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等于“不办”
那天刚到办公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小白,你快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放下手中没吃完的早饭,小白拿起笔和本子就冲了出去。
听主任语气这么着急,啥事呢?最近几项需要紧抓快办的工作完成得比较顺利,大家都说小白像个“小风火轮”一样,听得小白心里美滋滋的。正想着,小白已经走到主任办公室。
“之前让你做的值班室图书采购方案,现在能交吗?”主任抬头盯着小白问。
小白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手中的笔也快拿不住了,值班室图书采购方案?完全没印象啊……
洪主任看出了小白的慌乱:“是一个月前的事,咱们准备买一批书放在值班室,让大家在值班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充电,你说你喜欢看书,我就让你做个方案看看。你当时问我什么时候交,我说这事不急,可以慢慢酝酿。现在都一个月过去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原来是这事儿!洪主任当时说“不急”,小白就没把这个事列入“每日必做事项”,久而久之,没想到忘得一干二净。单位这周五就要采购图书了,但是方案还没做出来,这下“不急”的事反而变成“紧急”的事了。
小白低着头,带着满心的懊悔和愧疚对洪主任说:“太抱歉了,主任,我给忘记了。请放心,这几天就算加班熬夜,我也把方案做好。”
“你们年轻人做事风风火火,不怕熬夜、敢于吃苦,这是好的。你是个新人,把我交代的急事都办得很好,这点难能可贵。但是,不急不等于不办啊。你赶快回去准备吧,我等着看你的方案。”洪主任和蔼地笑着说。
回到办公室,小白不禁写下了一段感悟:
“急”与“不急”是相对的,若处理不当,“不急”也会变“紧急”。既要像风火轮一样把“急事”紧抓快办,也要时刻绷紧“不急不等于不办”这根弦,合理安排进度,争取尽早把“不急”的事办完。
——北京读者 余 青
到底通知了没有?
这天上午,小蔡刚到办公室,负责党建的冯科长就过来了:“小蔡,通知下属单位的支部书记,今天下午5点来局里开会,让各单位的支部书记和负责人都来。”
小蔡问清各单位的支部书记联系方式后开始挨个电话通知。恰在此时,负责人事的杨科长也来找小蔡:“小蔡,通知下属单位今天下午4点来取文件。” 小蔡想着取文件的这个通知,既然也是通知下属单位,那就从头再打一遍电话。一上午就在电话通知中过去了。
下午一上班,小蔡猛地想起来,差点忘记准备开会需用的电子显示屏。他匆匆忙忙去准备,在同事的帮助下总算没误事儿。下午5点,各单位的支部书记和负责人都来了,主要领导也都就位,局长发现有一个基层单位没来人,于是问道:“通知这个单位负责人开会没有?”
冯科长转头看着小蔡,一脸疑惑,小蔡忙起身答道:“通知了,我记得是通知了……”
“到底通知了没有?”局长声音里有一丝责备。杨科长脸上也闪过一丝不满。 “我……我通知了。”小蔡只觉得头皮发麻、不知所措。
办公室徐主任赶忙联系了该单位负责人,对方回复,小蔡只通知要取文件,并未通知下午5点需要开会的事情。
这下可尴尬了,小蔡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尤其局长那句——“到底通知了没有?”在小蔡脑子里一遍遍回放。
小蔡心里也开始犯嘀咕,对方这样回复,自己还真不记得是否通知开会了。如果是自己忘了通知,那既是工作失职,也是在全局面前给办公室抹了黑。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徐主任找小蔡谈心,宽慰小蔡对此事不要有任何压力,工作中难免会有失误,哪怕错不在自己,也应反思如何避免漏洞。
当天下午,小蔡写给自己一段话:
出了错莫推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今后电话通知一定得把事情既用嘴说清楚又用笔记明白,千万不能再说“我记得通知了”这类模棱两可的话。
——天津读者 马 林
自乱阵脚要不得
小白调至办公室工作已有半年多时间,他每日将自己“眼睛看得到”的工作处理得妥妥当当,“脑子想得到”的工作布置得井井有条,工作起来也算得心应手,直到最近小白才发现,原来办公室还有一类“脑子想不到”的工作需要及时妥当处理。
这一天临近下班,突然听到孟局长喊自己:“小白,你过来下。”小白听后疾步走进局长办公室。“明天上午的专题研讨会安排落实了吗,参会人员都通知到了吗?”孟局长抬起头轻轻问了一问。
“会议?什么会?通知谁?”小白瞬间心里犯起了嘀咕,脑子飞速旋转回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局长曾安排过这项工作。望着局长等待回复的眼神,小白的冷汗一下子就出来了,支支吾吾道:“局长,我……我给忘记了,我现在马上去落实。”说完小白忐忑不安地溜出了局长办公室。
