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一篇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脱贫攻坚讲稿,驻村帮扶干部应提高六种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泗水流年    时间: 2018-4-24 22:30
标题: 一篇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脱贫攻坚讲稿,驻村帮扶干部应提高六种能力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全国选派驻村工作队12.80万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8万多人。针对贫困村村情千差万别、贫困现状表现不一、致贫原因各不相同的情形,“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以及“帮什么、怎么帮”等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迫切需提高自身的情感、学习、调研、干事、协调和自律六种能力。

一、提高情感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情商,说的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这话是说给村官听的,更是说给广大党员干部听的。他还写过一篇专谈情感方面的文章:《树立五种崇高情感》。所以,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在须得提高的“六种”能力中,自觉提高情感能力,应当是第一位的。

(一)情感能力是什么?

众所周知,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能力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情感指的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情感在人的本能、传统、理性三种适应机制中,应属于本能和传统的综合产物。然而,由于理性能力可以被明确意识到,理性赋予自身以优先地位,而情感能力通常在社会合作中的作用被低估,特别是在基层是这样。

所谓情感能力,就是指理解、表达、感受、运用等等的素质。就一个个体来说,简单地测试你的情感能力,当你听闻或见到一起不正义的剥夺甚至侵害贫困居民利益事件时你是否有义愤感?当你获悉一起贫困中经由艰辛努力而成功脱贫的典型时是否被主人公所感动,还有很多复杂微妙的不宜贴上简单标签的情感触发事件,你的情感系统是否被调动起来。

这样看来,情感本质上也就个感情问题。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是个“急性子”,有时极端情绪化,有一点儿事情就耿耿于怀、反应强烈,这就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假如别人对事情的看法与自己不同,就气急败坏,要么照自己的意见做,要么就不做。这种极端情绪化的人,完全不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不愿做任何让步。如果,我们用智商与情商来作个判定,可以说这种人的情商非常低,处于亟待提高的状态。

(二)为什么要提高情感能力?

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为什么要提高情感能力?

一是由帮扶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是落实中央指示的需要,联系群众的需要,锻炼干部的需要,脱贫攻坚的需要,同步小康的需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干部驻村扶贫的职责任务,主要是“五个着力”:着力建强基层组织、着力推动精准扶贫、着力为民办事服务、着力维护和谐稳定、着力提升治理水平。要完成这一任务,特别需要增加同群众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

二是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他还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焦裕禄在lk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

三是由提升自身能力决定的。贫困居民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虽然极为贫困,但又是扶贫的主体。扶贫者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才能和他们打一片,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按期消除贫困问题。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中不乏“能人”“强人”,但却缺少“有情人”。因此,特别要树立人有“男女、老少、职业、穷富”之分,但是人格尊严是平等的。提升自己的情感能力,自觉维护穷人尊严也是精准扶贫。

(三)怎么提高情感能力?

一是要带着深厚感情做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扶贫人始终要牢固群众观点,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对贫困群众应存尊重之念、展宽容之怀、守诚信之德、有欣赏之眼、能成人之美。无“情”未必真豪杰。“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真能将情商运用得当,“刚性”政策,“柔情”操作,帮扶工作或可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二是要坚持从思想和灵魂深处贴近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在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产生和培育的。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真正从思想上把贫困居民当亲人,从工作上把贫困居民认可当标准,从行动中与贫困居民同甘苦、一条心,真正把以人为本内化于心、见之于行。

三是要坚持与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为贫困居民着想,为贫困居民谋利,为贫困居民造福,与贫困居民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是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增进同贫困居民的感情,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化的号召上,也不能靠一时一事的热情和干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要用制度规定常态化,推动服务贫困居民向规则之治深化,从而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扶贫团队。

二、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我不说大家都会想到“活到老,学到老”。在这里,我们也没必要说这些大道理,只就面对的现实来说,学习能力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必须有的基础能力。所以,必须解决好“为何学、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从适应帮扶工作需要来说,不学习不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从机关到贫困村,工作环境条件、对象范围、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时间空间、包括工作的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改变。面对尚处“农耕时代”特点浓厚的环境条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众、限期脱贫摘帽的刚性目标,要履行好帮扶职责任务,要完成好精准扶贫、村域发展、基层党建硬“作业”,要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扶群众的工作,仅靠原来脑子里装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向基层、实践、群众学习的能力。进农家门、说农家话、喝农家茶、吃农家饭、解农家难,和村民打成一片。

从自身成长需要来说,不学习不行。派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贫干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锻炼干部,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与权利时,是把必须履行的义务摆在第一的,而必须履行义务的第一条就谈到要“认真学习”以“提高本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选拔任用条件”的第一条就谈到要“坚持讲学习”,第四条就谈到要“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毋庸置疑,不学习很难当好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进而也很难胜任驻村帮扶工作。

