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顺昌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3-3 22:26
标题:
顺昌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7日在顺昌县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顺昌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朱志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将此报告连同《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大力推进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利用型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县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工业强县发展定位,按照“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工作思路,致力于抓基层、打基础、创机制,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各种新情况,战胜了特大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严防控制了“非典”、禽流感、霍乱等疫病的发生,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
预计2005年实现顺昌生产总值28.5亿元,比2000年增长56.8%,五年平均递增9.4%,“十五”后二年人均GDP突破万元,经济运行比较稳定、协调。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7:31.5:40.8,调整到22.2:38.2:39.6,第二产业比重在发展中调整提升,工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财政基础更加扎实,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和县级收入达到1.8亿元和9304万元,同口径对比,比2000年分别增加5000万元和1300万元,全县财政税性收入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75% 提高到81.3%;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05年县级财政支出达1.51亿元,五年平均递增5.3%。 “三农”基础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8亿元,比2000年增长25.4%,五年平均递增4.6%;全面落实种粮惠农政策,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3.6万亩,产量7.1万吨,粮经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69.5:30.5调整到61.6:38.4;“竹、木、果、牧、菌”五个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0.7%,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林业“四大基地”建设达到9.7万亩,建成南江黄羊繁育基地 10个,存栏纯种羊4000只;推广草栽新技术,珍稀食用菌栽培规模和总量不断增大,2005年全县种植竹荪5500亩、姬松茸18万平方米,各类珍稀菇800万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农村初级水利化县通过验收。深化“互动联动”,进一步加大了服务“三农”力度,建立了县乡村农村服务中心三级网络,五年累计下派五支队伍839人,落实“八大员”1182人;建立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143个,入会农户10187户,市场流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建成1个信用乡、49个信用村和10423户信用户,依托行业协会兴办农村担保公司3个,农村金融环境得到改善。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规模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县工业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基础逐步夯实,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化工、建材、水电、竹木加工、食品保健品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初步形成。2005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67家,五年净增加17家,2005年完成产值20.4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比2000年增加12.2亿元,增长129.2%,五年平均递增18%,预计规模工业总量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达85%,实现利税7000万元,年均递增7.3%;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33.8%,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26%。非公企业不断发展,2005年非公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4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7%。根据产业布局和归类,新建了新屯工业平台及部分乡镇工业平台,“平台”载体和集聚作用开始显现,招商引资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6%,五年累计投资29.5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年平均递增18.9%,尤其是“十五”后三年,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近2亿元,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4项,总投资达31.7亿元,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实施了城市“南移东扩”战略,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旧城改造扎实推进,富州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水南大桥改造、龙山悬索桥、龙山公园一期工程、城中路改造等城市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逐步改善;郑坊、洋口等乡镇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启动洋口省级山区小城镇试点建设。累计投资1.12亿元,改造硬化乡村道路377公里,徐大线开始启动,京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完成金溪、富屯溪流域4个撤渡建桥工程。建成一座22万伏变电站,大干电站、坊上电站等一批电站改扩建相继完成,洋口电站工程建设正加紧实施,电力供给能力有所增强。 各项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榕昌公司、电力公司改革全面完成,富宝公司改革开始启动,林业、商贸、粮食、供销等系统改革有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16家企业国有资产委托国投公司经营管理,托管资产达8.2亿元,“非转经”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人均减负 117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序开展。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撤乡并镇开始启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大力开展山海协作,通过设立驻外招商窗口、举办竹乡联谊会、柑桔节等搭建平台,实现了招商形式的多样化,推动了外经外贸稳步发展,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资2175万美元,增长15.3%,预计外贸出口1105万美元,增长23.3%,五年累计审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9家,合同利用外资94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69万美元,出口总值2881万美元。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亿元,比2000年增长62%,五年平均增幅10.1%,超市、连锁经营等一批新型商贸业态逐步显现。2005年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5.2亿元和13.2亿元,存贷规模比2000年增长69.12%和34.7%,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完成顺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宝山、华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及龙山公园详细规划编制,全县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宝山、宝山寺大殿分别成功列入省级名胜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发展已开始起步。房地产、保险、邮政、电信等服务业成为三产的重要增长点。 科教兴县战略深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推进。投资141万元,组织实施省市科研项目17项;整合乡镇科技力量,成立了各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得到加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助政策,“两基”巩固提高通过省级复查验收;积极探索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成功引进社会资金,创办顺昌金桥学校、吉舟正生爱心小学。五年共投资2114万元,完成27所中心校、危房改扩建,消除危房面积2.02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布局渐趋合理,成人、职业教育取得较好成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五”后二年引进本科毕业生142名。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加快,文体设施进一步改善,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县运动会,新建3个体育活动场所、18条健身路径;五年中有39个创作演出获市级以上奖励,全县14个乡镇和97个行政村、150个自然村实现了光缆联网。