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甘肃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猫眼看文    时间: 2018-2-4 09:37
标题: 甘肃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甘肃省省长 唐仁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及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采取一系列利当前、管长远的工作举措,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紧紧扭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偏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年减贫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6%,6个片区县、13个插花县申请摘帽。聚焦对象精准,确定了23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3720个深度贫困村,“两州一县”被纳入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持范围,制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批复。新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8530公里,2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4.2万户,基本消除农村D级危房。与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建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6.9%、92.5%、89.2%。贫困群众年自负合规医疗费用控制在3000元以内。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大力推进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5.6%。谋划启动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破解融资难题。调整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力量,建立并落实省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为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帮扶工作队。58个片区县与东部39个县(区)建立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11个行业部门与天津市相关单位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全省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了,贫困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二是紧紧扭住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松劲。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沉痛教训,下决心彻底整改中央通报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扛起建设和维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及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厘清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先后出台了矿业权分类退出、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旅游设施项目差别化整治和补偿等办法,有力有序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疑难杂症,保护区144宗矿业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完成,其中已完成注销式退出61宗,扣除式退出1宗,剩余82宗正在推进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25个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中办督查室回访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完成了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制定了祁连山地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矿区、林区司法体制和执法体制改革。获批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理顺祁连山和连古城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46项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区排查出的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率达到62.3%。着眼于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谋划制定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及规划。我省在国家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6位、西北第1位。

  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兰州、嘉峪关、酒泉、定西、甘南5市州率先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值为76微克/立方米、下降7.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1%、提高3.4个百分点,偷排、乱排、直排现象得到控制,根据我省自测,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为94.7%。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461.5万亩。大家普遍感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三是紧紧扭住“三重”“三一”方案全力稳增长。针对去年一季度以来部分经济指标明显下滑的态势,省委省政府果断出手,及时制定出台“三重”“三一”工作方案,推动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政策落地见效。实行省级领导包抓、部门包干的工作机制,狠抓工业止滑、停产企业复产、重大项目推进、降低企业成本、释放有效产能等工作。加大与央企对接,争取增加生产指标和项目投资。组织开展项目观摩督查活动,编制实施投资项目清单,开展投资项目集中开工复工行动和前期项目审批办理工作月活动,建立项目建设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并落实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激发民间有效投资等政策措施,努力遏制民间投资和进出口下滑态势。狠抓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约谈工作靠后市州政府主要领导。经过努力,全省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0.4%;全省工业用电量增长9.33%,铁路、公路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4%和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质量效益的持续好转,稳住了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经济发展的气血比以前更充盈了,筋骨变得更强健了。

  四是紧紧扭住深化改革培育新动能。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关闭退出煤矿10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240万吨,拆除取缔15家“地条钢”企业。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11.89个月,保持在合理区间。签订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金额1380亿元,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8个百分点。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措施,共减轻企业负担320.48亿元,在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降低1.4元。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特色优势产业总面积达到3313万亩。实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探索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安排资金1.2亿元,新建3.42万亩,争取财政部连续5年每年安排我省1.5亿元专项支持戈壁生态农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大禹节水实施的智能制造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名录。围绕传统产业链延伸,实施了金川公司30万吨PVC项目等一批改造升级项目。启动酒钢集团铝业板块与中国铝业公司重组合作,推动甘肃稀土与北方稀土重组并购。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组建成立7个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天水、白银3个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完成投资42亿元。处于世界民用核技术前沿的中科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落户我省,为实现我省能源产业风光水火核“五电”并举奠定了基础。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科技人员首次荣获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并获得3项二等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大力发展中药材、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成功举办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全省存贷款余额均超过1.7万亿元,实现直接融资额582.8亿元。实施一系列节会促销和旅游推介活动,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5%和29%。《纽约时报》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中,甘肃位列第17位,是我国唯一入选省份。

