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美文: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打印本页]

作者: 疑议相析    时间: 2018-10-14 17:18
标题: 美文: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为何感到压力大?因为领导要求高。领导为何要求高?因为领导上面还有领导。这样的问答看到了压力的直接来源和层层传导的特点,但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同的工作要回答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有相对单一的工作,但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平凡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敬终如始不容易,艰苦的工作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不容易;基础好的工作要突破瓶颈、再接再厉不容易,基础差的工作要补齐短板、迎头赶上不容易;台前的工作要精益求精、不出任何差错不容易,幕后的工作要默默无闻、耐住清贫和寂寞不容易;权力大的岗位要防微杜渐、事事公开公平公正不容易,权力小的岗位要宁静致远、时时自警自省自励不容易;身在基层要把中央的好政策落到实处不容易,位居高位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容易;理论研究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容易,实践性强的工作要从繁杂事务中跳出来不容易;在胜利和顺境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容易,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不容易;风平浪静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容易,风起云涌时保持定力、激流勇进不容易;年轻人做到成熟稳重、淡定从容不容易,老同志保持青年时代的蓬勃激情不容易。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从根本上来说,工作压力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级领导,而是来自工作本身。工作就意味着担当责任、承受压力。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有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从坚持问题导向的角度看,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工作,但如果压力过大,超过能承受的范围,则可能走向事物的反面。只有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蹄疾步稳推动工作。


一、越是重压之下,越要保持工作耐心。

稳得住,才能担得起。压力当前,轻举妄动,可能进退失据;一着不慎,可能满盘皆输。要做到“每遇大事有静气”,就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如《礼记·大学》开篇所记载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越是压力大的时候,越要沉着应对,越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越要冷静思考,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自乱方寸。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细节,既讲求一定的效率,也防止顾此失彼、忙中出错;在与多个单位或部门合作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协作,既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也防止本位主义、先入为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更加注重自我激励,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既做到态度审慎,也防止自暴自弃;在作出重要决策之前,要更加注重缜密思考,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既做到果断决策,也防止仓促草率。


二、越是千头万绪,越要分清轻重缓急。

讲章法,才能善担当。不怕一时压力大,就怕压力不断叠加而又不得纾解。只有努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才能将被动的压力转化为主动的作为。越是头绪很多、事情繁杂的时候,越要分清轻重缓急,越要理出头绪、循序渐进,越要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及其特点确定投入的力量和工作的顺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始终高度重视,能尽快解决就不要拖拖拉拉,能就地解决就不要转移矛盾,能按政策法规做出明确判断的就不要犹豫不决,坚决防止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如无特殊情况,最好能如期完成。应努力养成今日事、今日毕、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良好习惯。压力来自工作,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排解了一天的压力。按程序要层层报批的工作,应给报批过程留有时间,绝不能自己慢慢悠悠而要求领导和他人匆匆忙忙,更不能给人留下“事已至此,你看着办吧”的草率印象。真遇到急难险重,就要特事特办、全力以赴,不抱一丝侥幸,排除一切干扰,拿出最大的决心,汇聚最强的力量,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三、越是一筹莫展,越要深入调查研究。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压力伴随问题而来,消除压力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勇气和信心,但不能仅仅依靠一腔热情,而必须深入具体问题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压力有时并不是由于任务繁重所造成的,情况不清、问题不明、心里没底、束手无策,压力会更大。这就更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仅在于寻找答案,也在于深化对问题本身的认识。问题清楚了,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明确了。有时工作质量不高,不完全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往往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对问题本身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准确。科学研究规律表明,正确地提出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答案就在问题中,把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摸透了,距离问题的解决就不远了。


四、越是攻坚克难,越要关心爱护干部。

有感情,才会有干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真情关爱干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身心健康,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离不开严格管理,也离不开关心信任,既要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又要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要防止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各级领导不仅要善于交任务、提要求,也要善于教方法、鼓士气,不断提高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在干部犯错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臭骂一通,不分青红皂白问责免职。越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越要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分析原因,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领导也是当老师。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心都是肉长的。各级领导要保护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就要随时关注干部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干部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困难,使广大干部将组织的关爱源源不断转化为对事业的热爱。


五、越是负重前行,越要注意劳逸结合。

张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往事时,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不要总熬夜”。毛泽东同志指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列宁同志也曾说过:“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也不懂得工作。”应对压力和挑战,要苦干实干,但不要盲干蛮干,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一味搞疲劳战术,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既不利于自身健康,也不利于工作发展。要做到高效率、可持续,就要保持合理工作节奏、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工作时要聚精会神工作,休息时要抓紧时间休息。休息就要真休息。要达到休养身心、储备能量、养精蓄锐的效果,就要既重视身体上的休息,也注意心理上的调节。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但不宜自我封闭。应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使压力和负担及时清零。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出现“节后综合症”,暴饮暴食、过度娱乐,身心俱疲、不堪其累,反而影响工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文/妙语微言大义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