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组建了县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县医院传染病房改造,卫生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较好成果。环境保护倍受关注,水污染、工业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控双达标”目标基本实现,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国土和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关系进一步协调;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计生工作稳中有进,200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2.2%,逐步完善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得到有效控制。社区整合落实到位,社区组织建设、文明创建、管理服务和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和警民共建活动深入人心。 切实关注民情民生,人民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实施了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农村人饮工程、农村客运网络化和客运场站建设及教育、文化和卫生设施改善等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惠民利民项目。妥善解决了行竣房地产拆迁、垃圾处理场周边受污染群众搬迁等突出问题,“造福工程”累计搬迁 349户、1570人,救灾救济工作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51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1.3%和43.2%,年平均分别增长7.2%和7.5%。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共有1.9万名(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没有突破控制指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工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2005年底全县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27万人、1.79万人、2.44万人、1.65万人和1.23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共有1200户、2960名城市居民,2532户、6439名农民享受低保政策,发放低保金412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责任目标,加强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城区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以创建316国道“绿色生态文明走廊”为载体,推进文明生态村镇、村(居)文化阵地、公共卫生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施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一岗双责”,坚持述职述廉,完善部门领导离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2件,政协提案354件,办结率达100%。不断落实依法治县方略,开展“平安顺昌”创建活动,“四五”普法全面完成;“法轮功”、“呼喊派”等邪教组织和黑恶势力以及“六合彩”赌博等各种刑事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和有效控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得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等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取得成效;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县上下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十五”期间,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历届政府一步一步打基础,一年一年蓄后劲的结果,是全县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面临霍乱、禽流感等疫情的挑战,在土地、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的面前,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改革、抓基础,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这一年里,我们坚持把项目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突破工业,突出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开发,突出产业发展,推进了工业强县建设;我们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遭受特大洪灾情况下,提出“以工补农、以经补粮、以城补乡、以轻灾补重灾”等措施,确保了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们坚持把城乡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实施了一批城乡建设项目,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们坚持把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了各项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统筹协调,不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去年“6·19”洪灾,我县经济损失惨重。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各级各部门超前防范、周密部署、科学调度、靠前指挥,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药品就医,学生有学上。灾后,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按照省、市提出的“五个确保”的要求,积极开展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政策措施,确保了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序开展,部分水毁基础设施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广大干部群众把抗洪救灾中激发出的旺盛斗志,弘扬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有效地克服了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尽管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凝聚了县人大及各位代表,县政协及各位委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心血。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顺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受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调整影响,加快发展的要素供求矛盾加剧,制约力度加大;符合产业政策、能明显拉动经济和财政增长、有效扩大就业的大项目、生产性项目不多;农产品加工滞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入难以满足支出的刚性增长需求,财政还处于赤字预算,风险依然存在,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十分脆弱;融资难问题尚未破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城乡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发展改革中的矛盾纠纷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将更加突出,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将更加严峻,特别是百姓对环境保护的关切度愈来愈高,呼声日益强烈,政府在环境资源保护上负有很大的责任,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使财政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
“十一五”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对我县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意义深远。今后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工业强县目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城镇,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0亿元,年均递增10.5%,财政总收入达3亿元,年均递增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6%。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显著提高,“一条工业走廊、二条绿色产业带、三个经济功能区”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加突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继续突出突破工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力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拓展、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不断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在扩大总量中实现结构优化,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总量。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与整体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既要努力增大经济总量,又要切实保护和改善发展环境;既要加快资源开发,又要减少资源浪费,把加快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 (一)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9%以上,其中竹木果牧菌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6%。