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处长 胡革平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进一步昭示了“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湖南有县级以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史迹130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33处、烈士纪念设施227处。这些设施、遗址遗迹和基地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使之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一、讲“背后”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讲好故事,就要对红色故事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解寻历史密码,将故事背后那些充满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讲给受众听。如桑植民歌经典《马桑树上搭灯台》,因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炽热的情感表达、旋律的荡气回肠而令人耳熟能详。而其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1919年,“上马将军下马诗”的贺锦斋在新婚仅1个月就跟随贺龙“闹革命”,一去就是10年。1928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这一次仅在家待了3个月。临行前,贺锦斋将《马桑树上搭灯台》重新填词交给戴桂香:“想我的时候就唱一唱吧”。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戴桂香用67年的守望,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直到1995年去世。贺锦斋与戴桂香的故事,仅仅是无数革命烈士的故事中的一个。正是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为大家舍生命的革命情怀和家国责任,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二、讲“焦点”故事,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
不同时代的受众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这就要求故事讲述者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性,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进反“四风”,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普遍点赞。但是,一些地方在调查研究中仍然搞形式、走过场,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搞“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调研。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不妨来讲一下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里一件文物的故事。一辆苏式嘎斯69型吉普车,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乡调查,乘坐的就是这辆吉普车。为了听真话、明实情,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将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间破旧空房做办公室兼卧室,一住就是六天。在天华大队一呆就是18天。这样的故事难道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吗?两相对比,道理不言而喻。
三、讲“时尚”故事,让红色传播充满艺术
宣传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讲好红色故事,就要在我们最想讲的和受众最想听的之间找准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释放最大正能量。要因人施讲: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用新技术讲:适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寓故事于展陈之中,提高生动性、形象性和可感悟性。用新媒体讲:用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多种形式讲红色故事,提高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如郴州用动漫和微电影分别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的精神内涵,上线仅两个月,点击率突破百万。可谓:半条被子,温暖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是要重温伟大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