回到自己办公室,小白回想这一天的所有工作安排,迅速翻看即时工作记录本,仍找不到一丝线索。再使劲回想今天几次进出局长办公室报件的画面,还是想不起局长要求安排会议的事情,他又问了同在办公室的小蔡是否接到局长的会议安排指示,小蔡也摇了摇头。
“按局长的意思,明天上午就要召开会议,现在马上就下班了,需要准备什么,通知谁参会还是一头雾水,该怎么办呢?”这“突如其来”的工作令小白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他只好拨通了局办公室马主任的电话,将此事请示汇报,寻求解决方案。
马主任答复说,孟局长曾跟他提过近期要与几位局班子成员开专题研讨会的事,并把会议所需准备事项和参会人员范围告诉了小白。
“局长每日要处理大量工作,有时难免会记不清楚是否交代过办理事项,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不要过于紧张,要及时向领导请示清楚、询问明白具体交办事项,才不会误事。”马主任耐心地告诉小白。
小白按照马主任的提示顺利将第二天的会议安排落实,并向局长报告了办理结果,之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望着窗外繁星点点,他感触颇深,正所谓:
突如其来一声问,
毫无准备脑停顿。
自乱阵脚要不得,
多问细问方游刃。
——北京读者 张 猛
电去哪儿了?
昨天晚上加班太晚,小蔡一回家就一头栽到床上睡着了。早上起来,小蔡看了眼手机,电量还剩百分之三十,趁洗漱时间,赶紧充了会儿电,心想着只是参加一场启动仪式,电应该够用。
活动一切顺利,途中小蔡还接了两个电话。活动结束后,小蔡和张书记同车前往下午专家授课的会场。透过车窗,道路两旁的银杏又绿了,花台里红、黄、白色的小花叫不出名字,小蔡却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小蔡,你马上通知一下赵局长、钱科长、孙主任、李书记和小周,等专家授课结束后到我办公室。”张书记吩咐着。
小蔡这才猛地从满目春色中回过神来。“通知一两个人倒是还行,再通知其他人,手机这电……”小蔡心里有点犯难。
硬着头皮,小蔡开始挨个儿打电话。“孙主任,张书记请您今天下午专家授课结束……”果然,手机这时黑屏了,小蔡惶恐却故作淡定地放下“黑砖头”,用笔在本子上记下了还未通知的对象,正想着找个机会去哪儿给手机充点电。
车快经过单位大院门口,小蔡眼看机会来了,不得不大胆找个借口:“书记,我回单位去准备些下午用的资料,到时候我自己去授课现场就成。”
张书记允了,小蔡一下车就直奔办公室,直到插上充电线,手机开机后,心中石头才算落地。
小蔡正准备给刚才还未通知的对象打电话,可就在这个时候,张书记的电话打进来了。小蔡不禁暗自长吁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按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的张书记笑着说:“小蔡啊,明知道今天有重要活动,你还手机关机啊,昨晚怎么不把电充好,下午会议的主办方找不到你,都打到我这儿来了,你呀……”此时的小蔡更是懊悔,自责不已。
下午的专家授课会场,小蔡不敢有一丝马虎,反复检查了课件资料、多媒体设备,尤其是笔记本电脑的电量,然后自信满满地把电脑充电线稳稳地接在插孔里。
教授讲课热情洋溢,大家也听得聚精会神,看到眼前秩序井然的一幕,小蔡微微抿了抿嘴角。
“糟糕!”教授惊讶地一声叫,顿时让全场的气氛突然凝滞,只见投影幕布蓝屏了。
“怎么了?怎么了?”小蔡一个箭步冲到讲台,发现笔记本黑屏了。“难道又没电了?”“可电脑充电线是插着的啊!”小蔡一脸“完蛋了”的惊慌和挫败感。
负责设备维修的同事紧跟着赶到了,查看后说:“电脑没电了……估计充电线是坏的,压根没有起到充电效果。”
哎呀,在电脑满格电的情况下,小蔡还真忽略了去试充电线是否有问题。
回到办公室,小蔡总结了这样一段话:
不要总是在玩游戏、看电影时才担心手机的电量是否充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手机畅通,做任何事都要多用心一点、想得深一点,就像下午的“电脑事件”,如果当时能顺着充电线想一想,或许电就来了。
——四川读者 张志浩
原创: 余青 马林 等 来源:秘书工作公众号
董副校长刚在办公桌前坐下,就看到学校办公室送来的一份会议通知。原来是通知第二天上午九点在新校区召开党建工作研讨会,由校党委书记主持。董副校长看后迅速备注到行程表中。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小周敲门进来,又送来一份会议通知,是学校筹办了一段时间的人才工作会,会议地点在老校区小礼堂,由校长来主持,时间也是明天上午九点。
这不是和同一时间召开的党建工作研讨会“撞车”了吗?而且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一个在城区,另一个在郊外。董副校长将两份会议通知反复看了几遍,确认自己没看错,于是拿起电话拨给了办公室郭主任:“我说郭主任,你们可真是给我出了道难题啊!”