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围绕“两条绿色产业带”布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竹、木、果、牧、菌、烟业等主导产业,建立和扩大名优水果、优质烟叶、螺旋藻、南江黄羊、山茶油、林业、食用菌生产基地;坚持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综合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支撑体系,到2008年完成乡村建设规划修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路网、水利“六水六千一配置”、林业“三五”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副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等五大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创新方法,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班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深化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完善土地延包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发展非农产业,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非农就业比重,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工业强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把扩张总量,加快发展做为“十一五”期间工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工业的优先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重视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发挥资源和基础优势,加快产业发展,集中精力培育化工、竹木加工、食品保健品三大产业集群。化工产业,要着力做大拉长产业链。以富宝公司、榕昌公司为龙头,夯实基础化工,加快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产业扩张延伸,重点发展氟化工、精细化工,力争到2010年化工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竹木加工业,要突出精深加工。依托资源优势,深化林产品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积极培植增量,壮大产业规模,争取到2010年竹木加工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食品保健品产业,要立足扩张总量,壮大规模,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食品保健品企业,发展以螺旋藻为主导的食品保健品产业集群,争取到2010年食品保健品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配套发展建材、水电产业,提升建材、水电企业质量和效益。坚持“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政府支持、滚动开发”的工业平台开发机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平台,为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提供发展空间。坚持“抓大壮大”、“扶优扶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促进工业扩张增量,提质增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品升级换代,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做大打响现有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品牌,通过品牌创立,促进优势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再创2-5个省级名牌产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优势企业上市。积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一批行业协会、行业担保机构,探索金融、租赁、典当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加快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增强集聚力为目标,推进中心县城、大集镇、边贸集镇规划建设,力争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城镇,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45%以上。以富州新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南移东扩,加快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着力建设洋口、大干、埔上等大集镇,加快发展高阳、仁寿、郑坊、元坑等边贸集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聚集作用,通过户籍、就业等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力争到2010年城区人口达到8万人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快县内主干道建设,构筑与高速公路连接配套的公路网络,提高交通整体水平。按二级标准改建204省道,推进徐大线、洋大线公路建设,加快农村路网改造,增强区域对接功能,基本实现县内“一小时经济圈”目标。建成洋口大桥,抓好埔上大桥建设,启动富文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境内流域“渡改桥”工程。电力建设上,建成洋口水电站,调整电网布局,实施建溪变电站建设工程,推进城网改造,提升电力保障等级。水利建设上,加强县乡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境内主要河道疏浚、护岸工程,完善防汛抗旱预警和调度指挥系统,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实施城市供水改造工程,重点抓好城区自来水新水源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增强城市供水能力。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经营业态调整和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创新。重点发展专业市场、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积极培育亿元交易市场,发展一批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健全物流体系。完善多层次商业网络,引导优势连锁企业向社区、乡镇扩张。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促进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交易、汽车交易、综合交易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加强旅游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加快以宝山、华阳山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个支撑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人员中的比重。 (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整体配套推进各项改革。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管理方式的新变化,加大行政资源整合力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激发体制性动力。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能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审计监督。加大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培育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信用,逐步建立起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 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主动接受南平中心城市辐射,发挥驻外招商窗口作用,大力开展山海协作,承接长三角和福厦漳泉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积极开展闽台合作,参与产业配套和分工协作。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引资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招商,扩大招商成果,提高招商实效,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出口拳头产品,提高外经外贸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培育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型产业体系。 (五)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广泛开展科技创先活动,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善科技发展环境,加快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有序推进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到2010年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任务,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适用型人才;拓宽思路,不拘形式引进急需人才;创新人才使用观念,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保障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体育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洋口、元坑等乡镇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抓好历史文化村镇建设;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完善广电设施;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扶持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稳 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重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生态农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推广环境、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科技项目成果,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45%。