——质量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为21.8:37.8:40.4,二产比重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7.48%,同比提高28.63个百分点,是2001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工业企业上缴税金2.76亿元,增长26.6%。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5.58亿元,增长30.97%;地方级财政收入3.15亿元,增长34.5%,税性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6%;积极筹措8000万元资金化解了3.78亿元历史债务,是近年来偿债力度最大的一年。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3亿元,贷款余额35.6亿元,较年初增长16.74%,不良资产下降。
  ——社会更加和谐。百姓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3元,增长22.74%;农民人均纯收入5704元,增长16.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104.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一年来,我们着力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围绕促农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1、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完善和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城乡共建等机制,持续抓好拿口、和平2个试点镇和21个试点村的建设,深化试点村1名市领导挂点、3个市直部门结对帮扶联动机制。继续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在每个试点村新建“一个农村服务中心、一张规划图、一盏路灯、一个宣传栏、一个垃圾池、一名保洁员”,各试点村已全部完成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建立村级“八大员”服务中心,建造垃圾池337个,配备垃圾桶3530,安装路灯340盏,建立宣传栏65个,聘任保洁员65名。
  2、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落实各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竹木、烟叶、茶叶、畜牧水产、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23.7亿元,比增6.5%;落实粮食播种面积56.2万亩,产量达21万吨;种植烟叶5.61万亩,收购烟叶17.2万担,烟农户均增收6600元,烟叶产业效益创历史新高;发展草腐类食用菌160万平方米,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10个;全年生猪累计存栏28万头,发展淡水鳗鱼养殖5285亩。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闽台农业示范合作力度,依托嘉德农业科技园带动种植优质水果2000亩。依托王斌公司、杜氏木业等竹木加工企业带动林产业发展,全年完成人工更新造林5.9万亩。依托汇源茶叶有限公司、城南茶叶交易市场带动茶产业发展,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8000亩。目前,全市共引进规模农业龙头企业87家,带动基地面积78万亩,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3500人,转移率94.3%,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涉农业行业协会28个,聘请农村“八大员”1572名。建立城乡卫生对口帮扶机制,开展城区医生下乡支医活动,选派40名医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对口帮扶医疗设备达90余万元,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林权证1.3万本,面积197万亩。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发放林业小额贴息贷款548万元,扶持林农发展生产,林改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加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87万元。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路网工程建设,投资6690万元完成村级水泥公路硬化145公里,全面实现农村公路硬化“村村通”;新建乡镇客运站2个、建制村候车亭27个,新开通4条农村客运班线,建制村通车率达93%。实施“六千水利”工程,投入254.6万元,新建村级供水30处,解决了1.2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全市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投资653万元,修复水利水毁工程150处;投入3000万元,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完成农田改造4.11万亩;投入550万元,启动同青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2个乡镇都建立了垃圾焚烧炉,新建沼气池1000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着力突出突破,做大做强工业
  1、扎实拓展平台建设。依托316国道和武邵高速公路,积极谋划沿线产业带,扎实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打造“效率、效益、环保、和谐”平台。推进平台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实施紫金工业平台开发建设工程,高起点谋划经济开发区三期工程和武邵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专业园建设,为企业扩张和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提升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道路、生活区等整体配套设施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采取干部与企业“结对子”方式,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加快项目落地,注重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切实提高园区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行业关联度。严格项目入园评审制度,规范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化水平。今年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已达62家,规模企业产值达15.1亿元,实现税收4316.7万元,分别比增54.9%和85%。新拓展用地2600亩,其中紫金工业平台2040亩,落地开工企业13家,总投资8.6亿元。持续推进金塘、下沙、晒口、拿口、水北、卫闽、和平等乡镇专业园建设,入园企业达103家,总投资33.8亿元,实现产值26亿元。
  2、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快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集聚,促其不断做强做大。化工产业在发展氟系、草酸、煤系等基础化工的基础上,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林产加工业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林产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业重点整合以福莲公司为主的洗洁巾企业,大力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3.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4%。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企业和培育领军企业,将服务重心和各种要素资源配置重点向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倾斜,全年新增工业规模企业38家,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61家,其中亿元企业11家,新增3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和项目对接,利用“6.18”平台对接科技项目成果90项,总投资7.4亿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对新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重奖,今年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
  3、深化项目带动战略。抓实重点项目建设,49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1%。其中,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13个,完成投资6.4亿元,占年计划145.7%。继续开展项目开发竞赛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考评单位招商任务标准。充分发挥项目策划、招商、服务“三个中心”的作用,围绕产业重点,策划一批大项目,继续开展责任招商、专业招商和社会化招商,同时将专业招商小组增加到11个。进一步创新招商机制,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不断完善项目落实机制,加大项目督查力度,定期对各单位申报新上的项目进行实地逐个督查,并在媒体上公开,确保项目实实在在。加大对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对已落地的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帮助协调困难和问题,确保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工项目早日投产、投产项目早日达效。2007年,全市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141个,总投资32.08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总投资28.77亿元;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1.58亿元。
  4、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大力实施“南接北联”战略,推进区域互动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产业辐射,借助“5.13”旅洽会、“6.18”交易会、“9.8”投洽会、中国朱子文化节等平台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签约外资项目14个,引进外资1.5亿美元。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家退税政策调整,扶持我市氟化制品、木竹制品、针织制品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出口产品新增高档竹工艺品、实木家具和氟系列产品等,并向加拿大、非州、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发展,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三、持续优化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1、加大瓶颈破解力度。积极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认真分析影响发展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交通方面,事关邵武发展的武邵高速公路邵武段全面动工建设,“三隧一桥”控制性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邵光高速公路预可报告通过审查,316国道、205省道路面改造基本完成,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资金方面,召开银企座谈会,加强银企合作,实现意向签约2.86亿元,新增工业贷款9067万元,有力解决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用工方面,举办3场大型用工招聘会,乡镇基层举办26场,帮助企业成功招聘用工2523人,企业用工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原料方面,完善木材交易市场,已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18.7万亩,为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用地方面,为37个项目所需的2043亩用地完成农转用报批,全力满足落户项目用地需要,等等。
