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文化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
一是文化聚力。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更是一项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发力的世纪伟业,需要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要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在全社会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对乡镇优先做出制度性安排;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
二是文化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树立产业兴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斗志和勇气。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没有发展的主观愿望,乡村是振兴不起来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一些农民,日常生活基本处于“两打”状况:一是打工,二是打牌,小富即安的思想盛行;还有一些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对于这样一些对象,怎么样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有想法,要发展,按照中央的要求,就是要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激发内生动力。志气提升主要来自学识、素养等文化内涵的提升,因此,要重视乡村振兴中文化对人心的浸润,提升农民思想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追求。
三是文化长才,或者叫文化扶智,就是要增长才能和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智力支持,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调查发现,不少农民确实有发展致富的愿望,也有干劲,呷得苦,舍得干。但是花了不少气力,还是做不成产业,形不成规模。为什么,起点太低,不懂专业、不懂技术,更不懂产业、不懂市场、不懂管理。实践证明,乡村经济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所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智力支持,要强化人才支撑。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另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四是文化淳风,就是要淳化民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有农民增收致富的指标,更需要有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过去一个时期,乡村建设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体解体,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消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各种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一些地方人情风压头,老百姓苦不堪言。还有的打牌赌博、买码修庙、迷信盛行等等。因此,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够发展农村、振兴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文化留人。乡村振兴,要让乡村留得住人,更要留得住人才。调查发现,农村青壮年在农村留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冒得钱、冒得事、冒得味,还有小孩子冒得好书读”。冒得事,当然就冒得钱。解决有事做、有钱赚的问题,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有活力有前途的产业才能解决,也就是要产业兴旺。冒得味,主要是缺乏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传统农耕文明流传下来的乡情、乡愁也日益寡淡。所以,中央文件提出来,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不佳。所以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让农村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健康乡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些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乡村才留得住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乡村振兴才有基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副主任、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卫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