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二字很常见,提高悟性不寻常。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的“修行在个人”,一方面说的是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说的就是悟性高低。生活中,有孩子学东西快,大人就会表扬说:“这孩子有悟性,一点就明白”;工作中,领导表扬年轻干部也常用“悟性高”来形容;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是武学奇才,悟性极高,师傅稍加点拨就能融会贯通,甚至能无师自通……有人说:“悟者,吾之心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智慧也!”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有时把悟性看得过于神秘,认为悟性是一个人天生的某种能力,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可遇而不可求甚至玄之又玄的才能和智慧。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或者说,这不能算作悟性高的人对“悟性”的认识。
从字面来看,悟性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和洞察力,也就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于每个人的综合素质不同,每个人的悟性也是不同的,而且悟性确实会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如果过于强调先天性,则近乎于“不可知论”,是不客观的。爱迪生就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先天条件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因素更加重要。那么,悟性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究竟有哪些体现?应该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我们不妨分层次来看。
第一层:懂弦外之音。恰如有些人所说,悟性有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存在局限性,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由于受时空和个人能力的限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毫无保留的表达完。古人在书信的结尾常常写一句“书不尽言”,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就需要听众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再综合其他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比如,领导交待一项工作,哪怕要求再具体,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说尽。这就需要落实工作的同志多加注意,以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意图领会错了,或者领会得不完全,都会影响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又比如,有时领导批评部下,为了顾及部下之颜面,往往点到为止,只提出不良的倾向和现象,提醒有关同志注意,而并不指明具体的个人,这同样需要干部认真领会领导的“话外音”,不要认为事不关己。再比如,党员干部应当遵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很多是不成文的,很多是领导在讲话中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都需要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悟性高并不是从来不犯错误,而是会“吃一堑、长一智”,能及时纠正错误,“不贰过”就是一种悟性。懂弦外之音,就是说点一下就明白,无须废话。所谓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都是这个意思。
第二层:有先见之明。先见之明,是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预见性强。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领导艺术时指出:“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斯大林说:没有预见就不叫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整个人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于社会的发展历来没有预见,或者没有很清楚的预见。”在党的七大工作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为什么有的人能“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因为其掌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并且有前瞻的思维。有预见性,就有主动性,就能牢牢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所谓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等等都是在强调预见性,这与“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是完全相反的。有先见之明,要求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第三层:书神来之笔。悟性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被理解为一种灵性或灵感,也就是对某些事物高度敏感。心有灵犀,就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灵敏的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又恰到好处,就会让人惊呼为“神来之笔”。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灵光乍现”“脑洞大开”“急中生智”,都有这方面的意思。这种看似不可预期的偶遇实际上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的。比如,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快速的攻防转换之间,有时就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甚至能创造出不是机会的机会获得进球,有些反应甚至让人匪夷所思。但这种反应是可以训练的,经常保持高水平的训练,就能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当这种灵敏的反应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本能的时候,便能在场上出其不意、觅得良机。又比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要体验生活或者参加采风,就是为了从生活和实际中获得某种灵感,进而点燃艺术之火。著名词作家乔羽在创作《我的祖国》的过程中,就是触景生情、突发灵感,写出了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然后才写出整首歌的歌词的。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只要不断训练,是可以提高敏感性的。有了敏锐的嗅觉,灵感之光自然就会不时显现。“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为者常成,行者长至”,书神来之笔,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肯下笨功夫,才使得出巧劲。经常去悟,才会有所顿悟,才能提高悟性。
第四层:怀青云之志。古人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一个人的志向和悟性看起来没有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真正有大志向、大追求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进取心,这种进取心表现为对一些事物的淡定,也表现为对另一些事物的坚定。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在说坚定不移的志向。一个人有坚定的志向,就会孜孜以求、百折不挠,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前行。当然,光有凌云壮志还不行,还要脚踏实地、讲求方法,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就会缺乏定力、左右摇摆,就不能排除私心杂念和外在干扰,就不能全身心地从事某项事业,就难以取得比较大的成就。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大凡卓有成就的人,都是执着追求的人。怀青云之志,意味着一刻不停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意味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意味着“无须扬鞭自奋蹄”,意味着永不僵化、永不自满,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自觉性。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