从提高素质能力来说,不学习也不行。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村,处于一个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时空并存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在村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还得回到原有的单位或走到新的岗位,那里又是一个“天地”,那些爱学习的同事、同志,可能跑到你前面一大段了!靠什么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靠学习。毛泽东有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养品行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元代著名学者许名奎《劝忍百箴》中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基,基础也。在安身立命的诸多本事中,学习是最为根本的。不管是哪行哪业,都应该以学习作为基础。用时髦点儿的话说就是“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二)学习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学习什么的问题。针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要联系实际,可能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学习。

一方面,要学习系列讲话。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他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学习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这方面学习不好,就容易出现看问题眼光不高、分析问题不深、解决问题不准的问题。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思想理论素质是干部素质的灵魂,是一个合格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首要素质。

另方面,学习三农基础知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作好定位,你是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而不是别的什么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是参与扶贫项目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所以,就要有一定的农、林、水、电、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经营知识,同时,能够找到相互之间关系,使项目资金投到关键处,让精准扶贫扶到根上、点上。

再方面,学习其他的知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到了村一级就都“扎堆”了,也就要求你“门门都要懂一点了”。当然,由于是给贫困村,给村民打交道,所以,特别要学一点如何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的东西。总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实践有益。

(三)怎样学习。对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其中也包含了学习途径和方法。学习问题,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勤奋。对于“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第二点很重要,解决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二是读书本和“读实践”相结合。三是系统学与重点学相结合。四是培训学和自我学相结合。对于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学,这是主要方式,坚持好自学,大有好处,必有好处。学习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有一条,都要下苦功夫、真功夫、长功夫。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职责、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帮扶需要。


三、提高调研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两个“九十”,对我们做好帮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调研是工作的基石。毛泽东同志有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所以,调研能力对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调查研究是指对某些问题和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和综合,阐释事物真相、本质和规律,提出意见和对策的活动。调查的任务在于搞清“是什么”“怎么样”,研究的任务在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两者结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认识和解决问题或事物的过程和方法。

毛泽东同志还有句名言:“中国的秘密在于农村。”那么,我们脱贫开发的“秘密”在哪里呢?就是在贫困村。这是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冲锋陷阵的战场、施展才华的平台。对这个战场、对这个平台必须要了解、熟悉,也就是要吃透村情、社情、民情,也因此也必须搞好调研。

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是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也会不断出现,这也就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把握、去解决,所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必须练好调研这个基本功,这是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坚实基础。

(二)调研的特点和要求。调研是一门学问,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是指导性,调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做好帮扶工作服务。二是针对性,对村、户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三是应用性,调研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就是说要为应用而调研。四是超前性,调研必须有战略眼光。五是操作性,思路和措施要可行,不能空发议论。六是时效性,要快速反应,不能时过境迁。

搞好调研活动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全面系统,从总体上把握调研对象。二要求事实清楚,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三要求数字精确,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四要求定性准确,把握准事物的性质。五要抓主要矛盾,进行重点分析。六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的变化发展。七要有综合分析,正反利弊都要想到。八要提出可行方案,提出工作意见和解决问题对策。搞好调研,特别是对重要问题的调研,做好了很不易。

要提高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到社入户了不等于调查了,调查了不等于研究了,研究了也不等于意见和对策就正确了,还要看实践的检验。调研是为了吃透村情、社情、民情,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扶贫要讲质量,调研更要讲质量。

(三)怎么搞好调研。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就在村里,调研的方法、步骤显然与机关下来调研的方法步骤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共之处,譬如选好题,避免无效劳动;立个调研提纲,让调研有所遵循;讲究调研方法,争取好的效果;认真研究,产出好的报告等。

但是,我觉得,从“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角色出发,主要还是要抓住调研的不同点。从目的上看,主要是为了解决本村内的问题,也或展示本村的成果;吃透村情、社情、民情,便于开展帮扶工作。从类型上看,有的是为争取资金项目的调研,最终形成给上级的申请报告;有的是为解决问题的调研,为村两委决策提供依据,有的是经验型的调研,为对外对上展示本村形象。从方式上看,主要还是走访调研,座谈调研,资料调研,等等。

搞好调研,关键在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以严谨态度,严格历练自己,提升理论功底、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被调研对象的态度,要抱着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向村里的干部群众学习。

四、提高干事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干事必艰辛,特别是在贫困村是如此。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都要记住:学、懂、信、用、干,干是根本,干是核心;事业是靠干出来的,进步是靠干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是靠干出来的。

(一)干是根本。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动最有说服力。”从当年邓小平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动最有说服力”,变化的是干事的历史方位,不变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脱贫攻坚,脱贫需要实干,攻坚需要行动。只要思想上追求脱贫、行动上坚持攻坚,实干、苦干加巧干,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就能在行动中把握脱贫机遇,在行动中破解攻坚难题,将脱贫目标转化为实际举措、实际行动、实际成果,赢得属于我们脱贫奔康时代的新光荣。