  下大力气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国企国资改革“1+N”制度体系基本构建完成,58户省直部门管理企业实现改制脱钩和统一监管,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职工户数完成三分之二以上。省属企业重组整合步伐加快,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甘肃铁路投资集团挂牌运营。白银有色、庄园牧场、国芳集团成功在沪深主板上市,白银有色成为国内有色行业首家整体上市的大型企业集团,甘肃银行在港交所上市,是西北地区首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银税互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年共发放贷款479.75亿元。

  深化“放管服”改革。省政府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06项,取消省级政府部门证明事项63项。建立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和操作流程,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50证合一、一照一码”,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700多户。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超过50亿元,电价改革及电价降成本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改革的深入推进,使一些多年想改而没改或没改彻底的问题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增强了。

  五是紧紧扭住扩大开放拓展新空间。加快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宝兰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我省西出东进全线高铁贯通,兰渝铁路历经9年建设全线开通,圆了建设西部地区南北铁路大动脉的跨世纪百年梦想。中兰客专开工建设,敦煌机场扩建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营,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并网运行。渝桂黔陇四省区市共同发起建设中新(新加坡)南向通道,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和关检合作备忘录,成功首发兰渝、陇桂铁海联运货运班列,实现了西北与西南、中亚与东南亚、“一带”与“一路”的三大连通,甘肃的枢纽地位和通道优势更加凸显。谋划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中国(甘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我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135亿元、增长32%。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酒钢集团牙买加165万吨氧化铝项目正式投料生产。通道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门打得更开了。

  紧盯各行业国内外领先技术、领头企业、领军人物,开展精准招商。在北京举办世界500强走进甘肃对接会,在香港举行中医药产业项目合作交流会,组织陇商回家乡、民企陇上行等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大批行业知名龙头企业。敦煌文博会、兰洽会、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越办越有成效,进一步提升了甘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10件为民实事全部兑现。新增14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总数达到58个,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平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兰州大学跻身“双一流”大学行列,与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共建兰州理工大学,在省属高校建成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公立医院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全国平台接通运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及城市低保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失业保险金、工伤伤残津贴标准调整及城乡低保提标、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省级补助提标工作全面完成。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敦煌研究院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省科技馆建成开馆,成为西北最大的科技博览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各类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平安甘肃建设有力推进,全省刑事发案总体下降20.9%。定西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奖。狠抓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扎实推进陇南“8·7”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后重建。户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新增城镇人口38.9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62%。城镇新增就业43.78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9.5万人,选拔1.7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帮助15.7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和3.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3%。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跑赢经济增速,城乡居民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

  过去的一年,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认真整改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的突出问题,坚决肃清王三运、虞海燕等人的流毒和影响;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认真落实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定《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6部,制定政府规章10部,576件人大代表意见建议、753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整改落实问题资金123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714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905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厉行勤俭节约,全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9.5%、省级下降25.3%,节约资金全部用于民生建设。

  总的看,去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预想的大,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企业对市场和政策反应不灵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往年基数较大和部分干部不作为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由正转负,生产总值增速为3.6%,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但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办成了一些大事、攻克了一些难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稳的基础在巩固、好的因素在累积、进的势头在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推进和省属企业改制改革的攻坚破冰,正在逐步实现我省经济结构的脱胎换骨;全省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问题得以解决和许多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大力度整治,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中新南向通道的开通运营和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突破,打开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让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新时代甘肃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6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677亿元、年均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64亿元增加到3427亿元、年均增长1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7979元和4931元增加到27763元和8076元、年均增长9.1%和10.4%。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万人减少到189万人。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行政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6.9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0.81万户、96.32万人。电商扶贫“陇南经验”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玉米制种、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压减生铁、粗钢、煤炭产能160万吨、144万吨、649万吨,省属企业处置“僵尸企业”76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资源产出率增长18.4%。基本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风、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82万千瓦、786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成立金控集团、黄河财险、股交中心、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旅游接待人数由7834万人次增长到2.3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471亿元增长到158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6%提升到52.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全国21位提升到2016年的18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8.9%提高到48.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18万公里、达到14.3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451公里、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实现高速公路全连接,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兰新高铁等铁路建成通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155公里、达到5035公里。建成陇南成县机场、甘南夏河机场、张掖丹霞通用机场,全省民航机场达到10个。建成引洮供水一期、引黄济临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9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3%和91%。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全省新增市场主体68.68万户。32户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构编制总量实现零增长。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国内外客货运航线已达到234条、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70万人次,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开展33个产能合作项目。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6对、总数达到58对。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以上,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增长55%和4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长87.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3.5%和135.2%。全省111.1万农村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0.23万套。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职教育实现全免学费,高考录取率由74%提高到80.6%。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甘肃、平安甘肃建设扎实推进,全省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有效落实,临夏州、甘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兰州市获得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平凉市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金昌、嘉峪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同时,统计调查、信访、文物保护、气象服务、防震减灾、人防建设、双拥共建、智库建设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侨务和对港澳台工作取得新成效,档案、地方志、消防、测绘、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

