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解决好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变为物质力量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不断提高理论传播的生动性、实效性和互动性,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网络、占领网络、引领网络,让党的理论传播真正在线、时刻在线。
认识把握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化,占领网络理论传播制高点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互联网已经融入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互联网这一关给理论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在传播的数量、内容丰富性、形式灵活性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新媒体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分众性等特征,在理论传播、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的爆炸性、不可控性等特征,使网络虚拟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干涉力”不断增强,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互联网大环境的新变化、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互联网建设、促进新媒体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网络理论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互联网这一关要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多数群众都成为网民的新形势下,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占领不了网络传播制高点,就占领不了理论传播的新阵地,就掌握不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占领网络传播制高点,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先机,积极开展网络理论传播,引导干部群众廓清思想迷雾、增强理论自信,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持正面宣传,立破并举,大力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紧紧围绕当前重点热点,让党的声音成为新时代网络空间最强音
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的重心就应该在哪里。网络空间是亿万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理论在这个家园里“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让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理论成为网络最强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网络理论传播的首要任务。
抓好网络理论传播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期间,各大主流网络媒体推出了大量新媒体、融媒体产品,实现了“有声有色有创意,出新出彩出精品”,多次引发“刷屏”,在网上收获无数转发点赞,使党的十九大声音在国内国际舆论场成为强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网络理论传播的头等大事。要趁热打铁、继续发挥传播优势,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全面、科学、深入、生动地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人们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可视化新媒体产品,讲好13亿多人民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彩故事,同时加快推进网络理论传播国际化进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入网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
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发声。理论有思想深度,更有价值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价值关怀决定了网络理论传播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好人民群众的心声。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及时发声,不回避、不绕弯,引导大家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角,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些问题。主动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设置成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时代话题,回应群众关切关注,解答群众问题困惑,指引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适应传播规律,提高网络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开展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式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提高网络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打通理论通往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让传播内容生动起来。好的内容自带流量,内容是理论传播的“本”。只有不断提升内容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优质互联网内容需要。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理论传播不是简单地用“网灌”代替“人灌”,而是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积极生产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具有思想理论文化特色的内容产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发力点和小切口,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党“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的原创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鼓励网络原创内容首发首播,做到量身打造、精准传播。特别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媒体矩阵品牌和理论品牌栏目,用灵活创意和工匠精神创作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时代印记的精品力作,满足特色化、分众化的信息需求。
让传播形式丰富起来。理论传播一定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视觉化呈现和形象化表达,不断创新网络传播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单项到交互,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原创、数据图解、音视频、动漫、互动游戏、H5轻应用、全息全景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多在“微”字上下功夫,通过微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动画等,使相对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有趣而活泼,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理论、学习理论的兴趣。
让受众主体互动起来。互动性是网络的重要特点。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转变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双向传播。理论传播应该善于利用这个特点,把我们党策划宣传各种活动的传统优势放大到网上,策划多种互动环节如调查、留言、征集、话题讨论等,积极了解掌握网友的关切和需求,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通过提高参与度拉近彼此距离。要拓展互动分享的实现途径,吸引广泛关注和主动转发,让人人都参与到理论传播中来,让大家自发来做大家的工作,自主自愿做口碑传播,实现个人与官方媒体的良性联动,不断扩大传播效果。网上互动的同时,也要重视网下的互动,把策划线上话题与开展线下活动结合起来,“键对键”的同时保持“面对面”,有效调动社会参与理论传播的积极性。
让传播话语鲜活起来。理论便于群众学习和掌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本质要求。那种说教的语言或者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有为大众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反而增加隔膜和反感。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多次强调要善于表达,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讲故事是讲道理的最好方式。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适当的网络语言来讲故事,把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理念融入故事中,把理论蕴涵的道理通过故事化的情节表现出来,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使理论春风拂面、可亲可近、入脑入心。说理的同时还要陈情,带着感情说话,才能激发听者的共鸣,最后将感性的共鸣升华为理性的共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作者:李莹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