  2、营造高效服务环境。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客商企业评议机关作风机制,继续开展“百名客商评机关作风”活动,把市直部门效能建设集中评议的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和服务对象,深入开展“服务是我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推进政企互动,企业家效能测评整体满意度达92%以上。加强效能督查,着力解决部门办事效率不高、运作不活、落实不力等问题,严厉查处“中梗阻”、“小吏大权”现象。用足用活上级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邵武市2007年金融贡献奖考评办法》、《关于促进工业经济跃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产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宽松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
  3、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进城南新天地、锦溪花园等小区建设,拉开城区框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华光路延伸段、紫云桥建设工程,完成对五一九路人行道、部分小街小巷的改造,富屯溪沿河景观改造、人民东路建设、八一路夜景工程、316国道路改街、福山公园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相继实施。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推进垃圾综合处理场前期工作,城市第二水源开始供水。加强城市管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推动规范化小区建设,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新完成11个规范化小区建设。加大城市规划和土地监察执法力度,有效遏制违法违章建设;开展城区主街道占道为市专项整治,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四、有效整合资源,做活商贸旅游
  1、繁荣商贸物流业。推进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建设,做大汽贸汽配、木材建材、果品水产、茶叶农资、烟叶物流等专业市场,汽贸城发展4S店达7家,带动汽车维修业、装饰业和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闽北最大的汽贸中心。铁路集装箱物流项目已投入运营,全市亿元专业批发市场达到8个,我市逐渐成为闽西北物资集散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继续推进“信福工程”、“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全市74家“农家店”、 57家“农资店”、2个农村商品配送服务中心通过省上验收。
  2、加快发展旅游业。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加快推进以旅游为突破的第三产业发展。依托天成奇峡、和平古镇,主动融入“大武夷”,对接“大金湖”,加快南武夷生态旅游区开发,实施天成奇峡景区观演广场、多功能楼、上下码头、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中国兰花第一谷”和“南武夷古陶瓷馆”两个项目建成对外开放。加快和平古镇古建筑保护开发,被评为“福建最美的乡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仙沐园温泉开发、四星级酒店和汽车主题公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实施紫云宾馆改造升级,全面改善和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04万人次,实现收入1.6亿元,分别增长11.1%和15.1%,旅游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
  五、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和谐社会
  1、注重全面协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扎实开展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拿口镇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顺利通过省级对县教育督导评估,率先在南平市达到优秀等级。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事业繁荣,被命名为福建省傩舞、三角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坊抢酒节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全省第五届“南武夷杯”龙舟大赛和全市职工运动会、篮球等级联赛等赛事,市少体校再次被授予“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市。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老年、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
  2、强化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邵武”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综合管理公司作用,投入200多万元建立全天候电子报警监控体系和多层面、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络,确保社会稳定,群众社会治安公众满意度达97.56%,列南平市第一。持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排查并妥善处理涉林纠纷、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改革等信访突出问题,信访件办结率达98%。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健全和完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广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基本实现13个100%的目标要求,逐步健全完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高。
  3、建设生态文明。认真落实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对主要污染源的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鼓励发展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处置和盘活闲置土地。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注重对森林和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查处力度,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六、更加关注民生,实践发展为民
  1、加强劳动就业。统筹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困难群体和城镇居民“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大中专技术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78人,城镇新增就业2831人,19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企业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3万人、2.5万人、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7%,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将全民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标准,农村3607户7206人、城镇1256户3186人纳入低保范围,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789.8万元,发放临时性补助资金35.28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出台无依无靠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集中医疗救助规定,探索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3、办好为民实事。集中精力、财力,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忧难,把发展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把更多财力向农村倾斜,解决乡镇干部住房公积金问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实现由国库统发。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458.7万元,为2977名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262.7万元,投入80万元对601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行用餐补贴。完成21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全市主要行政村实现光缆联网。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新建人民路工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山公园建设、城市规范化小区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
  七、坚持民主法制,提高行政效能
  1、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责任、行使权力,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28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68件,办复率均达100%。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坚持权责一致,强化政府问责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扩大公开范围。
  2、坚持高效勤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成对全市30个单位241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工作。创新项目办证审批方式,探索建立并联审批及部门联审会制,对新上重点工业项目办证事项由市项目服务中心牵头协调,确定审批时限,并全程跟踪督查,促进审批效率的提高。规范市行政服务中心及联动服务大厅的管理,将16个部门集中办事大厅统一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联动管理。加大政府绩效评估考评力度,下达《2007年度政府绩效考评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邵武市绩效考评奖与工作实绩挂钩考评办法》,促进责任落实,有效提高机关工作实效。
  3、落实党风廉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公示制度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坚持三项谈话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重点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政风行风有明显改进,树立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优势不明显,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大,财力增长还难以满足就业、就医、就学、保障等公共支出增长的需要;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少数机关部门服务发展意识有待加强,抓项目工作不够平衡,抓工作落实能力和工作效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作者: 花天酒地    时间: 2018-7-27 11:51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优势不明显,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大,财力增长还难以满足就业、就医、就学、保障等公共支出增长的需要;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少数机关部门服务发展意识有待加强,抓项目工作不够平衡,抓工作落实能力和工作效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