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科技局
(
南平市科技局是市政府的主管科技工作部门,行政编制12人, 目前有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级7人,科员1人,工勤人员2人。设有办公室、发展计划科、科技管理科、成果专利科等4个科室;此外,市财政局委派设立财务科。直属单位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开发中心、海峡医药研究所等,人员共13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7人。党组织为市科技局党总支,下设总支办及机关支部、直属单位支部、离退休支部。
近年来,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市科技局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工作要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通过“四个围绕、两个抓手”,科技事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先后荣获全省科技拥军先进单位、全省促进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全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全省科技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创新资金管理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党建先进单位、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市创业竞赛活动中,连续四年荣获市直机关第二名,一年获得第三名。多位个人获得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和市委、市政府表彰。下面简要汇报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情况。
一、通过“四个围绕”,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1、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持续提升国家级星火产业带建设质量。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的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级星火产业带,得到了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产业带沿南平-武夷山建设,选择了畜禽奶、优质稻等六个产业作为建设的重点。通过几年实施,大批新型、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通过产业带载体源源不断流向农村,做大做强了农业主导产业,也使农民得到实惠。“牛粪固液分离技术与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有效提高了养殖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锥栗产业制定了国家标准,闽北锥栗产业带建设通过省厅评审验收,其综合水平达国内同类领先水平;培育优质稻组合3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建立丰产高效笋竹林76.4万亩,竹业产值达46.4亿;选育珍稀食用菌新品种17个,建立有机茶园2万亩,并对“正山小种”、“政和工夫红茶”等地方特色品种进行保护和开发。目前,产业带已经向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富民强县计划》、《一县一业计划》延伸,实施领域从种植扩展到加工及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继建瓯市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县)之后,今年武夷山市又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一县一业”重大专项的建瓯竹业,延平天然香料、邵武林业以及邵武拿口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成效都较为显著,延平樟湖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于日前通过考核验收。
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认真贯彻市委关于“重心下移、高位嫁接、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要求,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1999年以来,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7批6790多人次,通过技术咨询、典型示范、利益共同体等形式,在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有效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从40%提高到50%以上。这项工作得到国家领导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国家科技部在全国组织推广我市的经验。科技部、人事部先后三次在我市召开了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出席会议,对科特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06年,建阳市列入了由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建阳桔柚示范推广基地等7个全省科技特派员示范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人数3370人次,分发生产技术资料5630多份。这些都使得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得以深化。近期辽宁丹东、河北邯郸等地科技局组织大批人员前来考察调研。
持续抓好特色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闽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以省农科院技术力量为依托,网站建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远程教育等5个系统及电子公告、农业专家推荐、数据库资源等栏目。网站的核心远程农技服务设有病虫害数据库系统、远程专家系统、电子答疑系统、远程诊断系统等,可提供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决策和技术服务。自2005年底建成后,点击率达3万多人次,在线服务6000多人次,电子答疑300多个;建立示范县(市)2个、示范乡镇14个、示范企业30家、示范农户400多户。在全省科技系统率先建立的农村远程视频科技系统,在34个乡镇安装了硬件视频科技培训系统,150多个乡镇安装软件视频科技培训系统,和市委组织部、妇联等部门分别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场,受训3万余人。10月中旬,由延平区和市科技局、市文化与出版局联手搭建的延平区农村科技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式开通。开通仪式上,省农科院副院长翁伯奇研究员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科技讲座,延平区15个乡镇的200多名干部群众在各自的分会场收听科技讲座。这是我市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新尝试、新成果。
持续开展闽北星火科技培训工程。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培训农民作为工作重点,围绕闽北笋竹加工、茶果生产、食用菌开发、畜禽奶业等特色产业,组织编写了一套38万字的《闽北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教材》,并刻录成光盘,依托5所星火技术学校,培训师资850人次,举办农民工技能培班1480期,受训农民达13.7万人次。近年来还依托科技宣传周活动,组织科技进村入户,仅2006年科技活动周就通过“科普惠农兴村”、“科普希望快车进农村”等形式,全市共组织农技培训210期,培训5700人,到80个乡镇250个村开展科技下乡125次,送科技图书1.6万册,参加活动的农民21.5万人。
持续推动挂点服务乡镇村的生产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挂点乡镇的浦城县临江镇,注重帮助科学规划、发展生产,争取经费10万元,组织该镇龙头企业承担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甬优一号葡萄罐藏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安排经费8万元,实施“黄桃罐头加工品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立黄桃基地300亩,帮助建立起远程视频会议室,开展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等多项服务。扶持资金3万元,在帮扶挂点的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建立苦瓜种植基地,举办烟叶种植技术、茉莉花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培训班10期,参加村民827人次,有效提高农户科技素质。今年还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抓好下派支持的邵武市新丰村的工作,在项目、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实际支持,安排南平市农科所的高级农技人员进入该村,指导水稻、西爪新品种生产。我们还和市讲师团对互动联动的大横常坑村联合进行调研,指导该村注重维护稳定、发展生产。