(二)干要担当。最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式颁布,引起党内外高度关注。翻开仅1700余字的《条例》,问责之箭指向一个清晰的靶心——担当。记得早在这之前的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我们讲忠诚,就是干事;讲担当,也还就是干事。不担当,半点忠诚都没有。干高干低、干长干短是个水平问题,干与不干则是个态度问题。所以,干事能力是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三)干的内容。干什么,为谁干,怎么干?这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考虑的。一要抓精准扶贫。坚持把“几个精准”“几个一批”落到实处。精准扶贫的根本是精准施策,要“点对点”“面对面”“硬碰硬”“实打实”地去做,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聚焦性和有效性。二要抓村域发展。脱贫攻坚有两大功能,“一大”是重要民生、扶贫济困;“二大”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抓脱贫就是抓发展,抓攻坚也是抓增长。三要抓基层党建,通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四)干的方法。要干成事,关键是怎么干?从贫困村、贫困居民的实际来看,方法还是比较多的,譬如: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等等。当然,不仅要干事,还要“不出事“。在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抓驻村与跑步相结合。干部接受派遣去扶贫,就应当尽心尽力,这是职责使命之所在,来不得半点含糊。一些地方还仍有“挂名”“走读”“空中飞人”的现象,驻村帮扶文件发了、会也开了、名单也有,人到村里“报到过了”,之后就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了。驻村干部,一定不能忘了初心,要“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这才是群众期待的驻村帮扶,才是对精准扶贫要义的充分诠释。同时,也要抓跑步,就是要抽出时间,利用或创造机会,为贫困村争取资金项目,助推发展。要避免成天陷入在参加会议、填写报表材料里的现象发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会议”“报表”的“奴仆”。

二是抓质量与抓落实结合。扶贫与帮扶都要抓质量,在政策操作层面,应把握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这三个环节。精确识别是确保扶贫质量的前提、精确帮扶是确保扶贫质量的关键、精确管理是确保扶贫质量的保障。脱贫攻坚关键在抓落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帮扶工作就是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帮扶工作,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避免“目标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措施多”的现象。

三是抓传承与抓创新结合。既注重借鉴过去好的做法和经验,又善于结合新形势下帮扶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以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扶贫干了几十年,有些好的作法,要传承,譬如,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还必须这样干。但也必须创新,善于把上面的顶层设计与我们的基层探索结合起来,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长期困扰帮扶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等,使创新过程变成解决实践疑难问题的过程。既不能下面过了河,上面还喊摸石头;也不能上面叫摸石头,下面不下水。

五、提高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必备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第一书记”要想做到村民安心、上级放心、同级热心、内外齐心,必须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这就要求不断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协调能力,是聚分力为合力的能力,是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是处理好各相关方关系的能力。我们说,要提高基层的执政能力、治理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协调能力。

(二)协调工作的作用。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特别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须得把各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发挥出来,靠集众工之力开展工作。协调能力是很见功底的事。我见到有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虽有业务水平,也有敬业精神,但却缺少协调、沟通、交际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三)协调工作的内容。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对于驻村帮扶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来说,这两方面都重要。客观现实就是这样,你到这个村,你的责任就是帮扶脱贫,而脱贫的关键就是资金和项目。正常的资金项目,分给谁不是分呢?就一定得分给你这个村么?这个时候,就看你的协调功底了。

(四)注重协调的对象。在村内,“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的关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的关系,与社组干部的关系,与村民的关系;在村外,与乡镇的关系,与派出单位的关系,还有与社会相关方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取得各方对工作的认可、支持,主要是靠协调、靠沟通、靠交流。为了脱贫开发,把各种关系正当用起来,争取资源向所在村凝聚,也是协调能力的体现。

六、提高自律能力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干部必备的能力。

(一)自律非常重要。自律是你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自我约束。从我走访了解的情况看,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在原单位多数都没在要害岗位,职务也不高(不像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的“第一书记”刘满堂,人家可是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但他有权也没乱用啊),手中也就没有掌握多少权利。但是,到贫困村,你就是上面来的人,你可就是“官”,肩负着精准扶贫、精准贫脱贫的责任,所以,自律能力就重点体现在遵守廉政法纪、遵守群众纪律方面,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自我监督、接受监督,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为村民为作好表率。“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严以律己,是摆在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永恒课题,值得时时警醒、事事谨记。

(二)自律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自律的内容,也应是多方面的。重点是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作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中的党员,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非党员的要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相关法规。涉及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法纪和道德,思想和行为,勤政和廉洁,是“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统一。

从个人自律内容上讲,归纳起来主要是勤政廉政。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勤政就是干事,干事是干部的重要标准。想干事是德的体现,会干事是能的体现,多干事是勤的体现,干好事是绩的体现。干事还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按职责办事,按科学办事,干实在的事,干有成效的事。

廉政也可以说是干净,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要算好“三笔账”:一是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二是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三是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这也应当是做好自律的三条防线。要筑牢思想防线,决不能碰高压线。扶贫人一定要守住良心底线。

(三)如何做好自律。建立自律习惯,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很好地解释,这好像一块肌肉,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多,你就更强壮;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少,你就越虚弱。所以,要坚持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牢记“两个务必”,即“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三要摆正三个关系:摆正自己和组织的关系,自己的进步是组织培养的。摆正自己和村两委、村民的关系,自己的成绩是两委、村民支持取得的。摆正自己和监督的关系,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要被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作者系四川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 王思铁)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