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到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密切工商联关系,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县方略,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平安顺昌”创建活动,坚决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效率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完善和落实。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年均3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县各层次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低收入群众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快少数民族村、边远乡村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做好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老龄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加强社区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三、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过好“三关”的关键之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顺昌生产总值31.5亿元,增长1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2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增长12.3%,其中县级收入9900万元,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12%;外贸出口1326万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2349万美元,增长8%;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3.4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5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421元,增长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服务“三农”,加快农业发展 优化特色农业。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0万亩。按照发展优高农业的要求,突出竹、木、果、牧、菌等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加快林业资源培育,推进非林地造林,完成更新造林2.8万亩,新造改培大径材基地7200亩,营建工业原料林1.76万亩,毛竹丰产高效林1.66万亩,乡土珍贵树种1000亩,新建改培油茶林基地1.2万亩;新植果树面积6000亩,柑桔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2万亩;抓好以南江黄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力争羊存栏达3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螺旋藻养殖面积1200亩;扩大珍稀食用菌栽培,发展竹荪1万亩,姬松茸32万平方米,珍稀菌类1000万袋;建立蔬菜大棚2500亩,种植各类蔬菜7万亩,种植烟叶面积3800亩。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以工促农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立足农产品和山地资源,建立基地建设风险基金,跟踪抓好一批意向客商投资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天福油脂、生生牧业、云龙菇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完善协会功能,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动植物种养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做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全年有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0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治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和基本农田,修复重点水毁工程95处,建成山地水利5处、蓄水池3000立方米;开辟竹山机耕道110公里;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3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推进旱片治理,抓好烟田基本设施建设,完成元坑溪垅片、埔上鬼洞州土地整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城乡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建设,实施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工程,完善城乡防汛抗旱预案及地灾防灾预案,做好地灾威胁地带的跟踪、监测、排查,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机制,巩固税改成果,做实林改工作,认真抓好林权纠纷调处,妥善解决林业利益关系。研究落实林改配套措施,规范土地、森林资源流转机制,完善林改后林业社会化服务;抓好林区公路管护体制改革扫尾工作。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争取开展 “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有保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引进人才,逐步缓解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状况。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政策;完成8所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有序推进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办好寄宿制学校;完善城区教师支援边远农村学校教育的办法。加强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完善村级农技员、畜禽防疫员建设管理,健全农业防疫体系。深化“互动联动”,完善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网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政策指导,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负担。 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全县新农村发展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抓好洋口、大干2个乡镇、6个村新农村试点,以点带面,扎实推开。 (二)强化项目带动,加快工业强县建设 加快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制定出台竹木加工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扩张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促进化工、竹木加工、食品保健品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聚集;同时,要充分利用产业和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建材、水电、针纺服装等产业,提高主导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比重,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强化项目开发。坚持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深化以项目为核心的创业竞赛,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批经济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0.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6项,总投资13.2亿元,当年投资5.26亿元。加快推进洋口电站、炼石8#窑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诚瑞化工、南江针织、鸿佳工艺品、丰享食品、朕宝特鞋业、特美竹制品等重点工业项目,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油茶林、烟叶、珍稀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抓好以富州新区、龙山公园(二期)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项目,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开展204省道改建前期工作,推进徐大线、洋口大桥以及农村公路建设,启动城网改造工程和建溪变电站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抓好职业中学扩建、殡仪馆等社会事业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新上项目与老企业的改扩建并重,着力抓好榕昌公司、富宝公司等一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效益。 发展非公经济。完善电力公司、榕昌公司改制后续工作;完成富宝公司股权重组,扩大规模。