郭主任有点摸不着头脑,赶紧回答:“办公室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您尽管指正!”
“之前一份会议通知,说是明天上午九点在新校区召开党建工作研讨会,刚才我又接到会议通知,还是明天上午九点,地点却是在老校区,要召开人才工作会。这两个会开得我是有心无力、分身乏术啊!”
郭主任一下子意识到可能是办公室工作出现了失误,马上说:“对不起董副校长,我这就去了解,尽快给您回复!”
郭主任叫来负责这两个会议安排的小赵和小周,详细询问,终于弄清了事情原委。原来小赵和小周在分头进行会议安排时,都优先考虑了学校两位主要领导的时间安排,确保这两位校领导的行程不冲突,未考虑其他校领导,最重要的是,安排完毕又没有及时沟通,这才导致了“撞车”事件的发生。
如此让人分身无术的会议安排还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得知始末的郭主任不得不临时调整相关会议安排。
这天,小张正在办公室整理档案。办公室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小张迅速接起:“您好!我是办公室小张,请问您有什么事情?”
电话是计算机学院的李院长打来的。他说:“小张你好!我是计算机学院的李长生,我想问一下这2月28日到底要不要上班啊?”
这已是今天接到的第五个咨询电话了,都询问28日到底上不上班。可是,小张记得很清楚,之前办公室给各单位发了放假通知,已告知2月27日(正月初九,星期五)上班,但对周末是否上班未作规定。小张心里嘀咕起来:既然没有规定,星期六作为法定休息日,自然是不上班啊。难道学校还专门发个通知,告知大家每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都不上班?
28
星期六
到底要不要上班?
李院长继续说道:“你们办公室发的通知里,只说27日上班,星期六上不上班又没说,我们想着周末自然是不上班的。可是后勤处又发了个校车运行通知,2月27日至3月1日开设行政上班班车,这班车都上班了,我们到底是要不要坐呢?也没个说法。这上班通知实在是叫我们摸不着头脑啊。”
小张连忙找到后勤处的通知,这才恍然大悟,按照后勤处的通知,就是默认星期六上班。办公室和后勤处两个放假通知存在矛盾,互相打架,难怪大家摸不着头脑。于是,小张立即和后勤处联系,沟通节后上班的具体时间安排,及时回应大家,妥善解决了问题。
刘副主任遇到的这事儿让他特别上火。这不,他拨通了基建处的电话:“请问是张处长吗?我是办公室老刘。您看看,暑假马上就过去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越来越多,咱们的综合体育馆到现在八字还没一撇,难道学生开学了都排着队在工地上锻炼?”
电话那边张处长也火急火燎地说:“哎呀,我说老刘,您着急我更着急。可这个事情不能怨我呀!学校的会议纪要是讲由我们基建部门和招标部门互相配合,把综合体育馆筹建好。可是这个会议纪要并没有讲哪个来牵头。建综合体育馆可不比修几个台阶,这么复杂专业化的事情,应该由招标部门牵头才对嘛。”
刘副主任放下电话,又拨给了招标中心:“陈主任啊,这个事情您就不要再推了,综合体育馆到现在还停留在图纸上,人家是画饼充饥,咱们是画馆锻炼啊。”
陈主任也忧心忡忡地说:“老刘啊,我们正和基建处沟通,综合体育馆再复杂,它也是学校的大型基建项目,既然是基建项目,肯定要由基建处来负总责。您把板子打在我身上,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呢!”