  五年的奋斗负重前行,得到的收获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甘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发展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工作还有不少差距。脱贫攻坚任重而道不远,全省还有189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除2017年申请摘帽的县,仍有52个片区县、4个插花县需要摘帽,在今后已不足三年的有限时间内,啃下这些“硬骨头”,我们需要付出异乎寻常、艰苦卓绝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务繁重,部分地区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尖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仍很突出,还有31个县不通高速公路,有8个市州不通高速铁路,近一半的县区不通铁路,一些出省通道和断头路还没有完全打通,还有8万公里深度贫困地区30户以上、其他地区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组道路需要硬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重化工业占比大的结构还没有转过来,技术改造升级成效不明显,产品仍以“原”字号、“初”字号为主。科技研发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顺畅。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普遍缺乏大型产业项目,县级财政平均自给率仅为17.2%,比全国低31.8个百分点。营商环境不宽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主动服务企业和群众意识还不强,“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还有较大距离;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还不少,反映愿望、表达诉求的渠道也不够畅通。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理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不担当不作为现象依然突出,等等。我们将直面发展中的困难,正视工作中的差距,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新时代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绿色发展崛起,把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基础性底线性任务,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深挖绿色、创新、开放红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迈出重大步伐,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发力,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实施攻坚,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力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甘肃。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生态产业,建设以兰白地区为重点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产业园,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加快传统重化工业和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培育低碳环保新业态新产业,逐步让生态产业挑大梁、传统产业发新枝,构建发展活力足、竞争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本高度聚集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配合,力争到202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抢占“一带一路”建设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国企国资、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敦煌文博会等平台载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抢占文化制高点;依托中新南向通道,推动高铁经济带、兰州空港临空经济发展,打造“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中心、加工贸易基地,推进“铁公机、江海息”六位一体发展,力争实现全省所有市州民航服务全覆盖、所有市州建高铁、县县通高速、省际出口公路畅通等目标,抢占通道制高点;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抢占技术制高点;依托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面向中西亚、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实现“共建丝路信息港、共享陆海大数据”,抢占信息制高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学制定规划,着力构建优势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构建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都有一个重点产业园区,园区经济在全省县域经济的比重达到25%左右。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努力将河西地区打造成面向西北乃至中西亚、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提高垃圾收集管理、处理利用能力,大力整治和美化村容村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保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体面。加快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全省人民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应保尽保。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法治甘肃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标,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深化平安甘肃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三、2018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为突出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加快发展中补齐短板,在提升质量中扩大总量。根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实际执行时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可以低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取得更好结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同口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确保6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10个片区县、3个插花县申请摘帽。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重点难点打好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路的硬仗。今年,脱贫攻坚工作要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确保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的渠道。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意见和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58个片区县新增特色产业种植面积60万亩。全面推广陇南电商扶贫经验,实现“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重点扶持15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以村级电站为主要模式全面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按照“自建”“外引”的思路,大力推广建立国有农业开发公司的“庄浪模式”,借鉴推广轻资产合作的北京“德青源模式”,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所有贫困村每个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构建股改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全面盘活农村沉睡的资金资源资产,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创新劳务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4万人次。设立公益性岗位,维护保养好农村公共设施。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和消费助推扶贫活动,动员省内外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组织各级干部加快制定和落实“一户一策”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帮助每一户贫困户念好家家那本难念的“经”。解决33.9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着力解决好供水保障程度不高和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完成11.64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7万户,力争年内基本消除四类重点对象C级危房。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攻坚计划,加大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8%。完成深度贫困地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实现大病集中救治全覆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建立特困户“送医上门”“送人就医”机制,让贫困群众不再为看病而发愁。