2、围绕市场竞争力提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2006年底,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撤地设市后首次的全市科技大会,重奖了科技进步重大贡献人员(南孚、市农科所科技人员),建瓯市、市农科所、南孚等单位交流了创新经验。特别是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支持和引导社会、企业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及投入意识的提高于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将有力促进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再上新水平。10月,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南平市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将鼓励、扶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作为重要内容。近期,按照省科技厅泰宁研修班要求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宣传培训活动的通知》,市科技局着手组织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学习《关于增强自主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及我省即将出台的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使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及科研人员能够充分知晓、运用政策,并从中真正受益。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业中试基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市级技术创新试点企业10家。创新体系通过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申报项目、整合人才、科研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借助创新平台,引入市外科技资源,企业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成果大批涌现,“十五”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2项,比“九五”增加16项,国家级获奖项目取得零的突破,获省科技奖项数列山区地市前列,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促进工业经济效益逐年好转。“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862件,专利授权公告355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30件,外观设计专利201件。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公开、授权公告量270件。组织“专利实务远程网络培训”,企业参训人员200多人。目前,市知识产权局正按照省局部署,上报市编办,积极争取升格。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根据我市传统产业份量重、集约经营程度低的特点,2003年组织实施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项目,经历三年运作已通过省验收,闽航、德赛等30家企业列入省、市信息化示范企业,财政投入470万,引导带动企业投入7000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造纸、汽车配件、林产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广泛开展OA、CAD、CAM、BOM、PDM、CAPP、ERP等供应链管理系统,异地设计制造及制造装备数字化等技术及适用的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累计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01年的6家,增加到目前的28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从14亿增加到34.6亿。贯彻《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在简化认定手续、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提供服务,全市发展民营科技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88家。2006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达41亿元,比“九五”增加27亿元。
3、围绕和谐统一,社会领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全省首家地级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闽江上游流域防洪减灾防护林体系等30个优先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南纸、邵武中竹列入省清洁生产专项科技项目;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12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项;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地震应急数据的建档,地震监测台网全部建成,浦城建立国家级地震监测台,南平、邵武成为国家地震信息网络节点。
中药材GAP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建泽泻、建白莲、鱼腥草等3个地道中药材列入全省总共6个的中药材GAP研究和规范性生产基地建设,建泽泻GAP研究和规范性生产基地建设已经通过国家药监局GAP专家组认证。
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科技局在机构改革中,均保留作为政府的成员单位。有延平、邵武、武夷山、建瓯、政和等5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4个县(市、区)获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延平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2005-2006年度的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也已经顺利完成。明年起,将积极做好南平市列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申报等前期工作。
国防科技动员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做好科技动员潜力调查,拟定了《南平市科技动员应急保障预案》,组建了科技动员应急保障分队;高标准抓好装备科技首批动员分队建设,选送专业分队与挂钩部队开展联训工作;建立3个科技拥军建设基地、3个车辆后备修理厂、1个工程后备修理厂、2个维修器材储供点;采集汇总全市气象、水文等应急动员潜力数据。
4、围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整合直属科技事业单位。2001年率先在全省科技系统组建南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双向选择、明确职责,提高了科技服务质量。近年来,共争取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31个,争取资金共计1270万元。今年已经列入2007年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4项,资助总额85万元。我们还利用南平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为100多家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网页制作、虚拟主机、域名注册等服务,每年提供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600多人次。
创立虚拟性质的闽北科技研究院。研究院由时任副市长吴邦才任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组织领导,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灵活柔性引进市外的人才与智力,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研究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第58研究所许居衍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农业大学