基建部门和招标部门你来我往地“踢皮球”,办公室夹在中间,“裁判员”到底该咋当?说起来,这事缘于学校不久前的一份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上这样写着:
请基建部门、招标部门互相配合,筹建一座综合体育馆,更好地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
因会议纪要中没有明确谁来牵头,两个部门均认为对方承担主要责任更合适。不过,办公室作为落实会议纪要要求的督办部门,很快通过研究规定了解到,一般的基建项目由基建部门牵头,这是个原则问题;但对于综合体育馆这样设计复杂的工程来说,更需要专业化的招标部门提前介入。
听了办公室的汇报,分管校领导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工作的方法,最终确定了由基建部门、招标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共同承担这项工作的牵头任务。
“协调”解释为“使配合得适当”,“协”是协助,“调”是调整。协助,主要是协助领导和左右部门处理各种事项。调整,也就是对各种关系和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冲突、遗漏、偏颇,为工作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环境。培养系统思考的习惯,对做好协调工作很有益处。
一是系统思考协调对象。不同的任务,需要协调的对象和要素各不相同,但大抵可以概括为“时、地、人、事”。“一个人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会议室不能同时举行两场会议”,这些不起眼的常识,有时却因协调不到位带来尴尬和困扰。
第一个事例中,正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系统思考“人”这个重要对象,出现了错误,导致会议安排临时调整,不仅让办公室在领导那儿挂上了号,还使参会人员无所适从,同时也使办公室的工作量徒增。其实,这只算一个协调工作中的“低级错误”。办公室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从天而降”的难题,比如两家上级单位在同一时间都安排了重要会议,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单位主要领导参加,该怎么办?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办公室更加需要系统思考、综合判断,精准提出建议,将冲突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所以,不妨结合所在岗位的协调工作,理出一份协调对象和协调要素的清单,凡事都过一遍,看日历、对地名、点人头、排议程,做到一丝不苟、妥妥帖帖。
二是系统思考协调过程。协调工作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我们常说“会前有研究、会上有部署、会后有落实”,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大量协调工作。第三个事例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如何落实会议部署事项思考不周,有“就会论会”的倾向。会议乍一看开得很成功,会前研究了,会上也部署了,然而因为一纸纪要没有写到位,导致学校工程建设停摆。这就提醒我们要树立协调工作的“全程意识”,这既是为了推动工作,同时也能为办公室工作减负——若这一步没协调好,下一步必然会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补救。
有人说办公室工作“为别人考虑就是为自己考虑”,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啊!所以,在协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就事论事、点到为止的倾向,特别是组织会议、下发文件,一定要尽可能为抓落实创造条件。
三是系统思考协调机制。单位内部、办公室内部也是一个小系统。第一个事例中的失误背后还暴露出内部沟通不足、各自为政的问题。小赵、小周两人方案各自弄,彼此不通气,导致两个会议的安排撞车绞链,这已属不应该。但办公室主任直到副校长兴师问罪都在云里雾里,那就更不应该了。
第二个事例也反映出办公室工作协调机制存在问题。凡属涉及全校范围事项的通知,应该以办公室的通知为准,这是常识。但所谓“为准”,并不是说办公室就有“说了算”的资格和权威,而是说办公室应当在准确掌握信息、全面分析情况、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通过程序取得校领导的授权,发布“权威信息”。既然校办公室和后勤部门没有建立紧密协调机制,放假前自顾自发了文,那么节外生枝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不妨以办公室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共商的协调机制。
这三个事例让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办公室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于外、于内建立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才能“耳聪目明”,牢牢把握协调工作的主动权。
某单位领导向中层干部了解工作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我已安排”或“我已交代”,领导大为不悦:“我要的是落实,不是部署。”
“我已安排”似乎事事有落实,其实件件“还在路上”,这一现象暴露出工作的“浮”、干部的“虚”。
有些干部很“会当官”,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应对文件,根本不管有没有落实,更不去思考怎么落实;有些干部习惯于当“二传手”,把工作交给经办人就算了事,不去过问后续情况。
工作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一件一件落实,才能有结果、出成果。思想上很有见解,工作上很有想法,但行动上缺乏落实,终究仍是一事无成,不但贻误工作,还会带坏风气,影响形象。
由此看来,工作中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关键,领导干部少些“我已安排”、多些“我已落实”是根本。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