  持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地区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及主巷道硬化工程。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深度贫困村全部通光纤宽带网络,让贫困群众都能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在深度贫困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新建、改建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万人。

  用足用好各类扶贫政策。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争取更多倾斜支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大建设项目、惠民实事项目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最大限度地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内进行交易政策。用好贫困县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机遇,积极引入和培育符合上市或挂牌条件的优质企业。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保障机制。落实省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强化市县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动态管理。强化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选优配强用好驻村帮扶工作队和贫困村第一书记。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培训,探索完善群众参与共建机制,发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健全专项治理机制,坚决整治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

  (二)举一反三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在坚决彻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继续强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通过注销、扣除、补偿等方式全面退出矿业权,解决林草“一地两证”问题,搬迁核心区农牧民59户212人,减畜6.18万羊单位,完成10座水电站关停退出阶段性任务,加快推进4个差别化整治的旅游项目规范管理运营。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完成6项年度整改任务,推进10项长期整改任务。全力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区问题的整改工作,重点抓好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的整改,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整改到位。

  加快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已垦草原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项目,完成营造林360万亩以上。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整治和美化村容村貌,集中解决道路难行、院落破旧、垃圾乱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建设“地沟油”收运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减排工程,巩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落实河长制,积极推行湖长制,严格保护水体和饮用水源,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成一批清洁供暖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供暖比重。

  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调整理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三)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方面,加快实施海升集团民乐县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中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9个总装机65万千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加快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等项目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建成兰州市水源地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城乡供水等项目建设,做好引哈济党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交通方面,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陇南成县机场投入运营,兰州南绕城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加快中卫至兰州等高铁、渭源至武都等高速公路、南梁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28个省际“出口路”、4个“断头路”连通工程,尽快实现市州间、省域间干线连接;力争开工建设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工程、武都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加快西宁至合作至成都(甘肃段)等铁路、庄浪至天水等高速公路、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启动实施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全年完成改造任务23.22万套。加快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及自建院校新校区、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平校区、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公路、民航、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参与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利益,让创业创新的企业家有名有利有地位。制定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具体规定,畅通企业和群众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让企业提出的诉求有人办,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展引会、招才引智,争取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办好第二十四届兰洽会和民企陇上行等大型招商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和在甘单位的合作开发,加快落实与万达集团、中核集团、首创集团等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在甘投资建设的各类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确保这项工作开篇破题。

  尽快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迈上现代化轨道。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以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力开发“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马铃薯、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现代制种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地方性土特产品。广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陇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抓紧制定相关规划,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在严格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争取新建戈壁生态农业6万亩。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中药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拓展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办好首届中国中医药博览会。

  加快工业经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制定出台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计划,在石化通用装备、电工电器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改造、陇药产业、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做大做强原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镍钴新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电池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核产业、特种化工、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兰州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推进风光水火核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运行,建设肃州、玉门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推进河西等地新能源就近消纳示范区建设。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积极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动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关闭退出煤矿22处,淘汰落后产能471万吨,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其他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用好住房公积金、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政策措施,商品房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继续实施电价改革、直购电交易、综合电价扶持等改革举措,探索进一步降低“五险一金”措施,降低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加快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大力开发经典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态升级,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坚持“大旅游”和“小旅游”一起抓,“大旅游”重点建设20个大景区、4条精品线路和5大区域旅游目的地,抓好张掖丹霞、黄河三峡、官鹅沟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64座。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破解管理瓶颈。“小旅游”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新建旅游专业村100个。办好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发行绿色、“三农”、小微等专项债券融通资金,加大资产证券化力度,争取国家将兰州新区设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着力促进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调整优化县域内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区空间布局,增强产业集聚度和支撑力。以开发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尽快实现园区与高等级公路的互联通达。积极引进专业团队、金融机构入驻园区,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建立财源建设奖励机制,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融资瓶颈。