市农科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聘任制,各科室负责人竞聘上岗,对外招聘了部份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实体---南平市科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科技推广服务项目的开发尝试;鼓励科技人员和职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分配,使科技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分配相挂钩。几年来,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攻关项目27项,有7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并在海南三亚建立了水稻南繁育种基地,2006年就有10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占全省的25%,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发挥“两个抓手”,科技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1、重在实效,项目带动能力更加显现
科技项目实施始终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始终贯穿全部科技工作,项目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71项,投入财政项目经费7895万元,其中市本级争取国家级省上经费5637万元,与“九五”相比,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增加172项,项目经费4549万元,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增强,有力地解决我市财力不足问题。全市共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145项,开发新产品1057个;登记省级成果67项,市级305项;签订技术交易合同项目221项,交易额2146.87万元;今年列入国家项目2项,争取125万元。“武夷山茶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邵武市拿口镇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镇。全市共推荐上报各类省计划项目72项,目前已获得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36项,争取经费625万元。通过“高效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特优009、Ⅱ优183中试与示范”、“600只/分碱性电池高速生产线”、“毛竹笋弃物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电子科技政务系统”等一批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了闽北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2、重在提升,科技系统创业竞赛带动服务能力提高
为了提高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我们把创业竞赛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来抓,在积极参与全市创业竞赛的同时也在科技系统内开展创业竞赛。将项目开发、科技企业发展、机关建设等任务和实施科技项目、推广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政务公开、效能和党建等工作内容列入科技工作考核目标,坚持每月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全年总评比,奖罚分明,调动积极性,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转变,县(市、区)科技局科技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今年市科技局已在高新园区引进创办内资新办企业1个,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项目实际投资额1000万元,老企业增资项目2个,企业增资2000万元人民币。
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健全;人才缺乏,留不住人才和吸引人才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沿海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偏弱,创新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社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机制、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结合度还需要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今后三个月全市科技主要工作
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卢书记在南平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谋发展”尤其是围绕“改革创新谋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推进发展作为着眼点,自主创新作为突破点,成果转化作为着力点,整合集聚作为动力点,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水平,为落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突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领会近期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科技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发展更多“五南型”企业,实现跃升发展,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定位。重点在竹木加工、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挥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作用,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力量,把相关产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捆绑进行技术攻关和研发,努力争取每个产业形成有实力的产业研发中心。年底,组织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为主,和闽北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的校地科技合作洽谈活动。
扎实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教育工程的组织实施,具体是充分利用闽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抓好农村科技远程培训、远程科技咨询服务,争取网络布点有更大范围的增加;利用延平区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的有力条件,和文化部门共同加快进度,推进延平区的科技培训网络布点;继续组织实施闽北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完成培训农民工5万人次;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督促指导建阳市抓好UNDP项目实施;落实“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抓好“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科技专项的实施。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做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考核准备工作。注重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与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在年底联合开展“科普大篷车”等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突出反映全市大科技发展情况,完成《科技志》编撰和评审论证任务。进一步做好省政府绩效评估中有关科技进步指数的数据采集和整理。
强化科技服务能力。组织一场企业家、科技人员参加的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培训班。积极配合做好市本级首批9家单位之一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工作。下达2007年度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项目。发挥闽北科技研究院的作用,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做好项目对接;突出抓好建瓯市政府、市科技局和泉州市科技局合作《共建国家火炬计划建瓯笋竹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的落实,推进建瓯竹纤维加工产业化建设项目;加强对县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检查督促,完成全市推广新技术成果200项,开发新产品200项的任务;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和宣传力度,按照省科技厅和省知识产权局的部署,抓紧办好市知识产权局升格等相关工作。
谢谢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