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严的管理变为常态
“管理”这个词很“社会”,但凡到外面“混”过的人儿都听过,可谓耳熟能详,算是中国人掌握几千词汇中的“老人儿”。百度解释有三种:治理,料理,管束。大差不差也就这个“味”,基于大家普遍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的狭隘,说自己是“管理者”就拥有了井底蛙的快乐,理论上固然荒谬了点儿,起码的是刷了“虚荣存在感”。因此,“管理”这个词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对于张口闭口常说的词汇,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同这篇文章见解,尽管三五页纸无法穷尽“管理”的庞杂格局,但也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吧。
管理与经营的逻辑
人很少、资源很多的时候是不会产生管理的,管理是基于某种规模或者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发生了“狼多肉少”、“僧多粥少”的时候,“管理”大咖就出面了。所以说,管理是一种组织行为。
思维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清晰的管理思路,才会有“冷暖刚刚好”的管理行为,也才会产生“增减都多余”的管理标准。对于需要“管理行为”的规模组织来说,如何分清楚管理和经营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否则,一根筋地通过“白加黑五加二”地“打人海战疲劳战”,自以为“人多势众”,短时间内看起来热闹非凡,耐下心来精细打打算盘,这其中付出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与取得的管理效率、经济效益之间“性价比”如何,恐怕就差强人意了,最可怕的是,长远来看这种“过度管理”严重损伤了企业的价值观、人才观,有时候很多问题是“前任管理者”拍拍胸脯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的是后来者需要长时间消化的“后遗症”,这也是当下管理中慈禧式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政绩观。
“逐利性”是一切组织的本质属性,当然这个“利”不仅局限于金钱。所以一定意义上,任何组织都需要经营,包括婚姻组织的新鲜感,那么管理与经营的逻辑点在哪儿?重点大声说需要强调强调再强调的是:一切管理都是为经营服务的。这句话的逻辑应该是老铁没毛病。
世界的精细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理一理管理与经营到底谁大。中庸来说,管理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有时候等于经营,但大多时候管理是小于,较少时间大于等于。这个结论可以写几篇博士论文论证,老少皆宜的话还是举例来说。比如一条高速融资贷款建成后,无论你如何“呐喊卖唱”,恐怕车辆该走的还是走,不该走的也不会因为你的“买一送一”或“搏命拉客”而感动得改变行程,这时候就应该把精力和时间多多得投入到“管理”中去,把服务精细化,为这些“稳中有增”的司乘人员做好服务,这家单位就属于典型的“管理大于经营”;又比如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必须集中火力寻找“足够长的坡和足够湿的雪”,才“滚雪球”,否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全天候24小时搞管理,怕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家单位就属于“管理小于经营”。
其实管理与经营的大小逻辑很易区分,但也有很多情况下,经营与管理的分界线或者大小问题并不那么明显,这就需要组织的带领者必须“心中有数,适时调整”,才可能带领组织走的更长远。
管理是一门学问
管理是一门学问,这是一句异常正确的废话,说明管理这个事儿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出一个标准道道来。
具体到实践,讨论多分歧多的:究竟集权好一点还是分散好一点。实质来说,这个问题抓住了管理的精髓,管理涉及资源的分配,权责的分配,任务的分配,人员的分配等等,归结来说,管理是一种分配。站在组织带领者的角度,是该凡事不论大小一律过问事必躬亲,还是分清层级只问目标结果抓考核,这两端的中间为管理留下无限发挥空间,使管理成为一门学问,不是谁都能玩的转。
倔强执拗不信的话,有本事你也学学斯隆写本《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有能耐你也学学稻盛和夫成为日本经营之圣人生之师,有天分你也学学松下幸之助搞个《经营沉思录》。人生何其短,真理或者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韩寒的金句“听过那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管理都知道,都听过,但能够落地做好做极致做成学问有深度的,少之又少,知行合一“听到过也做到了”的基本都成了时代的精英引领者。
管理不是1+1=2这么简单,非要说出一个道道来,就必须具体到一个组织中来探讨,否则就是无本之木,空对空,终究是探讨不出个123来的。如同有本书的名字叫做《海底捞,你学不会》。
严管就是厚爱
管理经常被人诟病的有两点,一是太苛刻,没人性,二是太宽松,没底线。第一种企业老板看着高兴,大家都被迫卖力卖命地干,可惜的是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归属感,企业无法持久焕发新力;第二种企业员工看着高兴,上班轻松没有量化标准,躺着干坐着干站着干都能领钱,可惜的是企业没形象,产品没保障,企业由盛转衰只在一瞬间。
两种管理的极端模式牵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度,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功盖千秋,要知道,量化的好把握度,100克水兑150克盐好做,但是提及到管理的“度”,怕就如同夫妻新婚约定分工划界限般难了,一律规定老公接送孩子上下学不行,一律规定老婆做饭洗碗也不行,例外情况总是有的,而且千变万化很难约定清晰。
管理要严格,严格的是标准,严格的是内容,严格的是时间……总之,管理中能够量化的一律严格,遵守伟大的契约精神,就这一点来说,无论老板还是员工是高度认识一致的。
严管就是厚爱。有个寓言,龙门太高了,鲤鱼门纷纷请求龙王降低门槛,然后都轻轻松松跳过去了。但后来发现,跳过龙门的鲤鱼还是鲤鱼,并没有变成龙。这说明什么?降低标准,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企业的管理要求每个员工每天做100件合格产品,滥竽充数或者以少报多,市场为王,市场检验的结果只能是淘汰这家企业。因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标准,高质量,才是严的管理。
想办法把严的管理变为常态,才是致胜致远的长远之道。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