  (五)以更大力度推动“放管服”和国企国资改革取得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落实落细已有改革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添经济发展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反面典型曝光和查处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完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网闭环运行,彻底打破“信息孤岛”。再取消调整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基层承接能力。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巩固扩大“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按照“同一事项、同一名称、同一标准、同一编码”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推进市县两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快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在具备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加快推进省直部门管理脱钩企业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组建陇药、电子电器、工程咨询、旅游投资等10个大型企业集团。认真落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推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建立权责清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鼓励设立和管好用好各类投资基金。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政策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垦土地确权和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推进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展地方债务大清查,严格控制债务增量,逐步化解债务存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制定三年工作方案,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加强重点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排查防控,完善并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推动省农信社改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尽快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痛点

  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力度。启动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工作,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生态圈。加快企业、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建设一批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型孵化器,大力培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六个一百”技术创新工程,充分发挥兰白科技创新驱动基金引导作用,培育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一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风光电、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整合和布局建设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中科院近物所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直通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中试和熟化基地,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中科曙光兰州新区先进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培育发展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

  建强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实施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等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制定更大力度、更加灵活、更为柔性的政策措施,留住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业绩特别突出人才。改革和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和企业设立人才引进发展资金,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七)乘势而上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

  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甘肃发展的最大机遇,重塑我省区位优势和通道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通道物流和口岸经济。落实好渝桂黔陇四方合作共建中新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共同开展通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公铁物流功能配套建设,促进与沿线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省级综合物流运营平台,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实现南向通道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提升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效益,争取开通兰州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公铁联运班列。积极谋划建设高铁经济带。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完善开放口岸功能,争取获批粮食及整车进口口岸,加快培育落地加工、多元发展的口岸经济。

  加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或采用联盟方式组团“出海”,加快推进牙买加甘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产业园、金川公司印尼红土镍矿等境外项目建设。加快境外商务代表处、特色商品展示展销馆、物流园区等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别的布局,巩固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开展在广西建设临海飞地经济项目前期工作。办好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点节会,推动丝路文化展示交流常态化,打造永不落幕的高品质文博会。启动“一带一路”文化长廊建设,支持我省文物保护技术成果走出去。

  发挥兰州新区开放平台作用。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招引优势企业在机场周边布局建设临空物流、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项目,加速推动新区临空经济发展。布点建设一批外向型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兰州新区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兰州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合作力度,共建工业园、科技园、创新产业园,加快中亚粮油储运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八)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工作,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指导标准、补助水平和特困供养人员省级财政补助水平,做到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落实国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民办教育。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强化县级医院重点专科、薄弱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加快建设多层次、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及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建设。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施农家书屋数字化提升工程。启动甘肃石窟长廊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做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加强统计调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气象、外事、侨务、港澳台、人民防空、老龄、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测绘、智库、红十字会、慈善等工作,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认真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强化基层治理,完成45个撤乡改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民共建共治体系。推进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开展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施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领域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强化信访维稳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化平安甘肃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办好为民实事。围绕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按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在农村危房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支教、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助残扶贫康复、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电梯改造、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等方面为民办好10件实事。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需要新气象新作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只争朝夕的态度、敢死拼命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战之必胜的能力,狠抓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和甘肃实施方案,维护宪法权威,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回潮复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问题新表现,坚决纠正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作风突出问题。彻底肃清王三运、虞海燕等人的流毒和影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弘扬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坚持低调务实、精准扎实、专业做实,实之又实做好政府每一项工作。

  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健全重点工作清单制度和责任分解机制,加大政务督查督办和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完善问责和激励机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扑下身子抓落实,冲锋在前、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精神真正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着力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勤政为民、廉洁干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甘肃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为实现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