盘活国有资产,统筹改革资金,积极推动交通、建设、经贸等系统长期停产的国有特困企业改革。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宾馆、自来水等公用事业领域,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品牌、管理创新,推动宝鼎特钢、明珠纸业等一批困难民营企业嫁接重组;组建有较大担保实力的担保公司,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做好工业新增长点的跟踪服务,全年新培育进入规模工业企业20家,提高民营工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 推进平台建设。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把新一轮工业平台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平台功能分区和产业归类,推进特色工业小区建设。加快富文、埔上化学工业集聚区建设,承接化工产业链扩张,促进产业配套协作;积极推进新屯工业园区二期开发,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改善建西竹木加工园区设施,提升园区档次。启动建设沙墩工业平台,形成轻工业加工聚集区;扩大完善以竹木加工为主导的元坑谟武工业小区;依托京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建设郑坊农林产品加工区,增强平台集聚效应。 (三)强化招商引资,增强招商成效 依托县、乡工业平台分区功能定位,突出山地资源、产业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国有和民营企业嫁接改造以及城市建设项目,主动对接长三角、福厦漳泉地区,建立“以县为主,县乡联动”的招商运作机制,大力开展驻外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突击招商为常年招商,促进招商形式多样化。把握“5·16”武夷旅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厦门投洽会招商平台,提前谋划,精心组织。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招商窗口,增强驻外招商窗口力量。建立项目策划保障机制,安排一定项目策划周转金,专项用于项目策划,提升项目策划水平,增强招商引资成效。 (四)加强城乡建设,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按照城区“南移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区总体规划修订调整,围绕“绿色城市”建设要求,做好城市园林、市政、环卫、排水等专项规划;完善富州新区规划管理,推进新区建设,加速拉开城市框架。以洋口、埔上、大干3个中心镇为重点,制定大集镇发展规划。加快乡镇驻地规划建设,继续实施徐大线改造,推进洋墩、仁寿镇区建设;以京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开通为契机,抓好郑坊、元坑中心集镇建设;抓住机遇,加快洋口省级山区重点小城镇建设,推动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生态经济型特色小城镇发展。 强化城市管理。增强城市意识,强化市政管理,做好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供电、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政、环卫等单位改革;加大力度解决城区部分地段灯不明、路不平、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加强城区卫生整治,消除卫生死角,改变城区脏乱差的状况;强化城管执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规范城市物业管理,培育开发物业管理市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认真研究制定全县商业和物流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商业资源,抓好五里亭物流储运配送中心、供销配送中心建设。立足城乡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完成城区绿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埔上、洋墩柑桔,高阳、岚下、仁寿、洋墩笋竹,郑坊南江黄羊,大历、岚下食用菌等各类专业市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扶持发展流通龙头企业,培养新型流通人才。加强品牌建设,整合县域农产品品牌,加大区域性品牌宣传造势。鼓励境内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商品展销活动,力争今年在东北举办一场顺昌优质芦柑推介会,拓宽我县农产品流通营销渠道。 积极发展旅游业。认真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强化旅游管理工作,打响宝山省级名胜风景区品牌,提升我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深入宝山文化省级课题研究,加大宝山文化宣传推介力度,做好元坑古民居、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挖掘。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宝山3公里竹山公路和游步道建设,推进华阳山景区景点开发。开展郑坊院尾水库、榜山鸟等生态观光旅游规划工作。加强旅游市场培育,积极组建旅行社、星级宾馆,力争全年接待中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有较大增长。 (五)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创新生财、聚财、理财理念,突出公共财政导向,努力过好“财政关”。加快税源培植,认真研究把握财政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通过技改贴息、奖励创品牌等措施,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显著,对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调整困难乡镇扶持办法,鼓励抓好烟叶、房地产业等新的替代税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在抓好重点税源征管的同时,着力抓好竹木加工业、资产交易、建安工程、汽车运输、餐饮服务业、商业超市等税收,体现税赋公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财政收入中得到真实体现。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完善财政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各类基金和非税收入监管,规范“非转经”资产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继续组织消赤减债。重点抓好基金会、红黄壤等各项财政借款清理,切实防范和减轻财政风险。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形势,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从今年起,乡镇干部工资全面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住房公积金按国库支付工资额的2%予以配套,原由各单位和乡镇承担的人均每月30元的“菜篮子”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规范村镇财务管理,全面推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乡镇“零户统管、集中核算、村帐托管”机制,提高财政调控能力,保障县乡两级平稳运行。 加大金融协调力度,继续开展金融部门创业竞赛活动,落实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措施,进一步完善银政企合作机制,打造诚信社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拓展信贷方式,提高信贷资金对社会的投放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六)注重统筹协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中综合教学大楼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落实稳定教育人才政策。抓好高中阶段教育管理,稳步提高高考质量。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组建职教中心,探索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路子。 推进科技和人才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抓好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公务员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机制,根据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申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闽北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推进闽北农村科技信息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设。
发展文体广电事业。抓好公益文化体育项目推介,增强公益文化体育发展活力;加强文化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化文化“三下乡”和“六进社区”活动。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净化文化市场。实施乡村广播电视联网及入户工程,力争全县联网行政村达80%以上,加快农村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加强卫生和计生工作。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村级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制;强化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县、乡、村三级计生人员队伍,完成乡镇计生服务所人事制度改革;下大力气抓好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到位率低,人口性别比失衡及流动人口“二女户”多生等突出问题。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重,从全县长远发展大局来谋划环保工作。建立引进项目环保准入机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审批关。加强工业污染和规模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制定乡村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抓好环境监测,建立城区饮用水质监测通报制度。落实国务院深化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和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珍惜有限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土地,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认真做好新一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规范水能资源开发与管理,严格河道采砂管理。 (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办好惠民九件实事。一是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建成村级供水20处;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2条,新建和改造3个五级客运站、22个候车亭;三是启动城区自来水新水源建设;四是完成城南大道1.7公里和东门桥改造及货场路路面硬化;五是洋口大桥开工建设;六是启动垃圾处理场建设;七是建设农村沼气池1000口,每口12立方米,补助1000元;八是实施龙山公园(二期)建设;九是启动城区新农贸市场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抓好城乡低保工作。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村主干任职一定年限、60周岁后财政每月给予适当补助的机制;稳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全县参保人数达2.5万人;抓好高危风险企业职工保险,力争全县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65万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2万人。 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认真落实国务院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责任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建设,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再就业培训网络,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力争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00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00人。 推进“平安顺昌”建设。继续坚持依法治县方略,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应急体系,巩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高度重视处理好农村征地、城镇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贯彻《信访条例》,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科技强警示范县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化“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逐步解决农村饮用水、垃圾处理、公厕等问题,改变村容村貌。
推进“诚信顺昌”建设,加快构筑企业、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殡葬制度改革宣传力度,落实火葬区规划,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加强社区建设,落实社区办公用房,深入开展“一居一特色”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重视和关心离退休同志生活,切实保障离退休同志的各项待遇。加强双拥工作,深化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落实优抚政策,继续推进“造福工程”建设,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重视妇女儿童工作,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县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及统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水文、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政府职能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推进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健全政府内部决策规则,落实《顺昌县人民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出台《顺昌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分类 管理”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坚决把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坚持将新增财力办惠民实事,每年推出一些惠民政策,解决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 改进工作作风。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牢固树立行政为民的理念,认真解决机关工作人员为民服务的态度、效率等突出问题,真正为群众出实招、解难题、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一切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去落实,一切工作的成果都要体现在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上。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落实工作报告和督查制度。 提高行政效率。持之以恒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落实项目投资集中并联审批和限期承诺服务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抓好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顺昌政务网建设,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监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完善效能考评办法,落实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履行职能的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廉政建设。廉政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从严治政,认真贯彻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各项廉政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切实提高广大公务员拒腐防变能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承担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工业强县而努力奋斗。 (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名词注解)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名词注解
有关名词 内 容 一条工业走廊、二条绿色产业带、三个经济功能区 一条工业走廊:主要沿31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徐大线的乡镇组成的工业走廊 二条绿色产业带:半高山边远乡镇的林、竹、果、油茶等种植业产业带和低山近郊乡镇的粮、烟、菜、菌、牧及特色水产养殖等种养业产业带 三个经济功能区:(1)以双溪、水南为主体的县域中心区,主要发展工业、商贸、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2)以国道沿线、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徐大线沿线的大干、埔上、洋口、元坑、郑坊、仁寿为县域工业集聚区,主要发展精细化工或各类加工制造业,配套发展和建设农林产品生产基地;(3)以建西、际会、大历、岚下、洋墩、高阳为县域农业开发区,主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农林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 水利“六水六千一配置” 即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市场、水法制、水信息“六水”工作;实施千万农民饮水、千座水库保安、千万方山地水利、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千里河道清水、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等“六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 林业“三五”工程 在生态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森林灾害防治工程等五大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在资源培育方面,重点建设丰产竹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珍贵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等五大基地,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培植人造板工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木竹制品工业、森林生态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 “万村千乡”工程 在全国万村千乡中开展自办农家店活动,提升农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证农村食品消费安全,杜绝假冒商品流入农村市场 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个支撑点旅游格局 一个中心:即建设顺昌县城旅游接待支撑中心 二个重点:宝山(包括演山旅游点)、华阳山 三个支撑点:元坑镇民俗文化旅游点、谟武文花德育文化旅游点、顺昌水泥厂或顺昌污水处理厂,顺昌富宝公司、新屯工业园区等工业旅游点 徐大线 即建阳徐市——顺昌大干县级公路 洋大线 洋墩路马头——大历公路 平安顺昌 在全县上下营造出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非林地造林 即在农村房前屋后、山前村边、道路两旁、河道溪边种植珍贵树种
顺昌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 2006年1月16日 (共印700份)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